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管华诗:向“大海”求医问药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1年08月15日10:00

   管华诗主持研制的中国首个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至今仍是无数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福音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旭东

  台风“梅花”过后,中国海洋大学的几座德式建筑似乎更加亮丽。在该校的医药学院楼,本刊记者见到了中国海洋药物学的领军人物管华诗。

  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几乎将毕生精力倾注到海洋药物研究。但在谈及所获得的荣誉时,他说得最多的却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不是我一个人的,都是一个课题组、一个团队完成的,他们在最后成果上发挥的作用并不一定比我小,所以荣誉并不属于我自己。”

  在“碘危机”中成长

  管华诗1939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5岁从山东海洋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6年,也就是在管华诗参加工作仅仅两年后,“文革”爆发。管华诗没有参加任何运动,只是跟着老师继续做科研。1967年,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中国陷入“碘危机”。管华诗说:“当时国家组织科研工作者尝试从各种可能资源中寻找碘源,但未能奏效。”

  据他回忆,后来大家发现海带中碘含量不低,相对是一个较好的碘源,于是国家组织成立了一个跨行业的海带提碘研究小组,1969年提碘新工艺研制成功,并很快产业化。该项工艺奠定了中国海藻工业的基础,但海带提碘产生的大量的甘露醇和褐藻胶联产品的再利用问题,成为海藻工业再发展的瓶颈。

  1972年,管华诗领衔的课题组承担了“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这一研究课题。1974年,他们就拿出了再利用的产品。“当时我们利用甘露醇和褐藻胶制成了石油破乳剂、农业乳化剂、食用乳化增稠剂,后两项成果获得1978年科技大会奖;两项成果均成功产业化,现仍在广泛应用。”

  现在看来,这只是管华诗科研生涯的一支序曲。

  1982年,管华诗课题组又以褐藻胶为基础原料研制成功糖尿病的辅助治疗剂——降糖素和胃肠双重造影硫酸钡制剂。恰是这两项成果的投产上市,正式开启了管华诗海洋生物制药的新篇章。

  中国首个海洋药物

  管华诗介绍,根据分工,胃肠双重造影硫酸钡制剂由其老师负责,降糖素和硫酸钡的分散剂研制由他负责。“硫酸钡加水后黏度很大,要让它分散开来均匀地涂附着在胃壁上,分散剂的性质与效力是关键。当分散剂研制成功后,我想它可否用来解聚血栓,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1982年下半年,管华诗开始了在分散剂启示下的新药研究。

  管华诗说,他当时组织青岛海洋大学不同专业的教师、青岛第三制药厂工程技术人员和青岛医学院的教授专家,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我们还是以褐藻胶为原料,在以上分散剂的基础上,对其分子结构进行改造等多项药学研究,并在药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毒理和药效学试验研究,以期达到毒性最低、药效最大的目标。”

  此时的管华诗,还是药学知识的门外汉。为此,他恶补相关知识,并向国内外医学专家和权威请教。1985年8月,管华诗主持研制的藻酸双酯钠(PSS)通过了山东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PSS被评价为中国首创的海洋新药,也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安全、高效药物。该药得到卫生部和山东省的重点推广。

  山东、青海、安徽、重庆的40余家医院临床研究确认,PSS具有强分散性能,且不受外界因子影响,具有抗血栓、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静脉解痉、红细胞及血小板解聚等作用。

  临床应用研究结果还表明,PSS对高凝性梗塞症和高血黏度综合征如脑血栓、脑栓塞、脑动脉硬化症(老年性痴呆、假性球麻痹症)、冠心病以及上述病症所引起的功能障碍性失语、精神失常、头痛、颈强、记忆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对脑梗塞症的显效率为66.3%,总有效率为93.1%,治疗高原地区高凝和高血黏度梗塞症的显效率高达78.57%。

  1993年,在PSS投产7年后,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临床上治疗脑梗塞症1195例的统计,总有效率93%,与研究过程中临床试验观察结果一致。

  自1986年获山东省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以来,PSS已获得国内外大奖近20项,为中国医药工业赢得了国际性荣誉。

  管华诗先后研制发明了包括PSS在内的四个海洋药物及多个系列海洋生物功能制品,并相继投产上市,取得几十项国内外发明专利,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十余项。

  管华诗的“福气”

  管华诗还组织成立了中国首个海洋药物研究机构——青岛海洋大学海洋药物研究室,现已成为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

  自1993年起,管华诗在青岛海洋大学校长的位置上干了13年。他的感悟是:“我从一个农家孩子到普通教师,当上校长是出乎意料的,而且力不从心,刚开始一切都要学,从学规范的批文件到治学、办学。但在当校长后的诸项工作中,一定要把校长的岗位职责放在第一位,因为承担着对几千名教职员工和几万名学生的责任。”

  管华诗自认在其当校长的这些年里很有“福气”,因为此期间国家对教育的需求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管华诗说,在教育大发展时期,校长争取不失去每个发展机遇,就会得到看得见的快速发展,比如,1994年,国家启动“211工程”,青岛海洋大学与山东大学一起努力争取实行省部共建体制,这种体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使青岛海洋大学成为首批入选“211工程”的高校之一。

  1999年12月15日,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示:青岛海洋大学要保留发展它的特色,可以由教育部与山东省、青岛市共建,有些事还要和国家海洋局沟通。

  管华诗审时度势,积极促成四家共建,使该校成为中国第一所由中央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2001年2月27日,国家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青岛海洋大学的协议正式签署,标志着该校正式步入“985工程”建设行列。

  2002年10月,青岛海洋大学以近80年建设所形成的显著特色和综合实力为基础,获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2005年7月,管华诗从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的岗位上退下。但他仍然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的院长,仍然是博士生导师,仍然忙碌在海洋药物研究的第一线。

  集成管华诗领导的团队三十年研究成果的研究项目——“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荣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9年,他主持编纂了中国首部大型海洋药物志书《中华海洋本草》。

  除投身海洋药物科研外,管华诗还倡议并出资30万元发起成立了华实海洋药物奖励基金,以激励广大学子和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海洋药物研究。□

(责任编辑:刘芬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