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1200余人参加追悼会 雨中泪别“两弹一星”元勋

来源:新京报
2011年07月30日04:09
王大珩的外孙女捧着遗像,孙子捧着骨灰。昨日,“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王大珩的外孙女捧着遗像,孙子捧着骨灰。昨日,“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来自汇文一小的老师拉着条幅,等候参加告别仪式。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来自汇文一小的老师拉着条幅,等候参加告别仪式。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本报讯 (记者仲玉维)昨日上午,暴雨如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1200余人雨中洒泪,送别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从此,人们再也听不见他说:“请不要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

  老院士年轻学生深深鞠躬

  早上6时30分,距离追悼会正式开始还有两个小时,已经有年长的院士赶到。随后,从长春、南京、成都、安徽等地来京的亲朋好友陆续赶到。灵堂正中悬挂着王老的巨幅遗像,遗体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遗体上盖了一面五星红旗。在殡仪馆大礼堂的长廊上,戴着白花的吊唁者排队进入。

  在这些与王大珩院士告别的人中,有白发苍苍老院士,也不乏年轻的学生们,每个人进入灵堂后都在遗像面前深深鞠躬。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王老的骨灰分成两份,一份安置在北京,另一份则将放在长春,那里有他一手创立起来的长春光机所。

  85岁时一天调查5个企业

  “他对待科学的问题向来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中科院院士苏定强回忆说,不管是长春光机所的项目,还是“863”计划,每次试验时,王大珩都会亲临现场。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段宇宁说,王老在93岁高龄的时候还在指导计量工作,那时候他的眼睛不好,就拿着放大镜看文件,凭借助听器和大家交流。

  “在重庆,他一天调查5个企业,累得需要人架着才能行走,那时他85岁。”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说。

  “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老先生这样说:“王大珩的去世,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人物简介

  王大珩

  1915年出生,祖籍江苏吴县。“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光学科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今年7月21日13时02分,王大珩在京逝世,享年96岁。

  追忆

  儿子要留学 不写推荐信

  王大珩有3个子女,小儿子王赫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这是在王大珩的建议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光学仪器专业。

  王赫称,在他看来,父亲虽然平易近人,但对子女的要求很高。父亲虽然桃李满天下,经常不遗余力地帮学生写推荐信,可是儿子出国留学需要写推荐信时王大珩却没有写。王赫对此很理解,“他想让我们靠自己”。

  司机史桂荣在王老身边工作了20年,“平易近人,从来都坐副驾,说跟我平起平坐,说话方便。”当年有人想号召同行组织会议,收取会议费牟利,并称之为“王大珩学术思想研讨会”。组织者先后3次去王大珩家里请他登台只需要坐一坐,都不用讲话,均被他拒绝。

  生活中的王大珩也很幽默。他的母校是丁香小学(现汇文一小),校长郑智学说,每年“小校友”都会去看望王大珩。有一年过年,王老给他打来电话说,“向你问好了,千万别忘了跟我那些小兄弟们问好。”

  本报记者 仲玉维
(责任编辑:UN10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