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广州交通治堵被指太温柔 打通断头路搬迁货场难

来源:南方日报
2011年08月03日09:59
广州治堵方案如何落实,是媒体和市民关注的焦点。符超军 摄
广州治堵方案如何落实,是媒体和市民关注的焦点。符超军 摄

  不限牌、不限行、不收拥堵费、不限公车指标……前日公布的广州市中心城区“治堵”方案,留给大众最深印象的,却是一连串的“不”。力度是否不够?是否过于温柔?这是治堵方案出台后市民提得最多的问题。打通断头路、开放小区路、搬迁货场等也都是广州久治不愈的交通顽疾,方案并没有提供实际可行的解决之策,这无疑为接下来的贯彻实施蒙上了阴影。

  断头路为何久打不通?小区市政路何日能解封?货场何时能搬出主城区?停车场收费会如何调整?公车严管又将如何落实?假如广州市政府下一步不能对这些老大难问题作出清晰的解答,难保此次治堵会变成“雷声大雨点小”,交通部门提出的诸多治堵目标又何以能实现?针对各种意见,广州市交委昨晚回应称,方案主要提出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其中的30条措施均已明确相关牵头部门,牵头部门会制定相应的工作推进计划,在实施中适时公布。

  专家观点

  郭巍青(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广州市出台改善交通的《工作措施》,其要点是不限行,不限牌,不收拥堵费。最被人议论的是,原征求意见稿“不新增公务车”的规定被删除,改为“严管公车”。政府治堵似乎缺乏政策工具。

  彭澎(广州社科院研究员、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广州治堵方案没有提出什么新招、绝招,不要寄予太高期望。限车、限行都没有,打通断头路、小区路开放、中山六路拓宽等这些老大难问题重提,对于公车监管、公交优先、拥堵费等民众关切问题的措施则似是而非。据了解2012年广州拥堵可能加剧,到时恐怕还得拿出更为严厉的措施来!

  1问

  断头路为何难打通?

  现状:部分工程一拖再拖难点:经费不足拆迁困难

  在治堵方案列出的近20条待改造拓宽道路名单中,记者又看到了员村二横路、流花湖隧道、猎德大桥北延线等熟悉的名字。这些道路有的是几年前就已动工,有的则是多次传出要施工的消息,但几番拖延到了今天。广州市主管城建工作的常务副市长苏泽群曾表示,这些工程拖延的主要原因是“缺钱”!

  迟迟不动工让临建丛生

  记者昨日驱车来到将要拓宽的员村二横路,发现这条连接黄埔大道与临江大道的规划路,两端还是双向六车道,越往中间走路面越窄,逐渐变成双向二车道。而占路最多的“罪魁祸首”便是周边的商铺,这些商铺大多是附近村民大量建起来的临时建筑。附近居民介绍,到了上下班高峰期,二横路便堵得很厉害。再加上附近路口很多,红绿灯有限,本就狭窄的道路更显混乱。

  记者昨日了解到,早在2008年,员村二横路便已纳入员村立交工程一并实施拓宽,但在实施中,由于南段拆迁量大,无法实施,故已暂停。附近商铺店主表示,早知道该路段已纳入拓宽规划,只因迟迟没有动工,所以附近的临时建筑才“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对路面的侵占也越来越厉害,导致二横路南段中间只剩狭窄的双向二车道。

  同样延宕日久的流花湖工程,早在本世纪初就传出要建设的消息,但直到2009年才启动,此后又多次中断。记者昨日了解到,目前流花湖隧道已顺利复工。施工单位负责人表示,如能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项工期,便能争取在2012年春节前完工。

  副市长抱怨修路投入不足

  打通断头路、增加道路微循环,这条措施在历年治堵措施中都不会被落下,但口号喊了这么多年,真正效果如何市民其实都清楚。虽然每年全市各种城建资金大概有200亿,但其中用于修桥修路的大约仅有20亿,大部分都用来修地铁或重大建设项目了,城建资金异常紧张。

