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们失去了很多生活乐趣 |
卷首语
谁动了孩子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中国儿童的幸福?怎样才能让中国的儿童幸福?这是一个略显抽象的话题,却又是每个人都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本报与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栏目合作,试着与河南的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
“现在的孩子们太可怜……”不止一次听到家长们的类似抱怨。这部分有识家长认为,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虽然吃得好、穿得好,但他们的幸福却像撒在水里的盐一样迅速消融:在娘胎里还不大会踢腾,就要开始接受所谓“胎教”;出生后没多久,“爸爸”、“妈妈”还叫不清楚,就开始学习“MONKEY(猴子)”、“TIGER(老虎)”;有些孩子连“幸福”两个字还不会写,就已经为了将来虚无缥缈的所谓幸福,无奈地在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之间往来穿梭;幼儿园、小学……起得越来越早,睡得越来越晚,读书时间越来越长,书包越来越重,见识却并不见得增长多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原本贬义色彩浓郁的话,却成为无数孩子的通病,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如果哪天孩子无意间洗了一次碗、给妈妈端了一盆洗脚水,妈妈很可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其实,在古代,甚至在当下的不少农村地区,五六岁的孩子就要跟着做家务,十二三岁几乎已经能顶半个劳动力。
“现在的孩子们太可怜……”不止一次听到家长们的类似叹息。曾几何时,孩子们在池塘边、榕树下、蝴蝶翻飞和蝉鸣声中享受纯真童年的时光;现在的孩子们,只能在教室里哼唱罗大佑的《童年》,很多人小小年纪就戴上了厚厚的近视镜,镜片厚度比年龄增得还快。曾几何时,孩子们在节假日是能开心玩耍的;现在的孩子们,即便是在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也往往不得不做各种各样的“汇报演出”,甚至不得不在太阳下齐声欢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鼓掌拍红了小巴掌。曾几何时,孩子们说的话还是童真童趣的;现在的孩子们,却一个个成了“小大人”,说着大而空的套话。
“现在的孩子们太可怜……想当年……”不止一次听到家长们的类似对比。
有人说,幸福很难很遥远,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追逐不到;也有人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就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就是现在进行时,就像“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能打小怪兽”一样。也许,对孩子们来说,幸福就是一根冰棒、一个没有作业没有补习班的假期、一次毫无顾忌的疯玩……
阅读提示
29.4%的孩子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2小时,但仅有一成学生主动做家务;超六成孩子暑期报有辅导班,但面对不可预测的灾害,51.6%的学生仅“了解一点”基本逃生技能;近半孩子每天锻炼少于半小时,近七成孩子遇到麻烦难以独自应对……
日前,本报参与发起了一份《你的孩子童年快乐吗》调查问卷,共有2000多人参与,才有了这些近乎畸形的数据。数据中体现的多与少、矛盾与背离,是当下中小学生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
调查篇
“三多”、“三少”矛盾凸显
报班多、作业多、考试多成“三座大山”
超六成孩子报辅导班
中国孩子学业压力大早已不是新闻,通过这份调查报告也能看出一点端倪:在这份幼儿园学生占10.1%、小学生占54.4%的调查报告中,暑期里,仅有38.7%的孩子没有报辅导班,28.9%的孩子报了一个辅导班,17.4%的孩子报了2个,10.2%的孩子报了3个,另有4.8%的孩子报了4个及以上。
报班的原因五花八门,约四成学生是自愿,但也有超过35%的学生是因为父母所逼、同学都上等原因“被跟风”。
暑假前,44.5%的学生计划出去旅游,还有30.6%的学生计划“和同学疯玩”。但最终,只有58.6%的孩子的愿望得到了部分满足,还有13.6%的孩子的假期“完全被辅导班占了”。
“幼儿园、小学时,孩子们报的辅导班相对较少。进入初中、高中,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数量会直线上升当然,也有一部分中学生,因为几乎没有课余时间,报的辅导班比较少,但学业压力可一点不小。”郑州市一位名初中校长说。
29.4%的孩子每天写作业超2小时
调查显示,34.9%的孩子能在一小时内完成作业,但有29.4%的孩子需要花超过2小时在写作业上。
2007年,共青团郑州市委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写作业、看电视、上辅导班成了郑州多数中小学生假期生活的主要内容。其中,57.2%的中小学生每天花1至3个小时来学习,31.5%的中小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超过3个小时。
