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一些我们张嘴就来的济南俗语方言,你都能写出来,并说出它的出处或解释出它的意思吗?济南人形容一个女孩子厉害、伶牙俐齿常用的“kóu”怎么写?意为洗濯的“chóu”衣服的“chóu”又是哪个字?董文斌说,济南方言是人们在漫长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沉淀下来的,它有着自己的文化根基,也必有一定的出处来源
本期文化周刊介绍一位居于外地的“老济南”,出于对济南方言及济南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以一人之力,积数十年之功,对济南方言俗语广为搜纳,深入研究,埋头写作、编纂,终成130余万字的《济南方言俗语词典》书稿,并得到省市有关专家学者的基本肯定。
这部书稿的价值与意义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与评说,作为一个老济南,一位非专业人士,由书稿所体现出来的那份浓浓的济南情,已令我们深为感动。书稿作者董文斌特借本报一席之地表示,方言的收录整理是一项庞大工程,单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诚请研究济南文化的专家学者对书稿批评指正,欢迎对济南文化有兴趣的读者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
除了《济南方言俗语词典》书稿,作者同时还着有《济南惯用语荟萃》等两部书稿,内容会令济南人感到熟悉、亲切生动有趣,在此节选发表“济南地区歇后语荟萃”、“济南地区常用语荟萃”及“济南民谣荟萃”部分,与读者共赏。
秫迷、疵毛、郎闲……这是一部让济南人颇感亲切的书稿。平时一些张嘴就来却难写难解释的济南俗语方言,在这里都有了出处释义。近日,一位普通的“老济南”历经数十年搜集整理的《济南方言俗语辞典》创作修改完毕。记者先睹为快,看到了这本《济南方言俗语辞典》的部分稿样,并电话采访了该书的作者董文斌。说起这本书稿的源起及写作过程,他滔滔不绝。
董文斌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济南人。从上小学起,董文斌就对济南的方言感兴趣。1956年出生的董文斌,上小学时正赶上“文革”,在省委宿舍大院长大的董文斌由此接触到济南街衢里巷一些最底层、最生活化的语言。“当时就感觉怎么一些词儿跟普通话不同啊,就拿着小纸条记了下来。”
董文斌对方言的兴趣从小学开始萌发,一直到初中、高中都保持着。“高中我上的是山师附中,当时学校还是划片就近入学,因此学校里的同学大部分来自老城区,同学、朋友中说济南话的很多。”
1975年,董文斌参加工作进入一家工厂,负责宣传和办公室工作。当时人们发现,年轻的董文斌有个爱好,就是喜欢听老人聊天。“我特别愿意和别人聊天,尤其是看到老头老太太在街道口‘拉呱’,我喜欢凑过去听听,因为能听到很多原汁原味的济南土话,特别有意思。”
1989年,因为工作原因,董文斌一家搬到了烟台,但他并没有中断对济南方言的研究。
在烟台生活的十几年中,董文斌有时想起一个济南方言,也会随手记下,对于济南方言俗语的研究他始终没有放弃。“平时和家里人说话都是用普通话,但有时会用济南话,感觉更亲切。”“对于我搜集济南方言,家人也都非常支持。时间久了,积累的资料也多了,有一次儿子看到这些资料,便建议整理出来,省得再丢了。”
其实,之前董文斌也曾动过念头,编写一本比较全面的济南方言辞典,但因忙于工作,计划一直没有实现。董文斌介绍,之前他查阅过济南社科院曾编写的《济南土话》和山东大学钱曾怡教授编纂的《济南方言词典》。但前者收录词条较少,不到1000个;后者由于钱教授祖籍南方不是本地人人,对一些词条的解释和实际用法有些差异。“我感觉不太过瘾,加上儿子的建议,最终决定自己写一本。”
从2007年10月27日正式开始整理创作,经过整整两年时间,2010年春节前,董文斌终于完成了《济南方言俗语辞典》的初稿以及另外两部着作的初稿。《济南方言俗语辞典》共收录词条13000余条,全书总字数约130万字。其中正文字数约98万,索引及其他附属部分约30多万。