  城建资金有多紧张?由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的话来佐证“为什么堵?路不够啊,为什么不够,财政局没给我钱啊,两会怎么没人提呢?”在年初举行的2011年广州市城建工作会议上,苏泽群就广州目前的治堵工程发表看法时如是说。就因为城建资金不够而放弃的路桥项目,记者简单梳理了过去几年中媒体曾报道过的“无疾而终”的道路工程。据介绍,这些工程大都是一些散落的断头路工程,它们通常位于市区,长度只有几公里甚至几百米,但牵涉的拆迁量很大,所谓缺钱是针对拆迁成本太高而言。

  早在2004年政府部门在发动“天河治堵”工程时就曾宣布,要打通天河区的沾益直街、沾益直街北面支路、紫荆路东段、天阳路东段、龙怡路、天润路东段等,但这些路段因为拆迁费用太高,大部分至今仍是断头路;此外,在亚运前市政府宣布的全市40多个堵车黑点中,也提出将越秀荔湾等老区的多条断头路打通的设想,但据事后交通整治人员介绍,治堵计划实施过程中被打通的断头路至今仍欠账难还。

  南方日报记者 曾雅 袁丁

  2问

  小区市政路何日能解封?

  现状:解封令实施5年成效不大难点:业主因安全原因普遍反对

  最新出炉的《治堵方案》中再次重提“推进居住小区封闭市政道路对外开放工作”,但记者昨日走访多个小区后发现,不仅有小区不开放市政路通行,部分业主干脆拒绝已经规划好的市政路在小区内建设。

  5年前已有解封令

  早在2005年,广州市规划部门就专门出台过“解封令”《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 修建性详细规划篇》规定:“居住区内道路(不含宅前小路)应满足市民的公共通行和特定车辆的使用需要,保证必要的对外交通联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封闭。”

  但《准则》实施多年后,小区搞“私家路”的情况依然在延续“解封令”之所以未能顺利推行,主要阻力来自于各小区业主。近年来,祈福新邨、骏景花园、汇景花园等多个楼盘都曾因为小区内市政路的曝光而引致业主激愤抗议,认为外来车辆随便通行,一则影响安全,二则带来污染。大型小区业主人心惶惶,纷纷四处打听自己所在的小区是否会有市政路穿过。

  然而,市民这回的担心被“强势”的物管给化解了。记者昨日走访了区域内均有市政路的骏景花园和汇景花园,在骏景花园的“车禁”相当严格,当记者驾车准备入内时,被保安“严厉”地制止了,理由是“不是小区住户车不许入内”。而记者随后采访了几位业主,黄先生告诉记者:“我们曾经担心过要开放区内市政路,但现在看来不可能了,小区管理比较严格。”

  还有小区居民干脆拒绝建设已规划好的市政路。最典型的是华南御景园业主反对修建横穿小区的云溪路,尽管规划上是先有路后有小区,但业主依旧通过各种措施反对施工,从2005年计划动工算起,至今已经过去6年,这条路依旧没通。

  市民建议公示所有小区内市政路

  位于天河的高档住宅区汇景新城,近年来也曾因为封闭市政路而屡遭投诉。目前情况如何?记者昨日走访得知,目前汇景新城对外来车厢实施设卡管理,不过临时卡可以通行小区各门,半小时内出小区都不会收费。

  据了解,贯穿汇景新城的汇景北路、汇景南路连着广园高速,不少市民会驾车穿过汇景新城上高速。但是在2009年2月,汇景新城的物业公司突然宣布,外来车辆不能再穿行小区,必须同门进出。此举引起了周边居民的极大不满。

  广州市规划部门事后表示,已要求汇景新城在小区外道路配套工程未完成前解除对汇景路的完全封闭,允许周边单位、居民的车辆免费通行。然而在广州市规划局的网上互动平台上,直到今年1月,一直都有市民留言要求政府督促汇景新城解封。

  “现在是可以通了,但总是换卡还是不方便。”在华南理工大学工作的叶先生昨日对记者说,他理解小区业主对开放带来危险的担忧,但市政道路属于全体市民,不是属于某个楼盘。叶先生认为规划部门对这种局面的形成负有责任“既然现在治堵方案又提到解封,规划部门就该公示所有小区内的市政路,让大家监督,督促这些路开通。”

  南方日报记者 曾雅 袁丁

  3问

  货场何时能搬出主城区?

