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瞭望东方周刊 > 最新文章

 “蛟龙号” 明年首赴南海科考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钱贺进
2011年08月01日10:09

  目标可燃冰

  “总的来说,我国深海探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最近几年国家很重视、投入力度也很大。比如,‘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项目申请使用‘蛟龙号’就十分顺利,现还在等最终一个审批。”周怀阳说。

  他告诉本刊记者,“蛟龙号”工作一天的费用至少二三十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人员费用。“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及其搭载的船舶,一天的费用最起码也要5万美元。可见,国家对这次南海深海科研支持力度多大。”

  如此决心,也证明了南海深海探测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海底运动后,会形成盆地和盆地群,接纳来自陆地、岛屿的沉积物和生物残骸,最终形成油气盆地。

  然而,目前对于南海的深海海流和沉积过程仍没有权威说法。特别是由于缺乏有效观测,中国还没有自己创立的沉积学说。而它将对深海油气勘探战略提供科学背景。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则涉及另一个尖端领域,即所谓“海底下的海洋”—— 地层流体。

  目前,已经发现在海底有各种流体溢出,其中甚至包括淡水和泉水。它们都来自地层,不仅改变着海水的成分,还支配着深海微生物生物圈,即所谓“暗能量生物圈”。

  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深海微生物释放出巨量有机碳。它不仅改变着海洋和整个地球的碳循环,还将提供新的能源方式。

  “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2005年才开始,美国已经有30年左右的历史,此外还有英、法、日、俄等十来个国家研究多年。我们正加速科研步伐。”周怀阳说。

  “现阶段‘蛟龙号’能给‘南海深海过程演变’计划提供帮助的,是海底火山年龄及其成因,生物地球化学两个子项目。”周怀阳透露,科考将探索何种深海构造环境下会存在哪些资源的规律,指导资源寻找和环境管理保护。

  按照目前计划,“蛟龙号”将直接用来获取“可燃冰”样品。

  1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可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被视为石油、天然气之后最佳的替代能源。但它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一些发达国家希望在2015年前对其开始进行利用。

  中国从1999年就开始对“可燃冰”进行实质性的调查研究。2007年4月至6月,中国通过租用外国钻探船在南海海域成功获取了“可燃冰”实物样品。

  面临三大挑战

  “蛟龙号”自2010年第一次公开深潜就引起巨大的关注。目前,它每次公开下潜都由三名人员组成驾驶小组。与第一次两名驾驶员、一名科学家的组成不同,此次试验有一名驾驶员、两名科学家。这显示,中国的深潜器驾驶员队伍已经趋向成熟,不再需要占用有限的空间来丰富驾驶员经验。

  周怀阳曾乘坐美国的“阿尔文号”深潜器进入深海,他说:“中国目前坐过国外深潜器、有深潜经历的科学家尚不到10人,而国际海洋研究领域的先进国家起码有深潜科学家几千人。”

  “‘蛟龙号’能作业是根本,不能研制完就束之高阁。‘阿尔文号’一年的下潜纪录最高可达两百七八十次,乘坐载人潜水器深入海洋开展科研活动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是一种常规性的工作。”周怀阳说,“我们仍任重道远。”

  在他看来,“蛟龙号”2012年赴南海执行第一次科考任务还需要应对三个挑战,“科学装备需要添置,据我所知目前可用的科研设备还是很少;其次,专业潜航员技术是否熟练、经验是否老到对深海科研至关重要,‘蛟龙号’肩负着培养专业潜航员的重要任务;‘蛟龙号’本身的部件性能是否稳定,也是令人关心的问题。”

  他介绍说,尽管最近几年国家对深海探测十分重视,但由于中国在该领域基础薄弱,科研人员能力有待提高,出于中国威胁论,“国外某些媒体对我们的研究能力往往过于渲染了”。

  和目前中国所有的重大科技项目一样,周怀阳认为,想在深海探索领域取得突破也要着手解决两个体制性问题。

  “一是各科研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国家级别上的协调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和指挥。二是,科学技术两张皮,科学要用到技术很难,也没有后续机制保障技术得到实际的应用检验。”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的脑海中,经常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我们的潜航员驾驶着我国自主建造的深潜器,带着科学家在大洋深处航行,带回各种矿物资源、前所未见的物种,造福我们的社会和人民。”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