词条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方言俚语 逼仄的阁楼上,一排书架依墙而建,延伸到阁楼的坡顶。书架上,摆满了中国四大名着、《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文学作品,《汉语大字典》和《辞源》、《辞海》等工具书,以及研究济南历史文化的图书。书架前是一张写字桌,桌上摆放着《醒世姻缘传》、《金瓶梅》、《聊斋俚曲集》、《原生态的西安话》等参考资料。董文斌的《济南方言俗语辞典》就是在这里写作而成。《济南方言俗语辞典》每个词条按照原文、汉语拼音、国际音标、普通话释义、例句等,逐一进行了解释。有些还注明了出处来源。个别词条还加注了普通话的相似音参照对比。既照顾到一般习惯于汉语拼音的读者的阅读习惯,又便于专业人士根据两种注音进行对照。
辞典中的词条以董文斌多年搜集的日常生活用语为主,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方言俚语,以及里巷鄙谈、集市坊间用于交流的习惯用语。其中虽也涉及部分专业术语,但是为数不多。“像膏油这个词,本来用于机械等专业,指给机械上油,但现在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常用了,我就把它收录进来了。”
对于济南方言中特有的词汇,董文斌本着“有典从典,无典从音”的原则。有书证的,尽量采用书证的写法。董文斌举例,像济南人形容一个女孩子厉害、伶牙俐齿常用“kóu( )”这个词。但济南人只会发音,却很少有人追究到底是哪个字。在钱曾怡教授编纂的《济南方言词典》中,也是只有注音。后来董文斌在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发现了这个字。《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一回:“看他那人物丑甚丑,他倒跟个俊的kóu,要打就打要骂就骂,汉子总像有了仇。”董文斌解释:“其实淄川人很少用这个词,这个字主要是济南及周边地区用的较多。在书中,蒲松龄是为了押韵才用的。”蒲松龄曾多次来济南参加科举考试,他熟悉济南话也在情理之中。董文斌介绍,在现有的《聊斋俚曲集》的三个版本中,只有蒲先明整理邹宗良编纂的版本上才有。“这是与蒲家后人合着的,从蒲松龄的字稿上原封不动照抄下来的。”这个字的发现,解决了济南人一向的困惑。
还有一些没有确切书证的字,董文斌大多采用借音叙事的方法,多是使用在口语中约定俗成的写法。
有的字,虽在介绍本地的书籍中查找不到相应的词,但在其他地区的方言典籍中有记载,并且意思相同的,字典采用了借鉴的方法。如“chóu(氵丑)”字,意为洗濯,查找不到本字。后来董文斌在陈刚编纂的《北京方言辞典》中发现了这个字,而且意思与济南方言词的意思基本相同。董文斌采用了借鉴的方式,并在词条中作了说明。
实在找不出书证的,暂时还没有相近音字可以代替的字,董文斌只好用空框符号代替本字,并用注音表示。如用来形容某种响声的“piǎ”;“piǎng”等。
《醒世姻缘传》、《金瓶梅》、《聊斋俚曲集》以及《老残游记》中收录的济南话较多;对词条,董文斌从经史子集寻根溯源,尽可能考证出词条的本字、本义;总结对济南话的研究成果,除了《济南方言俗语辞典》,董文斌还写作了《济南惯用语荟萃》和《俗说济南话》两书稿
董文斌在写作中发现,描述济南风土人情、使用济南方言的书籍太少了。“研究北京、南京等地方言,有很多参考资料,但研究济南话的很少。”
董文斌发现,在文学作品中,《醒世姻缘传》、《金瓶梅》、《聊斋俚曲集》以及《老残游记》中收录的济南话较多。《醒世姻缘传》故事背景主要是章丘,其主要方言是济南话;《金瓶梅》以山东方言为主;《聊斋俚曲集》有很多不是淄川当地话,而是济南话。
除了与济南方言有关的明清文学作品,董文斌还引用了李开先等山东作家作品的部分词句。也引用了一些方言用词比较典型及较为常见的着名作品,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但大部分例句选用了日常生活用语。还有更少一些选自吕剧唱段。”董文斌希望在表述时,能够表达出原汁原味。
