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身患怪病的养女治病,奔波十年,倾家荡产;自己怀有身孕,却坚持放弃,只为照料养女。浙江妈妈罗雪华的选择让很多人不解,也让很多的人感动与敬佩。近日,罗雪华带着女儿再次来到广州南方医院,等待手术治疗。
上周末的下午,记者见到了正在为女儿准备晚饭的罗雪华。而她的养女小陆陆正在医院无菌仓接受手术前的化疗,姐姐在无菌仓里照料小陆陆,罗雪华也只能通过电话与女儿说说话。
羊城晚报记者 周松 实习生 孙劲健
为养女放弃生育 “如果我再要个小孩,谁照顾小陆陆?” 来自浙江台州的罗雪华,本是一家餐馆的老板娘,日子过得有滋有味。2001年4月的一天清晨,她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从此,她开始了为这个女孩奔波操劳的人生。
由于丈夫姓陆,罗雪华便给女婴起名小陆陆。十几天后,罗雪华发现女婴“一天天瘦下去”。医院诊断女婴得的是罕见的“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症”,治疗费用高昂。
不顾家人的反对,从台州到上海、杭州、北京、天津、广州,为给孩子治病,转眼间罗雪华奔波了十年,不仅跑遍了大江南北,也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这十年花去了大约140万元,还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债。”罗雪华告诉记者,家里刚买的新房子她都没来得及进去看一眼就卖掉了,以前经营的餐馆,也转让了。
收养小陆陆后不久,罗雪华就怀上了身孕。不过她却做出了让家人和朋友都不解的决定:放弃生育,专心照料小陆陆。“小陆陆天天需要人照料,隔几天就住院,如果我再要个小孩,谁照顾小陆陆?”放弃生育后,罗雪华便为小陆陆办理了独生子女证。
配型成功下月手术 即使人财两空,也要尽最大努力 这些年来,小陆陆一直靠输血维持生命。高昂的费用、亲友的不解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罗雪华时常整夜不能安睡。医生也劝她放弃,说这样治下去,最终结果只能是人财两空。可罗雪华不舍得,为了小陆陆,她要尽最大的努力。输血不是长久之计,目前最有希望的办法,就是做骨髓移植手术。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罗雪华辗转江西崇仁县找到了女儿的亲生父母。然而,“开始他们说孩子送给我了,不想再管”,不过罗雪华的执着还是让他们妥协了。终于,2006年,小陆陆和她亲姐姐骨髓配对成功。但由于当时两个孩子身体都不是很好,骨髓移植术暂缓下来。此后,罗雪华还到过几次广州,手术均因各种条件不成熟而作罢。
“一个多月前,医生打电话说,小陆陆很快就要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了,我只能选择面对。”7月3日,罗雪华再次带着女儿来到广州。“成功率只有60%左右。”广州南方医院儿科主任、广东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会长李春富教授告诉罗雪华。这让罗雪华更加担心:“我现在每天都提心吊胆的,我唯一希望的就是能把小陆陆的病治好,其他都不重要。”
目前,小陆陆在南方医院无菌仓接受排铁治疗,预计8月上旬可以进行手术。
善良打动无数人心 尽管背负巨债,她依然为病童捐了1000元 “医院一个河南来的孩子,刚刚八九岁,治病花了60多万元。父母钱花完了,药也停了,我忍不住给他捐了1000元钱。”尽管背负巨债,罗雪华依然对病患者抱有强烈的同情心,她说:“因为我有相同的感受。”
广东省浙江台州商会决定,解决小陆陆在广州的全部生活费用。台州爱华集团定向救助小陆陆做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医疗费用,总计30万元。当地政府此前几年也募集了20多万元资金,对罗雪华进行帮扶。而这些年,被罗雪华婉言谢绝的各界捐助更多。“自己家的事情,怎么好意思老让别人帮忙呢?”罗雪华说。
这份超越血缘的母女情感动了很多人。这些年,有人来电来信给予鼓励,有人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不过,也有人对罗雪华的做法不理解,认为为一个养女付出这么多不值得。
罗雪华不曾后悔:“我已经把她抱回家了,不忍心再把她送出去。只要用心去抚养、呵护她,亲生不亲生有什么两样。”
链接 妈妈的白雪公主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说起女儿,愁眉不展的罗雪华就滔滔不绝、兴奋不已。“女儿很漂亮很漂亮,像白雪公主一样!”罗雪华向记者描述:“她平时很乖,但一见到我就调皮,在我面前撒娇。”
小姑娘乖巧可爱,很懂礼貌,周围邻居都很喜欢她。然而,只有罗雪华最清楚女儿犯病时的危险。曾经她想托亲戚照看女儿,自己出门挣钱补贴医药费,但刚出门不久,女儿眼睛翻白、口吐白沫,后经抢救方才苏醒。罗雪华吓坏了,自此跟女儿寸步不离。
罗雪华说,由于小陆陆可爱喜人,家人也由最初的极力反对,变得个个对小陆陆疼爱有加,甚至妹妹也想为照料小陆陆而放弃腹中胎儿,后被家人阻止。“现在我姐姐放下老家的服装生意,来广州在无菌仓里照顾小陆陆,每隔两个小时就要给她换一次冰,非常辛苦,而她要坚持到九月份才能走出来。”罗雪华告诉记者。
“浙江的骄傲” 在浙江大地,罗雪华也成了“无私母爱”的代名词。2006年初,罗雪华成为“浙江骄傲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2007年8月,一部以罗雪华为原型的故事片《娘》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一幕幕场景让人潸然泪下。
罗雪华先后被评为“浙江骄傲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2005十大“感动台州”年度人物、椒江区“青年道德风尚奖”、台州市“十佳慈善之星”、首届浙江慈善奖(个人奖)。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文汇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及《知音》杂志等国内众多媒体对其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
周松、孙劲健
(责任编辑:UN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