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集报达人”吴耀军“陋室”深藏10万份老报纸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1年08月01日04:14
“集报达人”吴耀军“陋室”深藏10万份老报纸

  吴耀军在广州一个没有电梯的9楼“蜗居”8年,但他舍不得搬走,因为房子四面通风,有利于保存报纸。
“集报达人”吴耀军“陋室”深藏10万份老报纸

  最珍贵:1930年3月18日在美国芝加哥出版的《三民晨报》创刊号,这一天是北平民众革命纪念日;报纸上还有孙中山的遗像、遗墨。更为重要的是,至今为止,华人世界只发现这唯一的一份。
最值钱:1949年2月1日出版、定价为20万元的《关东日报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号外》,整张号外用红色印刷,突出喜庆气氛,并配图5幅,尽显图文并茂的审美情趣。

  最值钱:1949年2月1日出版、定价为20万元的《关东日报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号外》,整张号外用红色印刷,突出喜庆气氛,并配图5幅,尽显图文并茂的审美情趣。

  吴耀军集报已有十几年时间了,各种报纸已有1.2万多种,10万多份,投入了超过200万元,其中不少连国家图书馆与博物馆都没有,堪称国宝级文物。

  “收藏和找对象一样,挑挑拣拣之后就要专一并长期持有。”面对堆满“陋室”的老报纸,他如数家珍。2个小时的采访是站着完成的。“于无声处演绎世界风云变化,我这小小的家里保存了中国现代几乎大部分的重要事件。”吴耀军瘦削的脸上流露出满满的自豪。

  策划:刘亦凡 撰文:记者曾俊 实习生罗晓莹 图/陈安

  收藏趣事

  集邮失败付出昂贵学费

  吴耀军收藏的报纸包括“文革”专题、报纸号外专题、创刊号专题、重大节日专题等8个精品报纸专题的近万份精品报纸。这其中不少连国家图书馆与博物馆都没有,堪称国宝级文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吴耀军的报纸中就可以看到历史风云的变化。1998年开始,他主要收集报纸号外,原因有二:一是发行量少,经济价值高;二是报道重大事件,社会价值大。2003年,他还在北京发起举办了“首届中国百年号外精品展”。

  为了筹集报纸,他吃了不少苦。他曾经住10块钱一晚的招待所省钱买报纸,曾在北京琉璃厂跟别人磨了两天嘴皮子才买来《葫芦·鲁迅逝世号外》、《云南日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号外》两张宝贝,得到申奥成功的消息就千里迢迢跑去人民日报社等号外。而在他的藏品中,最久远的一份报纸是:光绪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89年)的《京报》。聊到这些故事时,吴耀军像翻看自己报纸一样有成就感。

  “玩这个要有知识储备、魄力和经济实力。有钱的人多,但是他不喜欢。恰恰大家都觉得那是冷门的时候,却有极少人舍得投进去。”得出这番领悟不在一朝一夕间。在此之前,吴耀军也有过一段失败的经历。

  1997年,吴耀军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刻:参与创办私立学校获得分红97万元。对于才二十出头的他来说,实在是个“大刺激”。他准备用这笔资金大干一番。他回忆说,当年全民炒邮,几乎每个邮局门口都摆地摊卖邮票或纪念币。年轻的他缺乏前瞻市场的能力,“我那个时候就被套进去了,亏了差不多一百万,好多东西还在,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为什么它的价值上不来?发行量太大了!”或许正是由于这段失败的经历,给吴耀军上了宝贵一课。“我交了大学费了!”从此,他转移投资对象书画。但很快,经历过摸爬打滚的吴耀军又识别出市场体制存在的弊端。“大部分都是虚高,很多字画是被哄抬的,根本不值这个价。”他还收集过杂志创刊号,但后来全部送人或低价卖给朋友了,“收藏要精,我十几年来都集中在报纸这一块。”

  收藏心得

  鉴别报纸真伪“一闻二摸”

  “物以稀为贵。”吴耀军多次向记者强调这个简单的道理,“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报纸。”吴耀军说,很多人兴高采烈买回来一张创刊号,但不清楚它的发行量有多大,只要有钱就能弄到手收藏价值微乎其微。他也后悔错过好东西:碰到一张报纸,对方要价5000元,他嫌贵了,如今涨到几万元。

  对于如何鉴别报纸的真伪,吴耀军称:“首先是油墨,其次是纸张。存放了几十年的发黄报纸和现在用茶叶水泡黄的新报纸是完全不一样的。关键是要闻一下气味,如果闻到茶叶味,那就是熏出来的假货;再者,以前报纸是凸版印刷,纸面凹凸不平,有很强的触感,而现在的都是胶版印刷。老报纸看起来虚虚实实,不是很清楚;现在的就非常清晰但那是假的。”

  收藏心愿

  开一间永久性集报博物馆

  吴耀军一再强调,报纸目前虽然是冷门,但是它的史料价值最后一定会把经济价值突显出来。吴耀军说,有位新加坡老板出60万新币买他的一小批报纸,他不卖。因为他心中有着更宏大的计划。

  吴耀军并不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收藏家,他以集报为精神享受,但同时又以策划书画艺术活动来养活这个爱好。而对集报市场的发展前景,吴耀军还另有打算:“我要选上四五百份精华报纸,卖给有需要的公司。这个经济效益将非常可观。”

  记者问吴耀军会否把部分报纸借给图书馆供人研究。他的回答令记者诧异:“不,我不愿意。要么你出一千万向我买了;要么你就给我一块地搞私人博物馆。我可以全部捐出来不要一分钱。只要能签合同保证五十年不变,发挥到它的教育意义。”

  但他又很乐意帮助做研究的学生。2003年清华大学一个女学生看到吴耀军的报纸精品展览后,问能不能到他家看资料,说她要写博士论文。吴耀军答应了。当时这位女学生带着男朋友到吴耀军家,用相机拍下了他很多资料,吴耀军全都无偿给她。“学生很不容易,她写博士论文以我这个作为切入点,多好啊。”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UN0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