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肖君秀 标普降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至AA+,将全球股市送进了黑色星期一。欧美、亚洲市场一片惨跌,市场恐慌程度不亚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时。
昨日(8月8日),A股沪指报收2526.82点,大跌99.60点,跌幅高达3.79%,在这一天之内A股市值蒸发1万亿。亚洲其他市场也都大跌不休,日经股指大跌2.18%、港股大跌2.17%、首尔股市综合指数暴跌3.82%、新加坡股市大跌3.7%。欧美市场方面,欧洲三大股指跌幅均超3%,纽约三大股指早盘开盘跌破3%。
这起惨跌的制造者标普,仅仅需要动用一些研究人员,采用研究模型,做出一份颇有厚度的报告发布,便可以使全球股市发生“大动震”。同时,标普的报告再遭市场诟病,美国财政部站出来指责其报告出现2万亿美元计算的错误,巴菲特质疑标普评级的准确性,称愿给美国主权信用评级“AAAA”。
三大评级机构的报告的严谨和准确性已纷纷遭受市场指责,无论是对于欧债的评级、中国地方债的报告、中国在港上市公司红旗等等,以及金融危机时的评级推荐将次债推入泡沫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这些行为均遭到资本市场和报告对象的指责,对于这些威力无边的评级机构,市场也已经无法容忍其“无法无边”,呼吁应该加强对其监管。
对于此次标普此次“降调”,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认为,“美国财政部认为有2万亿的计算偏差,假定是真有这样偏差的话,是不是可以以数据的非严谨性来起诉标普?显失严谨,没有严格地使用得到的数据,至少站在这个角度来说应该加强监管。”
那么,现在对于三大评级机构的监管法律如何,是否对其报告的准确性在管制上有明显的界限,为什么三大评级机构中会屡屡发生报告被指“偏差”甚至“错误”呢,?
对此鲁政委认为,目前对评级机构缺乏非常明确的监管,虽然美国有一个评级的认定机构,但是在很抽象的意义上三大评级机构评级统一不是必需的,每家机构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同时评级机构将可能因为它发布的评级报告受到起诉,“但是大家对当时规定的理解仅限于新发债券和新发资产证券化产品,如果类似于这样的主权评级调降,是否可以视为特定的当事人造成损失从而可以起诉,这恐怕还要等待一个判例的出现。”
那么,如果加强监管,是否会影响评级机构报告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呢?“加强监管不是要左右你的观点,而是确保行为的严谨。如果行为是严谨的,当评级机构发现这样的迹象,应该对评级进行调整,这本来是它的职责所在。”鲁政委认为之所以加强监管,就是为了使评级报告更加准确、公正。
不过,评级机构却对法律以及监管不那么在意,纽约大学教授、信用评级机构研究者拉里·怀特曾说,一旦我们摆脱法规层面对信用评级的依赖,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就会灰飞烟灭。对此穆迪与标普却声称他们报告的效力“不需要法律力量的支持”。
现在的问题在于,虽然管全世界有超过70家评级机构,但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在全球金融体系的渗透可谓无孔不入,这也正是美国的“认可”使然。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指定的”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来确定券商资金的必须持有量,原因是为了防止大量投机性的评级机构泛滥,证交会指定了一批评级机构为“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NRSRO)”。正是由于这种指定性,使三大评级机构迅速发展,其影响力渗透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各个“毛孔”。不过,有趣的是,现在三大评级机构已将负面评级给予了美国政府,显然他们认为他们的力量已经强大到可以不受政府之控。
鲁政委却建议,IMF应尽快将评级机构作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纳入监管范围,“IMF应该尽早地启动对国际评级机构的监管,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当国际评级机构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时,各国的监管者有资格暂停或取消你的评级资格;同时市场人士有权利来起诉你,这个应该有更清楚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