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文学变成了“粉丝经济”的牺牲品?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7月10日08:41
核心提示
文学变成了“粉丝经济”的牺牲品?
核心提示

  随着全民微博时代的到来,“粉丝”一说已经深入人心,而随之而来的衍生品“粉丝阅读”却成为当下文学的另一种面貌。几乎每个网络作家都有“后援会”,粉丝们为自己的偶像大打口水仗,却与文学无关……这些怪现状的出现让作家们越来越呈现出娱乐明星的姿态,而非深邃的思考者。当“娱乐至死”的盲目偶像崇拜席卷文学圈,当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顺应粉丝的意向而写作,以“人学”为初衷的文学将迎来怎样的变革和挑战?记者采访了诗人欧阳江河,文化评论家张柠、王晓渔以及图书策划人闫超等人,共同揭开微博时代的文学“潜规则”,探讨文学是否已经变成了“粉丝经济”的牺牲品。

  1

  文学圈的“娱乐至死”“粉丝们哪管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们写得好或不好,粉丝们只认署名权。”

  “现在的文学已经演变成了"粉丝阅读",写作与阅读本身的性质变成了一种与娱乐同构的东西。”在一次文学沙龙上,著名诗人欧阳江河无不忧虑地说。在他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娱乐至死”的心态投射在文学上的表现。“粉丝们哪管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们写得好或不好,有没有抄袭?典型的就是,粉丝们只认署名权,还不让你说一句他们偶像的不好。”

  其实,作家与粉丝的关系古已有之,莫说左思的《三都赋》引得洛阳纸贵,就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次新书甫一出炉动辄就是几十万的起印数。文学评论家王晓渔略带调侃地说:“八十年代的作家才算是真正的偶像,那个时代每个人都能叫出作家们的名字,无论大小作家,出一本书都会受到读者的追捧。”但并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郭敬明和韩寒的粉丝们在网络上打口水仗,内容却从来与文学无关。“究其根本,粉丝阅读把阅读变成一种不客观、非理性的崇拜行为。真正的读者应当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的,而现在许多读者把自己弱化了。”文学批评家张清华如此形容“粉丝阅读”与以前的文学粉丝的区别。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粉丝化的阅读方式与微博的出现不无关系。“以前作者会通过QQ群与读者联系,但微博能迅速而轻易地聚集起百万粉丝。”图书策划人闫超说,微博的“粉丝”这个词甚至有种心理暗示的作用,让很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网友在潜意识中有了粉丝心态,“偶像”登高一呼,粉丝应者如云。甚至连莫言、余华、苏童这样的传统作家也开始通过微博或者微访谈这样的方式与读者交流,“过去作家是神秘的,你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去了解他,而现在你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知道他上顿饭吃的是韭菜还是大蒜。”微博就像一个舞台,镁光灯下作家用语言去塑造自己。

  2

  文学偶像是如何炼成的?

  “光靠商业包装出不了好作家,

  但完全无视读者的行为现在是死路一条。”

  包装策划在文学界早已不是什么“潜规则”,但随着带着强烈消费主义特征的“粉丝阅读”逐渐兴起,对于作家而非作品的包装成为图书界的新趋势,特别是各个图书公司开始发展自己的“签约作家”,在图书销售这个看不见的战场上,作家们再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成为一个公司的集体行为,在微博上,同一公司旗下的作家会互相转发新书封面,还会请粉丝比较多的作家作重点推荐。

  郭敬明无疑是在这场“粉丝阅读”大潮中最为成功的作家之一,扛着青春文学的大旗,郭敬明说一句话,无论是褒是贬,是赞美是揶揄,总能激起千层浪,而在今天,没有人能否认,关注就等于影响力。事实上,郭敬明模式正开始被普遍应用于对年轻的网络作家的包装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网络作家向记者揭秘了这其中的“门道”:当一个网络作家签约后,公司会根据其本身的风格以及论坛、贴吧、博客上读者的反馈为作家制定一种“路线”,“比如说,网络上读者对这个作家最多的印象是校园风的,公司便会让作家尽量往这个风格上靠拢。”这位作家说,对于一些被定义为走偶像路线的作家,甚至连在签售会上的着装也会有严格的要求。

  在新书发行前,最常规的宣传方式是在旗下刊物上刊登名人写的序,但现在一些文化公司的宣传手段越来越接近娱乐明星,会以视频或者写真集的方式将“噱头”打足,等读者带着好奇的心理开始期待时,才推出作品。“现在几乎所有的网络作家都有后援会,这变成网罗粉丝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家会定期与后援会进行互动。”