  现状:部分外迁市场“回流”难点:档主“难舍金窝地”

  根据治堵方案,未来环城高速公路以内将逐步成为货车的“禁区”,记者昨日了解到,部分已经搬迁的批发市场却出现了“回流”。有专业人士建议,政府不妨引导批发市场将中心区的“仓库”转为“展厅”,一方面继续聚拢人气,一方面可以减少物流需求。

  专业市场扎堆老城区

  目前广州市有高达54%的市场集中在内层圈(即三大老城区),40%的市场位于中层圈,仅6%的市场位于外层圈。尽管这些专业市场创造出惊人的财富,但因其占地多、分布杂,以及货运不规范等因素,给本来就“寸土寸金”的老城区城市管理和交通带来了极大困扰。

  广州市及老城区政府相关部门曾多次提出货运场、专业市场撤离老城区,但受长期积淀的“市”、“场”巨大吸引力以及铺主“难舍金窝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收效甚微。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近年广州市艺景园文具玩具专业批发市场的搬迁。2008年,一德路附近知名的专业市场艺景园在政府规划之下,整体搬迁到黄埔区文具玩具国际批发城,但几年下来,黄埔文具玩具批发城并没有旺起来,相反,不少档主又“回流”到一德路附近。这一现象,并不是孤例。多数专业市场档主认为老市场一旦搬迁,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已有的市场影响力,但小档铺是经受不住这种“折腾的”。

  中心区可将“仓库”改“展厅”

  一边是辛苦谋生的店主,一边是治堵后的规范城市,政府将如何处理平衡?拥堵压力之下,能否为两者都找到出路?

  对此,业内专家分析建议,现有的专业市场由于缺失先导性规划,而难以跟上潮流发展,加上过大的货运量带来无序的物流,以至于专业市场周边的道路交通日益拥堵不堪。因此,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可以考虑将专业市场的货运、物流环节外迁,在中心城区升级优化原有专业市场,推动其走展贸、展示功能。

  “既然要限货车,先给条出路,而后就要严管。一旦管不住,回流的现象就无法杜绝。”有业内人士建议,不管是货运市场还是专业市场,规划之后,要尽快完善市场周边的配套服务。具体到专业市场,其业态则要从“仓库”转变为“展厅”。这样,专业市场就无需占用太多土地,也无需太多货车进出市场,才能够从源头上为“限货”找到解决途径。

  南方日报记者 陶达嫔 实习生 骆薇

  4问

  停车场收费会如何调整?

  现状:私自提价仍车位难求难点:调整要听证 现在没方案

  根据治堵方案,广州市明年就会推进停车收费标准差别化政策,但广州市物价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昨日表示,目前还没有收到治堵方案的文件,对文件内容也没有正式研究。对于优化调整停车场差别性收费,物价局目前没有成型的方案。

  记者查阅到,在年初的物价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邬毅敏发言时要求物价局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价格问题,重点是加强水、电、气、教育、物业、停车等民生价费的监管,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广州市物价局局长罗家祥当时也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停车场收费政策,科学划分停车场收费类别,适时调整停车收费标准;进一步细化医院、学校配套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对中心区域、商业旺地停车收费进行调研,探索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广大车主采用公交出入市中心的思路。昨日,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三类停车场的划分、停车费用标准等的调研一直没有停过,但目前还未能拿出具体方案。

