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北京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称对昨日暴雨预报不满意

来源:北京晚报
2011年07月30日15:07

  昨天的暴雨比预报提前几个小时来临,市气象台先后发布雷电黄色、暴雨蓝色预警,但市民出行还是受到一定影响,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郭金兰: “市民有意见,我们也不满意。”

  这个雨季注定不寻常。昨天,气象台上午发布雷电黄色预警和暴雨蓝色预警,下午又分别取消这两个预警;北京防汛指挥部今年首发“单位自定下班时间”通知……来来去去,走走停停,我们进入雨季式生活:出门前看天,出门后躲雨,下班要赶在雨前……而在我们身边,还有数十万人偏偏在“追雨”,今天本报推出一组人物,讲讲他们在北京的雨季里,如何等雨、追雨、守雨。

  昨天又一场突发局地暴雨比预报中的时间提前几个小时光临北京,尽管北京市气象台于6时50分和7时45分先后发布雷电黄色、暴雨蓝色预警,市气象局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三级应急响应,但由于正值早高峰时间,市民出行还是受到一定影响。“市民有意见,我们也不满意。”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室主任、首席预报员郭金兰的语气中带着遗憾和自责。

  郭金兰告诉记者,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天气系统发展变化极为迅速,常常在十多分钟时间里就由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让人防不胜防,“我们值班预报员整晚都紧盯着天气云图和数值预报,捕捉着细小变化,精神高度紧张,一有蛛丝马迹马上加密会商,及时发布预警。”另一个原因目前我国天气预报还依赖于大尺度系统,我国平均约200公里有一个常规高空观测站,且每日仅两次观测,而形成暴雨的云团面积都比较小,经常成为“漏网之鱼”。“也就是说,现有观测资料无法满足暴雨预报所急需的精细化观测,这也是客观的技术条件所决定的。”

  自7月中旬以来北京经历了持续的雷阵雨天气,几次大雨的预报过程都装在郭金兰心里,她最满意的是当属7月24日的那次。“我们在7月20日就关注到这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郭金兰回忆说,在20日发布的“未来一周数值预报”中已将此次降雨过程写了进去;21日早间参与中国气象局组织的全国天气会商时,对此进行重点汇报并在当天发布了预报提示;22日早晨会商后将降水量级确定为“大雨”并及时通知了防汛、应急等相关部门;23日天气系统趋势渐明,预报员们发现此次降水系统配合得很好,雨量将会比预计中的大雨还要大,于是将雨量及时修订为“大到暴雨”并对外发布。7月24日10时至16时市气象台连续举行三次会商,最终敲定了降雨影响北京的时间,当天11时35分,市气象局领导签发了“三级应急响应”命令,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蓝色、雷电黄色预警,同时和国土资源部门发布了地质灾害黄色预警,18时25分,当主体云系全部移入北京后,暴雨预警立刻升级为黄色。当天晚上23时30分,由于降雨云团已明显减弱,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蓝色预警信号解除信息。

  相比之下,7月26日夜间的雷阵雨似乎让一些市民感觉措手不及,郭金兰介绍,当天21时对流云团的特征还很微弱,但在短短24分钟里就迅速发展成强对流云团,并带来突发性的局地强降水。“突发阵性天气在夏季汛期常常出现,是气象预报中的难题,气象部门一般依靠发布预警来进行预测,在观测到云团发生变化后,市气象台在35分钟内连续发布了雷电黄色、冰雹黄色和暴雨蓝色三个预警,尽最大可能做到早预报早提示。”

  许多人不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出炉的,郭金兰说,气象预报员要有一个收集和分析材料的过程,材料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监测资料,另一种是数值预报产品,前者是通过高空、地面观测、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回波、闪电定位等各种监测设备和手段获得的资料,后者是通过大型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给出来的一个定量和客观的预报,有了这些资料还要有气象预报员自己的判断,因此要经过会商和讨论,最后才能对外发布一个统一的天气预报结论。“预报准确,说起来只有四个字,可每次签发预报之前,手中的笔总觉得沉甸甸的!”郭金兰告诉记者。

  除了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要做好预报还要不断地学习,郭金兰说,比如北京特殊的地形总是使得覆合高压汇聚于城区位置,容易激发出阵性强降雨天气,这样的个例积累形成的经验给做好预报很有帮助。 本报记者蔡文清

(责任编辑:UN05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