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包头稀土业整合拐点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1年07月25日10:22

  包头稀土重组大幕拉开,开局成功与否对全国稀土改革大业而言至关重要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绍飞

  包头打响了全国稀土行业重组整合的第一炮。

  今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由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的《内蒙古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已列入整合淘汰范围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巴彦淖尔市35户稀土上游企业进行重组合作、补偿关闭和淘汰关停,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包钢稀土”)将成为北方获准从事稀土上游产业经营的唯一企业。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包头调研时发现,此轮稀土重组整合绝不仅仅是稀土企业的关闭淘汰和简单合并,其背后暴露了中国稀土业产业链延伸不足,稀土技术创新乏力等诸多问题。

  因此,如何发挥集团规模效益,提高技术水平,拓展稀土产业链条,从质上提高中国稀土的竞争力才是重组的根本目标。

  欲速不达

  与布局分散的南方稀土相比,北方稀土集中度较高,全部分布在白云鄂博铁矿,稀土企业长期以来也是包钢集团一家独大,这为内蒙古率先展开整合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前,包钢集团就曾经掀起过一次兼并大潮,2003年,它整合了包头华美稀土高科有限公司、包头京瑞新材料有限公司、淄博稀土高科技有限公司三家民营企业,2007年,包钢稀土产业实现整体上市,2009年,包钢稀土又收购了北京三吉利公司44%的股权,希望通过统一组织生产、收购、价格和销售,掌控稀土产业话语权。

  与上次市场化整合不同,此次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整合方案出台之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按照《方案》计划要求,整改工作要在6月底完成。据本刊记者调查,包括被整合的企业在内,尽管多数企业对此次稀土业整合持肯定态度,但是,实际的整合重组工作仍然遇到了不少阻力,并没有原计划那样顺利。

  7月13日,包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孙连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承:“从实际调研情况观察,比我们设想的复杂。”这些复杂的因素包括:不少企业已建立多年,工人分流、安置、补偿等困难重重;被关停企业对于补偿标准异议颇大;部分企业交叉参股;债务问题等。

  因此,一直到7月中旬,除了4家将被整合进包钢集团的稀土企业之外,真正被吊销执照、关闭的企业只有6家。

  对此,一位深入了解整合政策的稀土企业界人士对本刊记者分析说:“此次(内蒙古自治区)整合政策太突然,(被整合企业)没有时间缓冲,没有给他们指一条路。”

  在形势变幻之下,包头当地政府采取了谨慎温和的措施。孙连坤告诉本刊记者,自治区整合方案要坚决执行,但在具体措施上,主管部门采取了由易到难、梯次推进的方式逐步推进。

  他说,尽管目前真正关停的企业只有6家,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停工,包钢早已停止向这些企业供料,现在主要是处理善后问题,尤其是一些老企业遗留问题较多,还需要一段时间。同时,对于部分仍留有余料、尚有合同在身的企业,允许其将余料用完,执行完合同,尽量减少其损失。

  “我们现在不采取断水、断电的简单做法,那容易激化矛盾,维稳工作很重,我们尽量找一个最妥帖的办法,实现平稳过渡。”孙连坤说,“我们一直在和被关停企业、包钢方面商量,共同探讨出路。”

  目前,出路主要是三条:其一,整合进入包钢集团;其二,在源头土地安排其他项目,从事其他产业;其三,有些企业在上游行业积聚了一大批人才,鼓励这些企业向稀土深加工领域延伸,避免过大动荡。但是,具体操作还在博弈之中,孙连坤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他表示:“这还需要一段过程,我们还在做说服工作。”

  低调的包钢稀土

  作为重组整合的主体和最大的受益者,包钢稀土对外一直表现低调。

  对当下包头稀土整合出现的困难,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张日辉重点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整合政策是不是总是持续有效。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他介绍,此次整合,政府多部门联合行动,力度前所未有。但是,由于稀土价格一路看涨,利润丰厚,因此,张日辉对本刊记者表示,不知道政策能否持续有效。

  实际上,之前,中国已多次提出组建大型稀土集团,但在实践中始终未能成功。最近的一次是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等部门联合上报《关于组建全国性稀土企业集团的请示》,获得国务院同意,批准组建南北稀土集团。但是,计划于2003年5月挂牌的中国北方稀土集团并未变为现实,而群雄混战的南方稀土业组建稀土集团的构想更是毫无进展。

