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蛟龙”水面支持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将看得更远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2011年07月27日01:22

  专访“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总设计师吴崇建:下得更深,中国“眼睛”看得更远

  本报讯 (记者 李佳) 昨日10时13分,“蛟龙”号舱门打开,3名潜航员——叶聪、杨波、付文韬攀着扶梯平安走出潜水器;标志着“蛟龙”号成功潜水5000米。对坐在电视机旁关注了8个多小时直播的中国人来说,这实在是个太美好的早晨。

  他的心情,比常人更复杂。凌晨近2时,“蛟龙”舱内出现异常,回到轨道检查;3时38分,第二次下潜试验任务正式开始……他一直在电视旁关注,当最初的“小插曲”出现时,他在心里说:“不可能失手。”这个人,就是“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总设计师、中船701所副所长吴崇建。昨日本报专访了他。

  谈技术:这是没有国家尝试过的“独家体验”

  昨晨近2时,在母船甲板起吊过程中,“蛟龙”号出现异常情况,被送回轨道重新检查。守在电视机旁的吴崇建,信心满满。

  自701所承担水面支持系统任务以来,他和同事——正在太平洋上助“蛟龙”冲击5000米的现场副总指挥余建勋,开展的潜器布放作业,不下30次;两人都亲自操作过A字架,将“蛟龙”稳稳当当放入水中。

  检查发现,异常是因为一个通讯时钟断掉,过去下到1000米调试时,也出现过类似问题。有次在我国近海试验时,一两个小时没联系上,但我们都有预案。他介绍,甚至连通讯切断后,潜航员是否会恐惧,科学家都考虑了。叶聪等几个“深海的哥”,都曾被放入水池,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和应急能力。

  “蛟龙”号从总体方案设计,到潜水器的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到最后的总装联调和水池实验,都由包括701所在内的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独立完成,“这是没有国家尝试过的‘独家体验’”。

  谈安全:不达海况标准绝不让船下海

  7月21日首潜后,“蛟龙”意外地选择了等待。再次冲击5000米,被推迟了几天。“科学不能讲‘面子’!”吴崇建很坚定,“‘蛟龙号’海试最基本的条件是风不超过3级,浪不超过4级。701所6位同事赴前方时,我告诉负责此次布放回收的现场副总指挥余建勋:如果未达海况标准,绝不让船下海!有谁要下这个命令,要请示武汉后方保障团队!”

  让他欣慰的是,他的电话没有响过。等待3天后,“蛟龙”迎来了天时。

  “允许有探索风险,但不允许有操作失误,”他说,在项目进行之初,一位老总训话:“7000米搞成了,是立了一块很大的牌子;如果出现艇毁人亡,就砸了一个大牌子。”7年研发路,每个人都铭记在心。

  谈远景:下得更深,中国“眼睛”看得更远

  各媒体大篇幅报道“蛟龙”成功时,也有很多人冷眼不解:这个高科技离我生活远着呢!

  “不远!200年前,人们认为‘上天’是天方夜谭。今天,你吃着太空茄子、用车载导航引路,你知道太空探索,是有意义的。”他说,下得更深,中国的“眼睛”就看得更远,比如海面下的地震沟等。而海底生存空间的拓展,并非和国人无关。

  “中国对海洋的探索,和大国地位不相称,得迎头赶上。”他说,除了太空,海洋和极地都还在等着我们。

(责任编辑:UN0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