  在各地的签售活动结束时,公司还将收集读者的意见,与作者协商如何改进作品。当记者提到莫言所说的“年轻的时候很生猛,不在乎读者的想法时”,这位网络作家叹了口气,“我相信光靠商业包装出不了好作家,但这种完全无视读者的行为在现在无疑是死路一条。”

  3

  图书的微博“吸金术”

  “你所关注的人有10个以上在同时谈论某件事,

  你就会误以为全世界都在谈论这件事。”

  虽然纸质出版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萧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要求在全球每年出版的上亿种图书中脱颖而出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微博时代,粉丝当道。“微博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如果在某个时间段内,你所关注的人有10个以上在同时谈论某件事,你就会下意识里误以为全世界都在谈论这件事 在潜意识里,你以为你在微博上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整个世界。”闫超这样形容图书的微博营销,而对于图书策划人来说,这种错觉就是他们的武器。

  闫超告诉记者他曾操作过的一个案例:知名喜剧作家赖宝的《人生何处不尴尬》在宣传期时,他们在一天晚上向400多粉丝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高的博主发了私信,请求他们转发附有网络书店购买链接的《人生何处不尴尬》微博。于是,两天之内,这条微博被转发了2500多次。“许多网友说,怎么我关注的人都在看这本书,我也要买来看。因为不看,他可能就觉得自己落伍了,被边缘化了 正常人都是不愿意被边缘化的,希望融进人群。”这几乎是一个呈几何级数式的增长,“一个粉丝质量比较高的人,他表达一个观点,假设会影响到十个人,而这十个人接下来又会各自影响一百人,这样,就形成了放射效应,这个数字可以是无穷大,就会形成一个大家都在关注和谈论同一件事的效应。”闫超说,事后我们观察数据,两天内,网络书店的销售是平时的三倍还多。

  根据闫超的说法,虽然仅靠微博几乎不可能打造一本超级畅销书,但微博营销已经被出版人广泛应用。他认为,相对纸媒,微博互动性更强,更容易把握受众的心理。用易于传播的句式或写微博,转发率就高;结合社会热点或有新颖观点的微博,转发率也高;美女营销始终也是有效的,比如配有美女图片的微博,关注度也比较高。“一旦一条微博的转发率到达300次以上,这条微博自己就长腿了。”

  4

  作家把“自我”从写作中去掉?

  “只要你在一个领域精工细作,就会获得最大的认可。跟得再好,

  你顶多还不是第二么?”

  比起“粉丝阅读”这个表面现象,让欧阳江河等以文字为生的作家更感到不满的是,有些作家似乎也逐渐在向粉丝们靠拢,渐渐沦为这场“粉丝经济”大潮中的牺牲品。“这些拥有固定粉丝的作家们把"自我"从写作中完全去掉,以粉丝为主,满足市场的需求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他们从根本上违背了写作最基本的定义:自我风格的塑造,自我内心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传达的是自己的思想。为粉丝写作,实际上就是消费写作。”对于这种类似流水线的消费性写作,文学评论家张柠的表述更加宽容:“粉丝阅读既不能改变,也不能禁止,它是当下时尚文化的一部分。人参虽然补身体,也不能天天都吃啊,更何况在中国,没有接受过高等人文教育的读者数量还是比较大的。”

  在采访中,无论是作家如欧阳江河还是文学评论家如张柠都认为这种商业的写作方式不会影响纯文学的未来,这条清晰“楚河汉界”不可能被打破,欧阳江河甚至开玩笑地说:“我相信没有郭敬明,这些人也不可能回来阅读我的诗。古往今来,除了海子之外,就连北岛这样有着极大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集销售量都很少,不能跟小说创作动辄几十万册相比。就我而言,写作与生计无关,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担当,自由思考的成果,我当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读诗,但如果没有人来读,我也没有太大的焦虑感。”在王晓渔看来,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甚至加速了读者细分的过程,转而可能发展出类型化的文学,比如说起侦探小说就想起柯南道尔和爱伦坡。

  但网民们却不认为这是件可以淡然处之的事情。“当我的孩子从小看着这些充斥着消费主义的写作长大,怎能寄希望于他能成为一个精英文学的读者?”网友“风中凌乱”在微博上这样说。面对网民这样的疑问,闫超说,确实经常有作者问他写什么题材会火,什么火他们就想写什么。“主要还是心态问题,其实每个题材都可以火,只要你在一个领域精工细作,就会获得最大的认可。因此,我的回答永远是:写你最擅长的东西,不要跟风,跟得再好,你顶多还不是第二么?”

  
分享按钮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UN91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