  因此,张日辉表示,希望政府保持对稀土生产、产销、整合等一系列稀土发展政策的一致性,能够不间断、持续有力地支持。“如果有这个大环境,(稀土)发展就很有利。”

  对于当下包头稀土整合出现的困难,张日辉表示,改革就是利益调整,很可能会伤及某部分人、某部分群体的利益。

  他告诉本刊记者,包钢稀土会按政府专营文件的要求执行,35家被整合企业中有4家政府明确表示要进入包钢,今年下半年,公司会对这4家公司进行调查、审计和评估。

  当然,作为政策受益者,包钢稀土亦感责任和压力巨大。张日辉说,目前国内稀土价格的飞涨和国外稀土矿山逐步恢复性开采对未来稀土供销格局都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作为国内稀土行业的龙头,包钢稀土需要跟踪市场行情,确定战略发展目标,包括稀土生产、出口、定价、知识性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

  延伸稀土产业链

  尽管整合工作还在进行,但是,包钢稀土已经开始筹划更加长远的未来。

  包钢稀土真正发挥出大集团的规模效益,实现1+1>2的效果,必须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稀土技术。

  据包钢稀土提供给本刊记者的资料显示,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包钢稀土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5.7%,累计完成148.8亿元,其中,2010年就实现净利润7.5亿元,年均增长125%,总市值由2005年的18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577亿元。

  但是,如此庞大的销售收入大部分来自于稀土原材料产品和稀土材料及其延伸产品,真正的稀土高新技术产品收入所占比例较低。

  因此,张日辉表示,在稀土整合的大背景下,包钢稀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原料优势,不断地向下游扩展,延伸产业链。

  根据包钢稀土“十二五”战略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稀土原材料产品的销售收入比重降低到50%以下,稀土材料及其延伸产品的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35%以上,稀土高新技术应用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上升到15%以上。

  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包钢稀土就通过控股或参股形式连续和日本、美国等数家稀土高科技公司合作,引进吸取国外技术,不断向下游产品延伸。

  2000年,公司与美国ECD/OBC公司合作,建设内蒙古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公司项目,正式向贮氢材料、动力电池等深加工产品进军。

  2002年,公司与其他投资者分别组建了包头昭和稀土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包头瑞鑫稀土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发展磁性材料产业。

  2003年,公司通过控股包头市京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始发展荧光级氧化铕材料产业。

  对于“用资源换技术”的结果,张日辉认为,包钢稀土达到了目的,他说,通过和国外先进公司的合作,包钢稀土获取了他们的一些先进技术,促进了自身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扩展。

  他举例说,对于镨钕产品,早期,作为氧化物就卖出去了,后来,再往下延伸,将其做成金属镨钕再卖,现在包钢稀土下属有两个子公司已经有能力把金属钕加工成钕铁硼,“钕铁硼产品还可以继续往下扩展,这就是产业链的延伸”。

  他进一步补充说,包钢需要为自己的原料产品逐级地寻找用途,拓展市场,“从开拓市场和拓展产业链的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找人合作。”

  不过,张日辉坦诚地表示,尽管这些年,包括包钢稀土在内的国内稀土企业引进了不少国外先进技术,甚至在此基础上还有所创新,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形成突破。这也是国内在稀土高端应用上相对美、日等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

  无独有偶,包头稀土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马莹教授也对本刊记者说,近些年来,中国在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这四大材料方面进步很快,很多材料都在出口;但是,在最后应用器件方面,也就是将功能材料做成应用器件这一段,与日本、美国等还有距离,“我们基本做到了材料这一块,应用器件涉及得还比较少。”她说。

  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稀土资源迅速吸收转化升级提高,非常重要。”张日辉说,“在应用方面,稀土的关键领域设备,要提高档次,不能老停留在原料上,要发展自己的项目。因此,整合规范,有序发展的下一步就是要在高端应用上实现突破。”

  马莹建议,在延伸稀土产业链时,应该搭建下游企业与科研人员的沟通平台,彼此之间加强交流,强化创新意识。

  “总之,要提高中国稀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序健康发展的格局,这是国家的希望,也是企业的希望。”张日辉说。□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芬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