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 P I)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新高,此前市场流行的C P I已于6月见顶的观点就此破灭。但经济学家们仍然认为,物价可能于四季度回落,鉴于近来国际经济形势出现波动,本月加息的概率有所下降。
破“顶”
市场不再轻言“拐点”
“6.5%实在是有点出乎意料,大家原本认为虽然7月CPI不会低于6%,但也不会高于6月的6 .4%。数据让此前流行的‘拐点论’破灭了。”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表示,7月CPI指数明显高于市场预期。从环比数据来看,环比通胀率为0.5%,高于上月的0.3%,表明通胀压力仍然没有明显减轻。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预计,未来几个月CPI涨幅还可能继续上行,因为从数据来看,物价上涨的原因与之前几乎没有区别,食品价格仍是拉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虽没上涨,但也未下跌,仍然同比上涨7.5%,说明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认为,7月的CPI表明在历经数月的宏观调控之后,高通胀的基本态势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后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从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看,食品依然是最主要因素,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这表明前期猪肉供应不足导致的肉价上涨的影响仍然没有消退,还在继续抬高物价水平。从这一点看,数月来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基本具有一致性,且需要不短的时期来予以消化。
胡迟表示,展望未来的物价走势,虽然7月的CPI又创新高,但仍然不可轻易断言这就是“见顶”了。动态考察物价水平,何时“见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很难精确地预计。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很可能会在一个较之于以前的更高的物价水平背景下增长。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7月初曾经表示,中国能够容忍经济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定程度的通胀。这说明管理层已认识到通胀形势的长期性,为此做好了长期“抗通胀”的准备,也说明了目前通胀问题的复杂性,并非仅短期内靠紧缩性政策就可以解决的。
不过也有不同观点。汇丰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孙君玮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由于食品特别是猪肉价格持续高企,7月CPI高于预期创本轮周期的新高,但是通胀已经见顶,并将在今后几个月逐步缓慢回落。
通胀回落的有利因素包括:货币和信贷已经从年初近20%的高位调控到15%至16%相对比较合理的水平;基数影响减弱;受全球经济走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将回落;最近几个月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国内需求正在放缓;政府为应对农产品和猪肉价格上涨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刺激生产稳定物价。
趋势
四季度物价可能回落
尽管7月CPI涨幅是否已经达到了年内高点存在争论,但是市场普遍认为,到了四季度的时候,CPI的同比涨幅可能出现回落。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大树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随着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特别是最近标普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 A A下调一档至A A +,这一重大利空无疑严重的打击了正在债务危机中艰难前行的全球经济,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近来受到重挫。由于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是本轮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将有效缓解未来中国的物价上涨压力。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虽然7月份C PI同比涨幅再创本轮新高,三季度通胀压力仍将处于高位,但预计四季度可能会逐步趋稳回落,到年底可能下降到4%左右。
他给出四方面原因:首先是猪肉、水产品等食品价格涨幅趋缓。7月份商务部食用农产品价格涨幅缩小并于最后一周出现回落。受供给略增和市场需求清淡影响,猪肉价格环比在最后一周出现下跌。之前连续十多周上涨的水产品价格也开始出现止涨回落。来自食品方面的物价上涨压力出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其次,三季度经济增速很可能延续前期回调趋势,预计三季度GDP增速可能会回落到9.3%。总需求的下降将有助于缓解系统性的物价上涨压力。
再次,国际经济复苏形势不容乐观。美国债务上限谈判最后阶段才达成了阶段性的协议,标普最后将美国评级降至A A +,并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大幅下挫;意大利、西班牙在欧债危机中逐步深陷,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逼近希腊等国开始接受援助时的水平;新兴市场在高通胀压力下经济增速渐趋放缓。世界经济复苏前景黯淡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出现松动,未来输入型通胀压力可能会有所减缓。
“同时考虑到下半年翘尾因素将逐步降低归零以及政府对物价的调控措施将逐步发挥作用,我们预计三季度将是年内物价的拐点阶段,四季度物价涨幅将缓步回落。当然,在劳动力成本长期看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然高位徘徊以及国内通胀预期依然较强等因素的影响下,年内物价回落幅度可能有限,至年底11、12月CPI同比可能仍居4%左右,预计全年CPI同比的平均涨幅在5.2%左右。”陆志明说。
郑超愚同样表示,根据他们研究团队所做的数学模型预测,C PI在四季度应该有所回落“年底的时候月度涨幅可能在4%左右。”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吴庆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强调,判断四季度C PI回落,说的是同比涨幅的回落,主要原因在于翘尾因素的减弱。但从月度环比来看,情况可能难以出现大的改观。
延迟
本月加息预期减弱
鉴于7月CPI水平再创新高,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显然仍有必要。胡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抗通胀”仍然是首要目标,现行的紧缩政策还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孙君玮也表示,未来物价涨幅的回落将是缓慢的,在一段时间内仍有可能处于高位“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放松货币政策仍然为时过早。尽管海外金融市场受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和欧债危机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这并不会对中国经济短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换言之,短期内抗通胀仍然是政策的重点。但是也需要密切关注海外市场的发展,包括经济下行的风险对出口行业的冲击;美国可能实施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助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及热钱流入的影响。”
不过具体到本月来讲,加息的预期正在减弱。“由于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加大,我们认为,中国央行将很可能暂停目前的紧缩步伐,以等待局势的进一步明朗。”刘利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王大树也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前景并不明朗,加息这一政策工具暂时不能轻动,需要观察一段时间。“以前我一直是赞成加息的,但是最近的情况变化了,还是要看看再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兴业银行曾在7月给出如下政策判断:“8月加息不提准”。上周五(5日)美国主权评级被调降,直接触发七国集团(G 7)财长和央行行长紧急磋商,严阵以待应对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巨大震荡。这种背景可能令中国政策调整的时点延迟。
但鲁政委强调“延迟”不等于“取消”,只是试图在观察清楚金融市场的反应后再采取行动“我们继续维持年内加息1到2次的预期,只是政策出台的时点变得更难判断;如果真如我们所预期,美国主权评级风波能够在一周内平复的话,那么目前就仍然无法排除宏观当局在8月后半月继续出台政策之可能。”
鲁政委还说,近日意大利等国国债价格的强劲回升,显示欧央行已入市购买意大利国债。而此前,日本和瑞士采取了干预汇市的手段,以抑制本币升值。如果下半年美国经济仍不景气,全球可能迎来新一轮以美联储为首的“量化宽松”“从历史经验来看,越是海外维持宽松政策,我国国内就越应保持政策的稳健性,而不应进行随波逐流的放松,否则国内就可能出现巨大的资产泡沫。”鲁政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