7月2日是南宁市小学新生和初中新生报名第一天。记者从南宁市教育局了解到,今年由于制定了《南宁市中小学招生服务规范》,各学校招生服务相对规范。但从当天的报名情况看,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使得原有招生政策出现“真空地带”,急需引起教育部门关注。
报名第一天没有拥挤 上午近9时,记者来到白沙路学校。由于同时接收小学一年级新生和初一新生,该校将报名点划成两个区,左边办理初中报名,右边则办理小学报名。在该校中心显要位置,张贴着招生简章、报名程序及需要递交的材料,让家长一目了然。
报名前,家长需先到各自的“材料初审”区检验好材料,领取一个排队号,再等候叫号。为方便审核材料,该学校将小学报名划分为南宁市户口的地段生、三代同堂新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个报名窗口。而初中报名则分为白沙小学毕业生、荣和实验学校毕业生、原白沙路学校毕业生和其他学校毕业生4个窗口。虽然前来报名的人很多,但看起来井然有序。
据悉,南宁四中报名点,当天上午最初只安排了4个报名窗口,见到报名的家长和学生越来越多,该校临时增加了6个报名窗口,有效地缓解了报名的压力。
而今年新建学校凤翔小学,由于学校正在紧张施工,为方便家长报名,该校联系了蓝山上城售楼部,将报名点设在该处。按南宁市教育局要求,学校上午8时30分才开始接收材料,但见到有些家长早上7时20分就前去排队,该校招生老师也提前到位,早上7时50分就开始接收材料。
记者下午从南宁市教育局了解到,当天该局有关领导也到南宁市一些农民工学校和热点学校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整个招生总体平稳,没有出现拥挤,也没有见到因报不上名情绪特别激动的家长。
材料一定要备齐 “小孩户口一直跟着我,谁想到一年级报名还要看他爸爸的户口呢。”7月2日上午,在白沙路学校报名点,当黄女士递交的材料经过审核,被告知还需提供一份父亲的户口簿才能报名时,她着急不已。
黄女士与丈夫都是进城务工人员,黄女士的户籍在湖南,其丈夫的户籍在安徽。去年孩子因为小了两个月,不能报名入学,今年黄女士与丈夫带着儿子,早上8时就来到白沙路学校排队报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需要的材料,我们提前两个月就准备好了。”黄女士说,公示的政策上写着“家庭户口簿”,她以为有她的户口就可以了,没想到户口不在一起的,夫妻双方的户口簿都要提供。
记者从白沙路学校了解到,当天有好几位进城务工人员因为夫妻双方户口不在一起,又只带了其中一方的户口簿,没能及时报名。不过当天下午,这些家长都补带了户口簿,到该校报名。那名户口在安徽的家长,也带去了传真过来的户口资料,办理了报名手续。
在白沙路学校初中报名点,陈先生则因没有“无房证明”而被拒之门外。“开有与父母居住的证明,不就是证明我无房吗?”陈先生一脸纳闷地问招生人员。招生人员告诉他,与父母居住并不能证明他在南宁没有房产,因此他还要到社区开具一个无房证明才能报名。与陈先生情况类似的是,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只开具了暂住证,而没有开具现在住址的证明,暂时没能报上名。
随后记者从南宁市十中、南宁市二十一中等学校了解到,当天还是有不少“马大哈”家长,因为忘记带房产证、身份证或小学生手册等材料,无奈只好多跑一趟。
招生新问题还需关注 报名第一天,也有部分家长由于种种特殊原因,不能办理报名手续。朱洁雁就是其中之一。
朱洁雁的丈夫户口在南宁,而她的户口则在桂平市,儿子的户口跟着她落在桂平。今年从亭子小学毕业时,朱洁雁遇到一个问题:由于只有一方户口在南宁,她的儿子不能以南宁市地段生的身份上初中,同时她的情况显然也不属于进城务工人员。“两边不搭界”的尴尬,让她的儿子毕业时,学校没有给出具体的分配去向。
“亭子小学让我们自己联系学校报名,今天过来碰碰运气。”在白沙路学校报名点,朱洁雁手捧一大堆报名材料,显得有些紧张。虽然办齐了进城务工人员所需的所有证件,但该校的招生老师告诉她,只能等该校正常报名工作结束后,如果还有空余名额,才能接收她的孩子入学。
此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原有的政策找不到具体对应的解决方案,也需要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例如,户籍在南宁市乡镇的人,来到南宁打工,如今这部分人的孩子想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一样入学,却遇到难题。因为按照原有政策,进城务工人员属于户籍在南宁市以外,户籍在南宁城郊或乡镇的打工者,并不属于此列。当天,部分户籍在南宁市乡镇的打工者,虽然办好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所需要的证件,却没能报上名,他们被告知需要回原户籍所在地报名入学。
一位教育业内人士表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南宁的教育发展,跟不上城市发展。城市的办学规模有限,容纳不下这么多涌进城市、希望分享城市教育资源的外来孩子。教育部门只能制定出一些政策进行限制。但多年来,在南宁市教育部门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南宁入学,与学校内其他学生一样享有同等权利。(记者 蒋晓梅 )
分享按钮
作者:蒋晓梅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UN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