“小孩的天性是爱玩。但现在,他们的天性被压抑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郑州市第92中学心理咨询师马骁博说。
近三成学生受不了无穷无尽的考试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现在,这首歌里的世界正如泡沫般消逝。
54.3%的学生认为考试是“学习成果的检验,可应对自如”,但同时,也有近30%的学生受不了无穷无尽的考试,甚至有约10%的学生“听到考试就想逃”。57.6%的孩子感觉到“有一点压力”,19.2%的学生感觉“鸭梨山大”(压力山大),还有5.6%的孩子觉得“压力特别大,快受不了了”;完全没有压力的孩子只有17.6%。
锻炼少、睡眠少、做家务少成“三大陷阱”
47.8%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半小时
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各级教育部门都要求,要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保护学生视力。但调查发现,47.8%的学生锻炼时间不足半小时,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的比例为28%。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一项关于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高中生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调查显示,从未因病或伤请假的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韩(71.6%)、日(53.1%)、中(45.4%)。而认为身体“很不好”和“不太好”的中国高中生比例最高(25.9%),其次为韩国高中生(19.6%),日本高中生最低(19.3%)。
近半学生睡不够8小时
调查显示,沉重的学业压力,让近半学生的睡眠时间都在8小时以内,甚至还有4.8%的学生睡眠少于6小时。
在我国,有关学生健康和卫生的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应保证小学生每天10小时、中学生每天9小时的睡眠时间。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今年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年)》显示,在学习日,中小学生平均睡眠7小时37分钟,比国家规定最低时间(9小时)低了1小时23分钟,比2005年减少了1小时22分钟,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9小时以上)的比例达78.1%,比2005年增加了32.4%;在周末,中小学生平均睡眠7小时49分钟,比国家规定最低时间(9小时)低了1小时11分钟,低于国家规定时间(9小时以上)的比例达71.8%。
仅有一成学生主动做家务
调查显示,58.6%的孩子家务做得比较少,18.7%的孩子在父母或者老师的要求下才做家务,甚至还有6.8%的学生因为“学习太忙了”完全没做过家务,仅有10.1%的孩子经常主动做家务。
“很多人都在抨击90后的孩子自私、懒惰、不懂事。且不说这种一棒子打翻一船人的观点对错,单说那些确实不够勤快的孩子,他们天生就这样吗?家长们可以扪心自问,小时候,多少次孩子准备做家务的时候,他们说出‘你别洗碗了,赶紧看书去’、‘放那儿吧,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之类的‘口头禅’?长期下去,孩子们难免会认为不做家务是理所当然。”家长周先生说。
两对矛盾:
有条件的安全感与亲子沟通
安全感VS自救能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你有安全感吗”一项调查中,50.3%的受访对象选择“有”,26.4%的人认为“一般”,只有15.6%的人选择“没有”。
同时,在“你了解灾害时的基本逃生技能吗”的调查中,51.6%的人选择“了解一点”,24.4%的人选择“一般了解”,还有14.6%的人表示自己“完全不了解”,认为自己“完全了解”的仅有9.4%。
在家长不在身边时,孩子们面对陌生人也显得有点不知所措:46.5%的人略知如何应对;35.3%的人较好地知道如何应对;自认能够应对自如的比例为10.9%,还有7.3%的人表示“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
“可以看出,多数孩子还是感觉比较有安全感,但从他们的自保、自救能力等方面来看,这种安全感更多地来自家人。如果必须独自面对未知的危险,孩子们的准备普遍还不够。”儿童教育专家、金水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总辅导员刘历红说。
每天沟通VS有效沟通
调查中,42.3%的孩子表示经常和父母沟通,13.4%的孩子表示“和父母像朋友一样,沟通完全不是问题”,另有38.8%的孩子表示有事时才和父母沟通,与家人完全不沟通的孩子仅有5.5%。
在家长们眼里,他们与孩子沟通的频率更高。74.9%的家长表示和孩子“每天都交流”,很少交流的还不到10%,一个良好的佐证是49.4%的家长表示孩子会主动告知自己的小秘密。