  记者昨日随机走访了几个停车场发现,一些路内、商场配套停车场早已私自提价,但仍是一位难求。在位于一类地区的名汇停车场,标价牌上显示头两个小时收费5元/小时,两小时后10元/小时,23:00—8:00每小时5元。物价局夜间2元/半小时的收费标准,形同虚设。

  又如位于天河岗顶的某商场配套停车场,虽然收费窗口张贴着市物价局的指导价,但晚间跨22:00的收费却是一笔糊涂账,司机小梁在21:58停车、22:07离开,居然被收了7元,对方的解释是:“22点前的那两分钟按照5元/半小时收取,之后的7分钟按照2元/半小时收取,所以一共是7元。”对于明显的“霸王条款”,小梁却束手无策。

  采访中不少市民还担心,《措施》中明确称“利用价格杠杆,引导个体车辆多选择城市外围停放”,这是否在为市中心停车费涨价开道?经常开车到天河商圈办事的胡小姐就说“动不动停个车就要十几二十元,有时一天跑两三个单位,光停车费就花了六七十元。我也不想开车进城啊,但是坐公交车太慢了,搭地铁又不能直接到,还是得转公交,实在是没办法啊!”对此,市物价局负责人表示,停车场收费属于广东省听证目录项目,一旦要调整肯定会组织听证会。

  南方日报记者 刘静

  5问

  公车严管如何落实?

  现状:北斗监控已试运行难点:部门自查市民难监督

  治堵方案不再提限制公务车指标,让更多的市民疑虑,广州目前的公车改革举措能否真正管住泛滥的公车私用?广州的公车改革又如何切实纳入社会监督?

  内部监管:北斗车载电子监控系统开始试运行

  今年3月,广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曾专门联合印发《广州市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工作方案》。方案中详细明确了2—6月份进行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试运行;3—7月份详细摸查实施范围内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情况,组织安装车载终端设备并进行调试验收。

  根据方案,广州公车将逐步安装北斗车载电子监控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定位、通信、身份识别(上车刷卡启动)、实时监控、历史轨迹回放等功能。所有的监控数据会实时传回到监控中心,系统对每辆公车会建立使用情况报表留作档案,由专人负责处理“报警”等信息提示。这意味着,管理人员只要打开相应电脑,输入车辆的车牌号,就能实时知道该车辆的使用情况,并且还能查看到所有历史行踪。

  记者昨日了解到,这套北斗车载电子监控系统已经在部分单位安装,并开始试运行,即将全面铺开。因为是一套新的系统,市纪委还在边摸索、边完善。

  外部监督:公车运行情况公示是否向社会公开?

  今年4月,广州街坊区伯监督举报市公安局装备财务科民警严某公车私用的行为,等了三个月却未能获知调查处理结果。上月,区伯先是送鸭梨到广州市公安局,又表示要提起行政诉讼,捍卫市民知情权。区伯的个案折射出一个普遍的尴尬现状:面对公车私用,往往是举报易、查处难。

  “公车改革不仅要有内部监管,也要有外部监督。”这是很多市民的共识。

  对此,市纪委表示,广州将加大对公车私用举报电话12388、举报网站的宣传力度,同时还将设立面向社会的举报邮箱,以接受全社会的广泛监督。

  另外,根据目前正在征求意见、预计本季度出台的《广州市加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广州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定期公示公务用车运行情况制度,扩大社会监督。

  据了解,办法规定的公示内容包括每辆公务用车的里程和各种费用,违规使用公务用车的次数、里程和处理情况。公示范围从用车单位领导班子逐步向中层干部、全体干部扩展。

  不过,一位市人大代表告诉记者,这项公示制度应该是内部监管制度,而不是向全社会公示“这个制度在内部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作用不会很大。”

  有网友表示,如果这项公示制度能够切实向公众公开,将非常值得肯定和期待。

  南方日报记者 陈邦明

  专题统筹 南方日报记者 袁丁

(责任编辑:UN02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