董文斌介绍,他搜集的很多地道的济南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生活。“很多词语50岁以下的人已经很少用了。”董文斌举例,像以前老济南常说的一个词“撒了嗢苦”,这是表示某件事黄了、不行了。比如问孩子考学怎么样了?“唉,撒了嗢苦了。”意思就是没考上。“‘嗢’这个字在古汉语中就有,表示感觉憋屈、难受,如‘嗢咽’。有人说这是回民话,其实不是的。”
对词条,董文斌从经史子集寻根溯源,尽可能考证出词条的本字、本义,并在词条后面列出引证。在引用古代文字典籍方面,选择了《说文解字》、《集韵》、《广韵》、《龙龛手镜》、《康熙字典》等。董文斌还查看了有关济南的种种书籍,如《历乘》和《历城县志》。
“莣花儿”是济南人用来形容有些年轻的女孩子轻浮、善变、不定性,之前人们多写作“王花儿”或“忘花儿”。董文斌查阅《尔雅》,发现在《释草》篇中有“莣”字,指芒草。秋天,芒草穗子的纤毛随风漫天飞舞,济南人取其轻飘不定的特点来形容人。
董文斌还举例,像“kuǎi( )”这个字,济南人指用脚侧面踢了某个人。这个字在《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都没有,后来董文斌在《醒世姻缘传》中发现了这个字。
总结对济南话的研究成果,除了《济南方言俗语辞典》,董文斌还写作了《济南惯用语荟萃》和《俗说济南话》两书。
《济南惯用语荟萃》收集了济南地区的惯用语。都是已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多年的,形成了固定的语句。全书分俗语、歇后语、民谣三大部分,《俗说济南话》是董文斌多年积累的关于济南话的随笔,则多是写济南惯用词当中的词、句,并对于所选的方言词的渊源、出处,做了适当的考证,尚待完成。
董文斌表示,方言是一种口头语言,从口语而来,很多人是只知其音,未知其形、其义。“但落在字面上总得有一个解释,必须找寻出词源,否则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
董文斌说,方言的兴起和当地文化及传播有着莫大关系。“济南历史悠久,济南方言是人们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沉淀下来的。这些方言有着自己的文化根基,也有一定的来源、出处。”
专家表示,这本书的编纂,对保留济南地方文化有着很高的价值和意义;董文斌希望在完善改进的基础上,能早日出版这本书,让更多济南人了解济南话
一部方言词典既要表达出方言调查研究的主要成果,又要运用辞书编纂的形式。这就要求方言词典的编纂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方言调查研究水平和词典编纂能力。在此之前,董文斌在企业工作时曾经做过通讯员,给报社提供过稿件。后来读了山东大学夜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这就是董文斌全部的文学和语言学基础。
董文斌觉得,他编写的这本辞典是一本工具类图书,“我编写的时候感到责任很大,尽可能做到专业,希望在学术上有些价值。”
“词典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编写规范,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为了编写这本《济南方言俗语词典》,董文斌从头学起。“像对于词语的解释,要求准确无疑义,本义、引申义都要解释清楚。每一个字条都有字数要求。举例一般限制在三个以内。”在体例上参考《辞源》、《辞海》等权威工具书,遇到问题向专家请教。
初稿写完之后,董文斌请一些专家学者及出版社看稿样。董文斌说,他们都对辞典给予相当好的评价,并从注音、选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在写作之初,董文斌就找到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并参加过方言词典编纂工作的山东大学朱广祁教授。“双音注释的形式就是朱老师建议的。”看过书稿后,朱广祁对一些词条提出了修改意见,对一些济南方言中的疑难字,朱教授也给董文斌提供了参考意见。“朱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专家,而且他对于学术问题非常严谨,指出了书稿中的一些错误。”看过书稿后,朱教授认为董文斌的这本辞典基本符合专业标准,对词条的收录较全。