但在马骁博看来,经常沟通并不等于经常有效沟通。“我曾经在学校做过一个开放式的调查,初一学生普遍表示,自己最烦家长一回家什么都不说,直接问学习。这种沟通,就是无效沟通。家长们可能认为自己什么都做到了,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也许家长们应该蹲下身子,平视孩子,好好交流。”马骁博说。
一个疑问:孩子,你够独立吗?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能让一个人终生受益。但只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有27.3%的孩子表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一团糟。其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比例尤其低,仅为21.5%。
至于自己的未来规划,44.1%的学生表示“有一点,但比较模糊”,另有38.5%的学生表示“还没有”。有长远规划的学生仅约为10%。虽然这与年龄不无关系,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普遍缺乏规划、往往受父母“操控”的现状。
并且,当下,中国“421家庭”模式(4个祖辈、2个父辈和1个孩子)中,孩子往往容易被娇宠,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准备不足。调查显示,遇到麻烦,54.9%的孩子选择向老师或父母求助、7.6%的孩子选择向朋友求助、8.2%的孩子选择藏在心底不说,只有25.1%的孩子选择“自己想办法解决”。
基于此,如果离开父母,只有17.5%的孩子表示“能很好地自立生活”,其他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离开父母的担心,甚至还有12%的孩子表示“完全不能自立”。
小结:
超过30%的孩子不够快乐
至于将来的发展,30.8%的孩子认为“不用实现什么成就,健康快乐就行”,还有21.5%的孩子表示会“顺其自然”。同时,也分别有46.3%和34.1%的家长认为孩子快乐成长、拥有健康体魄更重要。
但事实上,大人们的攀比心理、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无止境的学习和考试等因素,还是成了孩子们的“幸福杀手”。满分100分的快乐指数自测中,37.8%的孩子选择了71~90分,得分低于70分的孩子超过30%。
“人的发展需要平衡。‘三多’、‘三少’背后,危机暗藏。多的是负担,少的是孩子发展必需的生长元素运动、睡眠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时期,孩子的心肺功能、大脑和思维等将在这个阶段迅速发展,一旦错过,终生难以弥补;一旦开发过度,必将导致高中阶段、大学阶段乃至整个人生缺乏后劲儿。当学习、考试过多,压力过大,当孩子的玩耍、游历、亲近大自然以及做家务的时间被无情挤占,那么必将导致孩子日后主动学习意识匮乏、探究兴趣丧失、创造乏力。今天孩子的过度学习与过大压力,将用此后的健康成长与生活幸福做抵偿。”儿童教育专家、金水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总辅导员刘历红不无痛心地说。
析因篇
揪出偷走孩子幸福的“真凶”
专家一:现行教育体制残害孩子幸福
专家档案:央视《心理访谈》特约心理专家周正
专家声音:“现在的教育体制残害孩子的幸福。”周正说,“比如,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除了学习、考试,就是考试、学习;从小就被灌输‘要当第一名’的思想,如果做不到,生命就没有价值;孩子主动帮忙做家务,往往被家长以‘会影响学习’为由赶进书房;领导去某学校视察,老师提前让孩子背好台词,这不是教孩子说谎吗?基本良知被破坏掉了,怎么有幸福感?”
周正说,要想让孩子幸福快乐地学习、生活,首先应该把孩子当人看。“像一些孩子喜欢溜冰、上网、穿名牌、打球,这些他爱好的东西都应该允许。”其次,不要对孩子有过高期望值。孩子能上什么学,由他的天赋决定。“现在有些家庭,越是条件不好,父辈学历低的,越渴望‘翻身’,好像孩子就是家长们生命的延续。其实,这是在拿孩子赌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周正建议家长,应该多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教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法,少要求孩子做什么,多支持孩子干什么。“有很多家长自己在一边打牌,却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势必会造成孩子比较、逆反的心理。”周正说。
专家二:家长、教师和社会都有责任
专家档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宏聚
专家声音:拿走孩子们幸福的首先是家长,因为家长是孩子们幸福的直接源泉,他们是孩子们衣食住行的提供者。无论社会环境如何糟糕,家长都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带给孩子们最直接的幸福。当然这里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环境。
其次拿走孩子们幸福的是教师。孩子们的幸福与快乐并非整天吃喝玩乐,学习当然是他们重要的任务。但必须弄清楚,学习任务并不是孩子们幸福或不幸福的直接原因,不好的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才是。关键是教师带给孩子们的学习心境。
最后拿走孩子们幸福的是社会的评价方式。人才选拔方式如中考、高考不改革,用人机制不改革,何谈孩子们的幸福?
