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7月19日电(记者 顾玲) 大半辈子居住在青海湖北岸的51岁藏族牧民格日科今年在青海湖祭海时惊奇地发现,通往湖边的栈道下曾经裸露着的湿地已经被清清的湖水淹没。
“这几年湖边的雨水比较多,风沙也小了,我们这儿的旅游季节也差不多延长了一个月。”格日科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伊克乌兰乡角什科秀麻村的牧民,他用切身感受诉说着青海湖近几年的变化。
来自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6年呈递增趋势。专家分析指出,在中国政府和群众努力之下,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它不仅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同时还是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种质基因较为丰富的重要地区之一。青海湖还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气候调节器,其生态环境特征及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青藏高原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态势曾一度加剧:湖泊水位下降、面积萎缩,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展、生物多样性锐减。青海省气象部门的监测数字显示,在2004年之前的近30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7米,面积缩小了312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直接影响了环青海湖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十年前我上学的时候,黄风刮起来连书本上的字都看不清,走路都得倒着走,"风吹路边抱电杆"的情形真不是传说。”青海湖北岸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渔政管理局局长马玉海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况。
然而以2005年为转折点,青海湖水体面积开始进入持续增长期。青海省遥感监测与生态评估中心主任肖建设介绍,青海省卫生遥感中心最新一次对青海湖水域面积的遥感监测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321.07平方公里,水位为3193.8米。与2005年相比,青海湖水体面积扩大了70.82平方公里,水位上升了0.35米。
“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造成冰川退缩、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增加,这些自然因素是青海湖面积增长、水位上升的最直接和明显的原因。此外,近年来中国政府在青海湖流域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这些措施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青海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红林说。
自2009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在青海湖流域实施总投资15.6745亿元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力争用10年时间,最大程度恢复青海湖原生态。青海省农牧厅退牧还草办公室副主任王孝发介绍,工程包括湿地保护与环境治理工程、退化土地保护与治理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工程、技术支撑与管理工程等多项内容。
两年来,这一项目已完成投资13270万元,治理沙化草地2万多公顷,治理黑土滩1.6万公顷,治理毒杂草草地24.8万公顷,防治草原鼠虫害121.44万公顷。此外,生态林建设区的苗木成活率达到75%以上,湿地保护和沙漠化治理区植被开始恢复……
地处青海湖南岸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曾一度因为过度开垦和放牧而变成活动沙丘。记者日前来到这里,站在塔拉滩黄沙头最高点向四周望去,发现昔日活动的沙丘已经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适宜高寒气候特点的窄林带、小网格,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荒漠绿洲综合农田防护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为维系青海湖“水—鱼—鸟”生态链的安全、保护青海湖特有的珍稀鱼类青海湖裸鲤,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国政府连续对青海湖实施了四次封湖育鱼,并累计向青海湖投放了6000余万尾1年龄裸鲤鱼种。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人工放流站站长张宏介绍,青海湖裸鲤资源量蕴藏量由2002年的2592吨增加到2010年的30120吨,十年间增长10倍多。
“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的增长,对恢复青海湖水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恢复青海湖受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青海湖的鸟类数量也从2000年的164种、5万只增加至2010年的212种、30万只。”张宏说。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星智说,为了掌握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动态变化,青海省在青海湖流域确定了23个鸟类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设定了42个植被监测样地和12个普氏原羚活动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测调查,为全面掌握保护区的植被类型现状、植被结构、地面生物量和野生动物对植被的利用情况提供基础数据,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藏族人民心目中的“神湖”,近年来,青海省还将社区共管理念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社区共管项目已在青海湖地区的农牧场、牧委会和宗教寺院三个层面开展。星智说,青海省还编印青海湖自然知识读本《我的家乡青海湖》《青海湖水鸟》《青海湖野花》各1万册,发放到了环青海湖区11个乡16所中小学的8000余名学生手中。
沿湖群众也积极投入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在今年的青海湖祭海活动中,记者看到,当地藏族群众手里捧着祭祀物品宝瓶,已经不是用瓷瓶或丝绸包裹而成的,取而代之的,是用炒面、大米和青稞制成的宝瓶。刚察县文化局工作人员陈海元对记者说:“这种环保如愿宝瓶的特点是放在水里3个小时就会完全融化,鱼鸟都可以吃掉,放到青海湖里对湖水没有任何污染。”
42岁的藏族牧民俄角说:“我们将生态宝瓶投到湖中,不仅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更要保护我们心中的神湖,让它更美。”
作者:顾玲
(责任编辑:UN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