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人造矿难”产业链:买智障人员井下杀死索赔

来源:南方日报
2011年07月27日08:26
  购买一名智障人员,将其带到矿上打工,然后伺机杀害伪造成矿难,再找人冒充其家属,向矿主索要巨额赔偿金,这是电影《盲井》里的情节。然而,近年来各地却发生了数十起类似的“杀人骗赔”案件,犯罪嫌疑人主要来自四川省雷波县。

  案件频发暴露出哪些问题?如何避免“人造矿难”再次发生?对此,记者深入大凉山腹地雷波县进行了调查。

  5年作案逾20起

  今年5月16日,云南彝良县荞山乡黄木组大兴煤矿技改井发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两人死亡。矿方当时根据相关人士陈述认定,一名死者系四川省美姑县的阿合伟都,另一名死者系雷波县的杨石格。事故发生后,煤矿赔偿死者家属善后款共计120余万元。

  然而,警方随后发现,两名死者身份均属伪造。此案系犯罪嫌疑人周兴书、卢秀平、杨石格等人利用智障人员冒充杨石格,并将智障人员在井下炸死,然后骗取赔偿款。6月23日,犯罪嫌疑人杨石格在老家雷波县落网。

  据雷波县公安局局长叶建华介绍,从2007年至今,由雷波籍案犯制造的此类案件逾20起。

  针对这一情况,从2009年起,雷波县开展了3次清理农村无序流动人员专项行动,“清理”出无序流动人员近300人,其中一部分就是智障人员,他们大多来自外省区,有云南、甘肃、河南、广西等地。

  滴血的产业链

  在暴利驱动下,当地不法分子已形成一条血色产业链。记者在雷波采访时,通过相关人士的透露,也初步勾勒出了这一链条。

  第一环:“买卖容留”。雷波县人民法院提供的一份材料写道:“通过清理活动我们发现,有部分智障人员是通过买卖的形式进入我县范围。行为人还将收买、非法容留的智障人员转卖牟利,致使智障人员被他人利用从事各种非法活动,如杀害智障者伪造矿难敲诈勒索等犯罪案件。”

  第二环:“培训上岗”。帕哈乡党委书记黄星火讲述了他解救一名智障人员的“惊奇发现”:“今年5月,云南彝良县发生的那起杀人骗赔案,我们抓捕犯罪嫌疑人杨石格时,在一间紧闭小屋里又救出了一名智障人员,但他却说他叫杨石格,还能正确背出身份证号。应该是犯罪分子经常给他"洗脑",准备让他成为下一个受害的杨石格。”

  第三环:“制造事故”。犯罪分子将智障人员带到矿山或工地打工,寻找合适时机杀害后伪造事故,并假冒死者家属进行敲诈。另外,记者调查时还发现,当地存在户口买卖现象。雷波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刘礼方说:“我回家乡时就经常听老百姓说,有人到我们那里买已故人员的户口本、身份证,2000元一个,最高时卖到了5000元。”

  破解“盲井”遇尴尬

  雷波县成为受害智障人员的“输送地”,社会上广泛质疑当地打击不力。对此,当地公安部门则认为,当地险峻的地理环境以及浓厚的家族观念,给打击“容留”农村无序流动人员的行为造成了难度,而一些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更让他们陷入了尴尬。

  针对社会质疑的雷波县不处理容留智障人员的村民,雷波县政法委书记苦卫东说,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更让当地很头痛。目前只能以非法拘禁罪或强迫劳动罪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但由于智障人员表达能力不强,取证也遭遇难题。“县人民法院向上级法院发函请示,买卖、非法容留成年男性智障人员并让其从事各种劳动的行为如何处理,但还没有得到答复。”

  尽管打击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但专家认为,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此类案件发生,首先应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打击格局,加大打击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从源头上加强对智障人员的监护,并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对非法容留行为的处罚,加大对包庇此类行为干部的监督处理。另外,案发地还要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用工管理。

  新华社记者 叶建平 萧永航
(责任编辑:UN95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