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瞭望东方周刊 > 最新文章

“移民潮”真相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王力民
2011年08月22日09:47

  【 编者按 】

  8月15日,由国务院侨办与华侨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说:大陆改革开放30年以来,移民海外人数恐逾450万,移民人数稳居世界第一。

  另据招商银行与贝恩顾问公司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国高净值人士数量达50 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000万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15 万亿人民币。调研显示,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大陆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

  “移民潮”真相

  一直以来,加拿大移民项目是国内移民机构的支柱型产品。2011年7月1日,加拿大联邦投资移民正式推出配额限制,一旦魁北克省跟随变法,加拿大投资移民的大门将暂时关闭,这种改变将带来“移民行业的冬天”

  一直以来,加拿大移民项目是国内移民机构的支柱型产品。2011年7月1日,加拿大联邦投资移民正式推出配额限制,一旦魁北克省跟随变法,加拿大投资移民的大门将暂时关闭,这种改变将带来“移民行业的冬天”

  最近一段时期,不少媒体热炒移民话题,对于投资移民的关注度比较高,社会上也涌现各类“投资移民潮”的言论。据统计,中国每年移民人数在15万左右。

  从市场的角度看,移民人数也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会有一双无形的手调控着移民市场。

  2010年,投资移民人数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随后,主要一线移民目的国纷纷调高门槛,加拿大去年调整投资移民政策,投资额提高一倍,新加坡等也纷纷涨价,澳洲则提高了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的要求等等。这表明,一旦移民人数过高,国外移民局会提高门槛抑制移民数量,而不会任由这一数量膨胀。

  据2011胡润财富报告统计,中国有96万个千万富翁家庭。而中国去年投资移民海外的家庭加起来有5000~6000个家庭。

  而某个移民目的国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火爆”申请等情况,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例如去年年底的加拿大投资移民中的魁北克投资移民和联邦投资移民涨价,所以在这之前,申请人出现了所谓的“跑步排队”现象,希望赶搭新政前的移民末班车。加拿大投资移民新政正式启动之后,这种火爆现象便趋于平缓。2011年7月1日加拿大联邦投资移民推出700限额,引发了阶段性的申请拥挤,也是这个道理。

  投资移民会不会推动国内资产与精英人才的流失

  很多人担心移民会引发资产外流和精英人才的流失。

  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不会因为是中国以外的身份,就使得财产转移更加容易。国家外汇管理制度是根据财产的所在国来定,如果你的财产在中国,无论你是已获得了国外的永久居民身份,或是中国公民,都须遵从同一个外汇体制的管辖。

  另外,从办理投资移民的目的和动因来看,据今年上半年招商银行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方便子女教育”是中国高净值人群选择移民海外的首要原因,真正希望到海外进行投资或业务拓展的比例相对很少。已经办理了投资移民的绝大部分人士,仍将事业重心放在国内,对于他们而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将带来更为巨大的商业机遇。

  舆论担忧精英人才流失。在过去15年里,中国内地居民合法取得他国永久居留权的大约有150万~200万人,对中国总人口来说并不算多,其中的投资移民更少。而且这些新移民并没有“舍弃”中国,大多数移民者仍然扎根在中国,谁都不愿意轻易放弃国内奋斗的果实。只要中国经济依然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就会始终对他们保持吸引力。

  大多数“投资移民”都是在中国成功获得财富或社会地位的精英,通过留学、技术移民、投资移民等方式走出国门,他们对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等,也将有效发挥新一代的“桥梁”作用。

  新移民投资海外 购买房产或成主要投资渠道

  透过投资移民的方式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已在当地购房,或者正在考虑购房。从购买房产的目的上看,大致可以分三类:

  一是以自住为目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买房置地的传统,人在海外,房子不仅可以遮风挡雨,更是一个家的象征。以此为目的的购房者往往对房屋的位置、环境、面积等非常在意。比如中国机械制造业某知名企业董事长孙先生,公司100%的产品对外出口,海外生意往来比较频繁。2009年孙先生全家投资移民加拿大,在西温地区购置一套价值150万加币的住宅,背靠森林,面朝峡湾,周围有大面积的原始松林。孙先生表示,目前两个孩子都在加拿大上学,由妻子照料,当初选择在西温买房,正是看中了这里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教育。孙先生自己60%的时间仍然在国内做生意,闲暇的时候会到加拿大与家人团聚,一起度假。

  二是以投资炒房为目的。这几年,欧美绝大多数城市的房价都在下跌,但有华人处必有高房价。全球几乎所有中国人的聚集之地,如纽约唐人街、皇后区的法拉盛、布鲁克林的八大道、旧金山和洛杉矶的唐人区,以及加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等地,房价都被抬起。中国富人在海外房地产上一掷千金的新闻屡见报端,据某媒体报道,今年5月底,在超过400人的排队抢购下,加拿大新威斯敏斯特市一栋153套的公寓在两个半小时内全部卖出,在最终成交名单中,中国买主占了40%。