专家三:家长应该尊重孩子
专家档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郑州市第92中学心理咨询师马骁博
专家声音:“从调查结果来看,家长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都比较与时俱进,但是,他们往往只是引导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目标、方向,对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以亲子沟通来说,小时候,双方沟通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小学高年级之后到高中阶段,孩子年龄越大,亲子沟通越容易出现断层,青春期更是如此。所以,家长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关怀要从小就开始,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方式、沟通方式,最基本一条就是尊重。”
专家四:如果爱迪生在中国会怎样?
专家档案:儿童教育专家、金水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总辅导员刘历红
专家声音:“女儿曾经问我:‘妈妈,如果爱迪生在中国,还能成为大发明家吗?’这个问题一直让我思考。教育该走向何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捍卫女儿童年的时候,在尽量让女儿轻松快乐成长的同时,也想对所有的妈妈、所有的家长说一些话。”刘历红说,“站在人生的角度审视教育,站在人生的需求上培养孩子,或许你的心态就会变得从容而淡定”。
“当我们孕育孩子时,期待的是‘健全、健康的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大人也在一点点变得贪心。其实,我们要想一想,社会最需要孩子什么样的素质:或许,一千个第一名,也不如孩子拥有爱心、责任心重要;或许一千个名校毕业证,也不如孩子遇到事情能平和坦然接受、笑对人生。引导孩子做好应该做的,多做喜欢做的,不做不该做的,或许,我们将收获更多。”作为一个初中女孩的母亲,刘历红深有感触。
观点: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
“你们的调查还是很有意义的,至少能反映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看了本报的调查问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春说。
林春介绍,当今,国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总体上不很理想。究其根本,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上不理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现在教育模式的基础,是大人们的期望和要求,并没考虑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孩子的成绩就是一切;心理健康还停留在口头上,真正重视的少。我认为,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必须变革在前,孩子的幸福才有可能实现在后。”林春表示。
幼儿园时,提前学小学知识;小学时,学初中知识……到大学后,才开始学幼儿园该学的基本的道德、礼仪等,但往往为时已晚……当今国内学生严重的“超前学习”现象引起了林春的忧虑:“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生理成熟有很大的相关性,超前的知识性学习效果不一定好,还会严重损害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弊端多多。幼儿期主要应该学习一些待人接物的礼仪,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还有在音体美方面做些训练和熏陶。至于知识的学习,最好在进入小学以后。一直处于‘超前学习’状态下长大的孩子,长大了难说有多幸福小时候不幸福,长大了能幸福吗?幸福也是需要学习的。”林春说。
林春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对孩子来说,玩是天性,没有玩就没有童年。学习也必须是在充分培养他们兴趣的前提下,让他们在其中体验到挑战和成长,才能让他们觉得幸福。”林春说,“能开心地玩,饶有兴趣地学,身心健康,脸上带着稚气和笑容,这样的孩子我觉得是幸福的。”
英国有个“儿童十大宣言”,分别是:
一、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二、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三、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四、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五、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六、不与陌生人说话。
七、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八、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九、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十、坏人可以骗。
刘历红在与孩子们广泛交流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她眼中的“儿童幸福守则”:
一、尊重生命,健康成长,知道如何使用110、120、119等紧急号码。
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主动帮妈妈做家务。
三、得到别人帮助要说“谢谢”。
四、好东西要和别人分享。
五、能自主安排课堂以外的时间,尤其是节假日。
六、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但要明白学习成绩好不等于成功,学习成绩差不代表是坏孩子。
七、做正直的人,考试时不能作弊。
八、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能吸烟、打架、酗酒等。
九、和父母、师长做朋友,保持良好、有效的沟通。
十、和自己相比一直进步。
来源:大河报 记者 吴战朝 王灿 实习生 吴曼迪 首席记者 张鸿飞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