济南大学原副校长党明德偶然看到这部书稿,他认为,董文斌的这部书稿下了很大工夫,“一是这本书对济南方言俗语搜集比较全面,另外对方言的来源以及音义解释比较到位。”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张兵从事传统文化、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2010年初,他审看了《济南方言俗语辞典》的初稿。他认为,这本书的编纂,对保留地方文化有着很高的价值和意义。济南方言非常有特色,但对它的研究却非常薄弱,特别是系统出书的还比较少。除了山东大学教授钱曾怡的《济南方言词典》,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看过书稿后,张兵也从专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在对于词条的考证时,由于受专业知识的限制,一些词条没有提出最早产生的时期及出处文献,有些词条对历史纵向发展的考证不是很清晰。
济南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王菁也粗略看过该书的初稿。她从出版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董文斌的《济南方言俗语词典》对济南方言的搜集比较系统全面,但因专业性相对较强,可读性不强,如果面向社会大众出版的话,读者面会比较窄。”
董文斌告诉记者,他希望在完善改进的基础上,能早日出版这本书。这既是对他这么多年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肯定,也让更多人能了解济南话。
济南地区歇后语荟萃(节选) 董文斌 整理
歇后语,济南人称“侃子”,亦称“俏皮话”。民间广为流传,数量亦很多,这里只收入其中一部分。
1.腌臜他娘哭儿 腌臜死唡。
2.案板上的黄瓜 挨拍的货。
3.庵里的尼姑 没福(夫)。
4.岸上的蛤蟆 一戳就蹦。
5.鏊子没有腿儿 专(砖)等着。
6.八里洼南里(边) 没成(城)。
7.巴狗子蹲墙头 硬充坐地户(虎)儿。
8.把麻烦放了小车里 忒(推)麻烦。
9.半天云里刷浆子糊云(胡说)。
10.北园的萝卜 半青
11.被窝里打拳 伸展不开。
12.闭着眼拉胡琴儿 瞎扯。
13.鼻子上长疮 犟不得。
14.才菢出来的小鸡儿 嘴硬腿软。
15.裁缝掉了剪子 光剩下吃(尺)了。
16.摲打木子(啄木鸟)修屋 嘴上的功夫。
17.茶缸子掉地下 乱嘣词(瓷)儿。
18.长虫办事儿 胡搅乱搅。
19.陈年的莲子 干怄人(藕仁)。
20.吃糠拉糟 穷腚。
21.吃条子拉簸箕 编的棱匀和。
22.吃了胡萝卜包子 闲(咸)操心。
23.大公鸡菢窝 不见蛋(简单)。
24.大车拉煎饼 摊(贪)的多了。
25.大明湖里的棒槌 白莲藕(怄)。
26.大明湖里的蛤蟆 干鼓肚。
27.大明湖里扔叉子 剟鱼(多余)。
28.打开棺材喊抓贼 冤枉死人。
29.搭着戏台子练下腰 本事儿不大,架子不小。
30.单饼卷指头 自吃自。
31.地瓜地里长秫秸 就显得你高。
32.电线杆底下埋地雷崩没根儿。
33.豆腐脑儿打哆嗦 该挨勺儿咧。
34.俄罗斯的小闺女儿 美丽的夏莎(吓煞)。
35.二把刀砌墙 一抹二糊查。
36.二分钱的韭菜 拿一把儿。
37.二小儿穿马褂儿规规矩矩。
38.尔利他妈打尔利 尔利急(极)唡。
39.钢爪子抓不住溜溜球儿 滑蛋一个。
40.胳剌拜(膝盖)上挂掌 不贴题(蹄)。
41.狗咬犸虎 两下里怕。
42.光着腚穿裙子 围(为人)得好。
43.何家的闺女说给郑家 叫郑何氏(正合适)。
44.蛤蟆蝌胎子害头疼 浑身净病儿。
45.黑瞎子进门 笨到家咧。
46.黄鼠狼子降老鼠 一窝不如一窝。
47.猴子腚上插鸡毛儿 算是哪国的鸟儿?