  三是以创业为目的。刘先生是国内药品行业某公司董事长,数年前移居加拿大,在爱德华王子岛相中了一个2000平米的厂房,经过改造最后建成幼儿园。据刘先生介绍,他的爱人非常喜欢孩子,一直希望建一所自己的幼儿园。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大量中国新移民在海外购房的行为,也激起了不小的负面效应。加拿大温哥华市议员及市长候选人Peter Ladner曾公开表示,鉴于温哥华房地产价格飙升,政府应限制外国人,特别是中国人购买房子。“由于房价飙升,本地人已经大量迁出,同时阻止了新移民的进入。最后你得到的,已经不是我们曾为之自豪的城市。”

  中国新移民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在海外买房炒房,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海外其他区投资渠道与信息的匮乏。不少新移民对于海外投资市场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完全依靠在中国投资的思维方式。张女士随丈夫移民美国之前,在国内就热衷于炒房,在她看来购买房产是最稳妥的投资方式。移居美国后,张女士发现相比而言,美国的房价比国内更划算,于是重新抄起老本行。

  可是,笔者要提醒海外购房者,一方面要考虑房屋的维护成本,海外房产大多数有物业税、物管费用,这方面与中国有所不同,而且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房子每年的支出都会有差异,这个账不能不算;另一方面,作为涉外投资项目,必须对当地的法律、税收制度、保险制度和贷款等要素有相当的了解,而不要感觉“价格便宜”就马上出手,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申请人结构变化显著 2010年成移民市场的分水岭

  从狭义上划分,移民种类主要分为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移民申请人数以办理技术移民偏多,以当时的主要移民项目——加拿大技术移民为例,其移民政策较为宽松,并且人们绝大多数还是有知识、无资产。80年代末90年代初技术移民的现象称之为“洋插队”,冯小刚拍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就描写了当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中国人在国外就是那么艰难地起家。

  最近几年投资移民则越来越多,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随着新中国发展,财富掌握在更多人的手里,新富阶层人数逐渐增加,一些人有资本做投资移民。二是加拿大技术移民政策的紧缩,使得办理技术移民的中国申请人数量有所降低。

  2010年成为移民市场的分水岭,2008年之前技术移民申请人数大于投资移民申请人数,2008年技术移民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从2009年开始投资移民申请人数逐步上升。2010年投资移民政策大幅提高,技术移民再次收紧,从2010年第三季度后,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数大幅下降,递交移民申请的人数也大幅下降。

  移民是符合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的一个规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更反映了资源全球化配置的客观现实。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子女的教育环境,医疗养老等方面也成为了移民需求多元化的一种体现。

  各国移民政策趋紧 国内移民行业将面临严峻考验

  针对国内移民市场,尤其是投资移民市场日益火爆的现象,各国移民政策却日趋变紧。自2010年以来,主流移民国家包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欧洲等移民政策基本呈现一边倒的上调趋势,或提高资金要求、投资额度、英语水平等申请条件,或控制和降低申请配额的数量。由此可见,外国移民局有着其自身的体制、目标和要求,不会因为某国市场的需求增加,而随意提高他们的年处理量。

  针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移民申请量增加的事实,移民公司必须要做好准备,以应对外国移民局移民申请审理可能出现的以下三个后果:提高标准、延长时间和提高拒签率。在这种趋势背景下,移民公司的专业水平、办案经验、续航能力以及抵御政策变化风险的能力,将显得尤为重要。经过近20年的市场演变,主流国家和地区的移民项目,已经呈现出了处理周期加长(2~3年甚至更长)、要求提高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广大客户及行内从业人员都应对此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应对。

  一直以来,加拿大移民项目是国内移民机构的支柱型产品。2011年7月1日,加拿大联邦投资移民正式推出配额限制,将下一年度的申请额度定为700个,而这一配额几乎在移民局开门收案当天即满。联邦暂停后,希望投资移民加拿大申请人则将目光投向魁省;考虑到在过去十几年中,魁省移民政策在重大决定中都与联邦保持着相对一致的做法,以及魁北克的积压量也已过万的事实,在联邦投资移民变法后,魁省很有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作出类似于联邦的调整。一旦魁省跟随变法,加拿大投资移民的大门将暂时关闭,这种改变对于国内的移民行业将产生巨大的震动,有业内人士将此比喻为“移民行业的冬天”不足为过。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将极大考验移民中介机构的生存能力和续航能力。

  (作者系加籍华人,和中公司总裁)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