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高招录取乱象的根源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周大平
2011年08月08日10:22

  高招录取乱象的根源

  文/周大平

  一个月前,复旦大学招办网站发布声明,指责有人冒充复旦老师通知考生,谎称复旦取消了曾与考生签订的预录取协议。由此引来对新一轮高招录取得失的热议。

  作为近年少数名校间为争抢高分考生报考的一种手段,“预录取”引发的公众质疑接二连三。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派人到广东顺德一中承诺,达到一定分数线且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考生必录。不少学子信以为真,临时更改志愿,结果预录取的16名高分考生没有得到华中科大的兑现。今年,又有安徽无为中学的7名高分考生,拿到了南京大学的预录取通知书,最终仍被放了“鸽子”。

  说来,这是计划录取体制下“抢生源”的一个变异文本。“预录取”的真相在于:无论承诺、违约还是“搅黄”,都上不得台面。它或许在道义上有失厚道,但在法律上又无涉诈骗,因此当事双方一旦出现纠纷也就难以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高考成绩放榜后,明星考生周冬雨的高考分数在网上出现了一个154分的版本,而阻碍公众辨其真伪的则是“不公布高考成绩、不对高考成绩排名”的高招政策。既然高考成绩是各校录取依据,那么这就是关系到考试公平、考生的升学命运以及公众实施监督权的公共信息了。如果一名考生的信息不被其他考生知晓,其他考生怎样监督他被某校录取是否公平?

  广东博罗县冯先生的女儿今年报考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分数上线未被录取,而女儿同班一同学外语没有上线反被录取。针对冯先生的质疑,清华大学在7月27日的正式回复中称,该生属于破格录取,而破格录取不占正常招生名额。

  当初,清华大学的招生简章中并无破格录取一说,而今仅以破格录取来回应质疑显失妥当。其一,对于破格录取的考生,校方必须公开说明破格理由。其二,对于未录取考生,必须告之具体的录取情况,使之心服口服。遗憾的是,这样的信息校方并没有提供。

  名校的自主招生,只有过程公开、理由充分,让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否则,公众自然会质疑所谓“破格录取”不过是权势交易的遮羞布。这也是去年有不少舆论曾力挺陕西省招办拒绝复旦大学准备破格录取一名“国学小天才”的主因。

  从“预录取”,到“不公布高考成绩”,再到“破格录取”,名校在使用自主招生这个自主权时谜团不断。其根源就在于大学管理的行政主导模式,办学只对上级负责,并不在意受教育者的权益和社会的评价,而这正是《教育规划纲要》所要摒除的弊端。□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