48.护城河里扎猛子没深没浅的。
49.黄世仁的狗腿子 穆仁智(没mu人治)。
50.夹古道儿里贴门神 不是个地窝儿。
51.叫花子打哇哇 耍贫嘴。
52.叫花子吃葡萄 穷酸臭拽一嘟噜。
53.叫花子起三更 穷忙活。
济南地区常用俗语荟萃(节选)
a
1.【爱叫唤的家雀儿不长肉】
[释义]叫唤:鸣叫。家雀:麻雀。喜欢叽叽喳喳,但是个头儿长不大。比喻喜欢多说话,言多行少的人没有大能力,干不了大事情。
[例句]~,就他这个喳喳法儿的,没多大出息头儿。
2.【爱俏不穿棉,穿棉不值钱】
[释义]厚重的棉衣穿在身上不利索,影响美观。
[例句] 这孩子大冷的天,连个棉袄也不穿。 ~!爱俊的人都这样儿。
3.【挨着勤力的没懒的】
[释义] 勤力的:勤快的,勤劳的。靠近勤劳的人,会受到影响而变得勤劳。
[例句]她宿舍的人都棱勤力,恁那孩子也懒不了,~,你就放心吧。
4.【挨卷不在哪一霎儿】
[释义]挨,遭受;卷,就是骂。因为调皮或因为不符合某种要求,不定什么时候就爱骂。
[例句]给你说了这个干法不行,你又这个样儿干,真是~上。
5.【挨揍等不到天黑】
[释义]因为做了不好的事,很快就要得到惩罚。
[例句]我说你~,你这就快了你,不信你就再捣蛋吧你就。
6.【碍事抪拉的】
[释义] 妨碍别人做事情(含厌烦意)
[例句]你真烦人啊,站在那里~,就不能躲一边儿去吗?|这都是大人的事儿,你跟着去干么去啊?~。|也说“碍事抪拉角的”。
7.【暗打貔子明打狼】
[释义]对待不同的事务的处理要采取不同的手段。
[例句]对这户儿的人,可得仔细着点儿,不是说~,咱得来点儿好法儿才能行。
b
1.【巴豆救人没有功,人参杀人没有过】
[释义] 应该根据实际效果或作用来评判,只凭印象评判功过是非,难免失之偏颇。也有不知好歹之意。
[例句]虽然动不动呲打你两句,这真对你好的人,你倒不感激人家,
2.【把脸夹在裤裆里。】
[释义]①不敢直面,羞于见人。②低声下气的求人。③低调;卑躬屈膝的做人。
[例句] ①天天~,连个头都不敢抬。②为了维持给你找份好工作,恁妈~去求人。③不能在外头张扬,得~做人。
3.【把人合了缸底下】
[释义]对某人封闭消息。
[例句]一满家人都知道的事儿,就把俺一个~。
4.【把舌头捋直了再说话】
[释义]说话要按照一定的道理,光明正大,不能带有私心。
[例句]你~,可别打着一边儿拉着一边儿的。
5.【把送殡的埋了坟里】
[释义]出现事情,所有相关的人都要受到牵连。
[例句]就他一个人是来闹事儿的,这几个是来看眼儿的,都扣起来,这不是~吗?!
6.【把头别了翅子下头,当烧鸡卖了你】
[释义]谑语。制作烧鸡时,都是将鸡的头别再翅膀下面的。
[例句]你要是再敢在这里闹腾,可真就~!
