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香港7月14日电(记者王海清 陈静 林建杨)日前国际大型评级机构穆迪发布报告称,中国地方债规模为14万亿元人民币,大幅超出中国审计署在6月底公布的10.7万亿。香港多位财经专家表示,穆迪使用了错误的数据,推算缺乏严谨,因此得出了错误结论。
美银美林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说,穆迪对于中国地方债规模的推算有漏洞,对所谓“超出”部分的风险判断也过于主观。
根据穆迪的报告,14万亿这个数字是根据中国央行及银监会相关数字“取中间值”而来。一方面,穆迪根据中国人民银行6月公布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贷款余额比例不超过30%”及2010年底全国贷款余额48万亿元两项数字得出的地方债数额为14.4万亿;另一方面穆迪引用了2010年底“银监会估计地方债数额约为9.09万亿”的媒体报道。
陆挺表示,首先,央行报告中提出的“各地融资平台贷款比例不超过30%”,只是说明了一个上限,加上各地之间地方贷款占比高低不同,所以总体来看地方平台贷款占全国总贷款余额的比例一定低于30%,而穆迪错将上限当比例,得出了第一个错误的数据;其次,银监会估计地方债规模达9.09万亿的信息首次被报道是在2010年11月,这一数据并非对全年状况的描述;最后,穆迪在对以上两个数据“取中间值”时,明显并不在“中间”,而是偏向高值。
除了对地方债规模提出异议外,穆迪报告的另一重要观点是“国家审计署报告未覆盖的3万多亿地方政府贷款可能会构成最大的逾期风险”,理由是此类贷款很可能缺乏全面完整的书面文件,审计署并未视这部分贷款为地方政府的真正债务。
对此,陆挺认为,有些具体个案很难界定是否为地方政府债务,需要很多政府机构做大量工作,即使可能有“遗漏”,风险也未必更大。
大和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对穆迪报告也表达了相同的质疑。他说,央行传达的信息是,地方融资平台占贷款余额的比例有高有低,最高的不超过30%,穆迪将这个数字当成平均值计算,显然是错误的。另外,他认为,对地方债规模的计算不可能有机构比审计署做得更好,因为他们有能力和资源去做这样一个调查。
国家审计署发言人在本月11日答记者问时表示,有4.1万余名审计人员参加了本次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审计按照“见账、见人、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所有涉及债务的373805个项目和1873683笔债务逐笔、逐项核实。
对地方债风险问题,孙明春认为,从短期情况来看,由于政策原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能进一步融资,而且还面临还贷压力,债款不能够转期等原因,在资金链方面会有压力。
他说,10.7万亿地方债相当于GDP的25%,加上中央政府公债占GDP的比例大约是17%-18%,两者相加相当于GDP42%左右,这与全球其他稳健运行的经济体相比并不高,政府完全有能力应对,不存在系统性风险。
根据审计署数字,至2010年底,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即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为52.25%。如果按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全部转化为政府偿债责任计算,债务率为70.45%。同时,2010年,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和承担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的逾期率分别为2.23%和1.28%。
尽管大多数香港财经界人士认为地方债问题不会对中国金融系统整体安全有影响,但仍有隐忧。有分析指出,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将会对私人部门资金产生“挤出效应”,并且地方融资平台一旦失去偿还能力,将逼迫央行以再贷款的形式来解决,从而推升通胀压力。
此外,根据审计署数据,地方财政对卖地收入依赖较大,政府计划用卖地收入偿还其中2.5万亿元的债务。在地产市场“降温”压力下,如果政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债险升级,银行信用评级下降,冲击经济增长前景,甚至引发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恐慌。
作者:王海清 陈静 林建杨
(责任编辑:UN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