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资委全面调查中冶恒通巨亏 管理失控连年亏损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1年07月23日20:12
  中广网北京7月23日消息(记者黄耀伟 伍丞波)据经济之声报道,4年的投资,56亿元的亏损。中冶集团因投资中冶恒通巨亏而遭到国资委的全面调查。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导致亏损的根本原因,并非公司声称的成本负担和外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连续的管理混乱和风险失控。

  有关中冶集团56亿元巨额投资亏损的消息,占据了22号各大财经媒体的重要位置,大家都在关注,这样一家巨无霸的中央上市公司,为何会在投资中冶恒通仅仅4年的时间里就出现如此巨额的亏损?它的网站公告上这样解释亏损的原因: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改造未完成、债务负担过重、财务成本过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公司的产品成本、运营成本过高、市场竞争能力下降,进而持续亏损。

  对于这样的说辞,业内并不认同。作为一家钢材深加工企业,中冶恒通的利润主要来自加工费,这种业务不是金融衍生品交易,大起大落,怎么会有这样大的亏损?显然有其他原因。

  记者多次拨打中冶集团两位新闻发言人康承业和邵波的电话,均处于无法接通的状态。中冶集团选择以缄默来应对媒体的质疑。但记者调查发现,中冶集团当初收购恒通时就是草率上马,投资之后中冶恒通4年来年年更换总经理,每任总经理之间的经营战略毫无连续性,管理十分混乱。即使是在中冶恒通最困难的时候,也有大量的工程外包业务,可惜工程大多搁浅。尽管中冶恒通之前就已经是资不抵债,但中冶收购后,中冶恒通迈向了更深的亏损泥潭。审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冶恒通净亏损约5.7亿元,2009年净亏损额扩大一倍至12亿元。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王再文认为管理混乱,盲目投资才是中冶亏损的真实原因之一。

  王再文:如果企业的经营效益不太好,更换执行团队是一个办法,也是必然选择。但有时候,企业面临大的经营背景,或者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频率更换执行团队,未必能起到好的效果。

  这样的亏损案例很容易让人想起几年前在新加坡背着集团公司偷偷投资金融衍生品而亏损5.5亿美元的中航油原总裁陈久霖。中冶恒通是否又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表示,如果这种情况存在的话,作为母公司的中冶集团很难去去监督。

  吴晓求:如果是买一些衍生品的话,会有一些问题,但是一些衍生品是锁定风险的。有些不允许做衍生品。他跨批地锁定风险,投资衍生品很难去监督,直接授权,给他多少额度内就可以。

  面对中央企业如此巨额的亏损,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资委有什么样的反应?中冶集团巨亏的问责风暴又是否会来临呢?国资委新闻处处长苏桂峰告诉记者,目前整件事情还在调查当中,还没有做最终的结论。一旦结果出来,肯定会按照相关的规定严肃处理。

  苏桂峰:具体的责任,要看他具体的情况,我们有相应的管理规定,具体的都有。

  根据国资委2008年8月18号颁布的《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投资项目未进行必要、充分可行性研究论证和投资项目未进行有效监管,发生损失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而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一位央企高层坦言,中冶投资恒通确实是件大事,在当前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国资委对其重大投资失误进行问责这是毫无疑问的。

  作者:黄耀伟 伍丞波
(责任编辑:UN02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