7.【把自己看成一朵花,把别人看成豆腐渣。】
[释义]一点不谦虚,将自己看得完美无缺,看别人时一无是处。
[例句]你这个毛病可不好,老是~,越这样人家越看不起你。
8.【拔了萝贝地皮宽】
[释义]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例句]把他那摊子这一撤,这下子可好,~,咱都跟着舒坦舒坦。
9.【拔根钉倒了一堵墙】
[释义]为了一点小的利益,招致大的麻烦,造成大的损失。
[例句]先别急着戳他,千万别~,那就不合算咧。
10.【拔根儿眼眨毛能当哨儿吹】
[释义]与“眼睫毛是空的”的说法联系起来说的,比喻人聪明过人,心眼多。
[例句]人家是么人啊,~,你三个绑一块儿,也斗不过他那心眼子。
11.【扒拉脑袋瓜子也算个人】
[释义]虽然条件差,但也可以充数。只能起个充数的作用。
[例句]个头儿小点儿不怕,~,就把他带上吧。
12.【八拜都拜了,就差最后这一哆嗦了】
[释义]经千辛万苦接近成功,就差最后这一步了。
[例句]好歹的把最后这点儿事办完了,~。
13.【八竿子柨拉不着】
[释义]很远的距离,多指疏远的、没有关联的关系
[例句] 都是些~的亲戚,连名都叫不上来。|~两个专业,根本挨不上。
14.【八杠子压不出个屁来】
[释义]指人太窝囊,说不出话来。
[例句]就恁三哥这脾气,~,你还指望着让他帮你说说去?!
(董文斌 整理)
济南民谣荟萃(节选)
济南的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并具有语句简练、押韵的特点。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歌谣,有各种生活歌、情歌、儿歌、谜语歌,还有伦理道德和时政方面的歌谣。
嗷嗷睡觉觉儿
娃娃睡,盖花被.
娃娃醒,吃油饼。
娃娃哭,盖花屋。
娃娃笑,盖花庙。
娃娃不睡就挨棒槌。
注:棒槌,过去济南人洗衣服用的一种工具。
挨崩歌
×××,挨屁崩,一崩崩到半悬空。
半悬空里放炮仗,一崩崩到铁道上。
铁道上,一拉鼻儿,一崩崩到小北门儿。
小北门儿有顶门杠,一崩崩到剪子巷。
剪子巷有剪子,一剪剪了腚眼子。
播播儿嘴儿
播播儿嘴儿,喝凉水儿,播播儿的让人家掇了嘴儿,播播儿的没了棺材本儿。
扁豆花
扁豆花,一嘟噜,俺娘教俺织绒布。大嫂嫌俺织得密,二嫂嫌俺织得稀,三嫂一把给俺捋了织布机。这个气俺吃不的,俺得回俺婆家去。急得俺娘泪汪汪,一气儿送到俺庄边上。娘啊娘啊你别生气,等俺过好了来接你。
布谷鸟
咕咕,咕咕,
你在哪儿住?
我在山后。
你吃的么?
火烧夹肉。
给我一个。
我还不够。
回家去拿。
恐怕挨揍。
注:老济南人称布谷鸟为“咕咕”,这首歌谣写的是儿童与“咕咕”的对话。
打日本儿
说济南道济南,济南有个趵突泉。趵突泉里三股水,齐心协力打日本儿,打得日本鬼子喝凉水。
打铁的
打铁的,铁打的,娶了媳妇,咱俩的,你也争,我也争,背起媳妇下关东。
打油星
一个星儿俩星儿,提溜提溜打油星儿。油星儿转,狗推碾,猫烧火,鸭子拽拉拽拉地拿柴火,老鼠在炕上捏窝窝。捏一个吃一个,猫说你光吃不给我,吃了老鼠砸了锅。
颠倒话
东西的路南北走,南边儿来了个人咬狗。搬起狗来砸石头,石头咬了狗一口。
大公鸡
大公鸡,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娘要吃个糖烧饼,没有闲钱补笊篱;媳妇要吃个大糖梨,打着灯笼去赶集。东赶集,西赶集,买了苹果大鸭梨。搓搓泥,削削皮,恣儿的媳妇咯儿咯儿的。
大洋针
大洋针,缝被窝,
一天四床出活儿多。
买一包儿,送一包儿,
大娘大婶买了乐呵呵儿。
注:这是从前在济南贩卖缝衣针的商贩们哼唱的歌谣。
大头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咱有大头。
(责任编辑:new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