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交警写小说讲述车祸现场 用鲜血警示人遵守交规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1年08月25日11:14

  【拍案惊奇】

  从2010年1月24日至今,整整19个月的时间。网上,一篇曾被该论坛首页推荐的网帖至今还吸引着一群等待更新的读者。这篇网帖名为:《我的事故处理杂记》。18篇杂记背后,是18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昨日,楼主终于浮出水面,他就是交警四分局事故预防处理大队民警杨宏,这些杂记都是他经历过的交通事故案例。他说,将这些案例发在网上,是为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

  18篇杂记背后

  18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本人2007年由勤务民警转为事故处理民警……”这段开场白,来自18篇事故处理杂记中的第一篇,《我的第一个死亡现场》。对于普通人来讲,路口的交警并不陌生。但事故民警,人们一般看不到。

  细观《我的事故处理杂记》,从开篇的《我的第一个死亡现场》,到最后更新的《别让“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只是一句宣传语》,18篇网帖中,作者以一个事故民警的口吻,来讲18起交通事故案例。“星期三,正班,全天接处警50余件,繁忙”、“除夕,值正班,全天接处警20余件,较轻松”。从这些字眼,足见一名事故民警的工作状态。只不过,相比于略显枯燥的工作状态,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事故交警。

  “我去华西医院调查取证时见到了伤者的家属,伤者的老婆和一个乖巧的男孩,孩子的岁数和我的女儿差不多,五岁左右,白白胖胖的,趴在爸爸的床边给他讲故事……我问小男孩:爸爸的身体怎么样?孩子告诉我:爸爸瘫痪了,我现在是家里的男子汉,等我长大了,有力气了,我来背爸爸。”在讲述光华大道上一起重型渣土货车与小客车相撞的事故时,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杂记中,类似的透露着情感的场景描述屡见不鲜。

  在题为《一个幼小的生命》的帖子里,作者回忆起2009年5月的一起儿童被撞身亡事故后说到:“为什么我们会比较麻木,因为我们经历了太多常人没有经历的场面,而面对这些我们无能为力,我不能一挥魔棒把这个幼小的生命复活……我也见过处理了十几年事故的老手在现场禁不住呕吐,因为我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的人。”

  如果要让侦探小说爱好者来选,18篇杂记中的第三篇《一顶头盔隐藏的秘密》,有可能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篇。它记录的是发生在2008年11月26日早上07时30分许的一起车祸。在运渣车遗留有碎石的东城根街上,摩托车司机头部坠地受伤身亡。事发现场,除摩托车外,还遗留有一辆汽车。

  死者是碾压碎石跌倒致死,还是与其他车辆碰撞致死?汽车驾驶员坚持说,自己的车没有碰到对方。直到对摩托车司机的头盔反复检查,“斜对着光线处查看,在头盔后部隐隐地显现出绿色的浅层漆色”。正是凭着这处隐隐显现的浅层漆色,经过与汽车引擎盖上的浅层擦痕比对,确立这起车祸中“车辆碰撞致死”的证据基础。

  抽丝剥茧,拍案惊奇。杂记第五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讲述了2008年11月28日深夜发生在东城根街的一起致人死亡的逃逸交通事故。在没有车牌和车型信息,现场可提供的物证几乎为零,仅有微小的散落物的情况下,交警先是通过汽车的异常行驶状态在天网监控中筛查目标,根据电子警察抓拍记录查找对应车型车辆,通过全市范围追查车辆维修信息,继而在修车厂找到肇事车辆。

  警醒世人,交警四分局事故预防处理大队民警杨宏,以亲身经历写下的网络热帖《我的事故处理杂记》受追捧

  【身份揭秘】

  他,爱看武侠小说小李飞刀是偶像

  18篇事故处理杂记,18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过去的500多天,帖子浮浮沉沉,文字断断续续,但那位在键盘上敲打字母、激扬文字的事故交警,却从未露面。

  他,是谁?一年多来,无数人都带着这样的疑问。昨日,这位深藏幕后的交警终于出现在成都商报记者面前。他叫杨宏,成都市交警四分局事故预防处理大队民警。

  杨宏留着浅平头,中等个子,戴一副宽边眼镜,突破了人们对于警察总是铁骨铮铮的刻板印象。曾经,古龙的武侠小说是他的最爱,小李飞刀,也曾是他的偶像。

  杨宏生在1975年,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亦是独子。高考之后选择就读成都市人民警察学校,他说这源于“制服诱惑”,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武侠情结。进校以后,杨宏被分到了交警班那是成都市人民警察学校的首个交警班,50个学员,清一色的男生。

  1997年8月10日,从警校毕业的杨宏,正式到交警四分局报到。初出茅庐的他,在市中心的羊市街西口担任路面执勤交警,一天要打五个多小时的手势。正如《我的事故处理杂记》第一篇中所写的那样,2007年8月,杨宏由勤务岗位调整到事故处理岗位,进入交警四分局事故大队。跟着“师傅”张勤学习一个月后,又到事故处学习了两周,之后就渐渐开始独立工作。这段经历,也被一些同事称作是“半路出家”。

  从勤务民警转型为事故交警,杨宏一度难以适应,常常感觉心理压力太大。杨宏说,特别让他头痛的是交通肇事逃逸事故。除了靠技巧,还需要个人经验等来追踪,尤其是死亡事件,因为要给家属交代。“就像有一条无形的鞭子鞭策着往前面走,有时候穷尽任何手段确实没办法。”单独操作的前半年,杨宏都没调整好心态,“那是一段累心又累皮的日子”。

  杨宏说,之所以能在新岗位上坚持下来,就是源于破案后的成就感。而作为一名事故民警,所需要知识范围更为广泛,这也督促他不断学习。“安全法,处理程序,刑法,刑事诉讼法,包括民事赔偿方面,法医学等等都要学习掌握。”例如,《一顶头盔隐藏的秘密》所讲述的案例中,自己的同事之所以能最终找到关键证据,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阅历必不可少。久而久之,在生活中随时为破案思考,成了他“深入血液中的职业习惯”。

  2010年1月底,杨宏的帖子发出来才几天时间,就被交警四分局关注网络的同事发现了。为什么想到写这样一篇帖子?杨宏坦言,一次偶然机会,他在网上看到一篇引起热议的交通管理执法帖,部分网友认为交警的执法是徇私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此时的杨宏,心里很不是滋味。情急之下,他萌生了为交警“正名”的念头。他决定写一篇网帖向人们澄清交警的工作性质,还要用血淋淋的事实来警示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毕竟生命很脆弱。”杨宏说:“有朋友告诉我,你们事故民警心一定很硬,对人有时很冷漠,看过那么多血淋淋的现场,已经麻木了。其实他说的对也不对,为什么有时我们对人比较冷漠,对于那些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得无所谓的交通违法者,他们有没有想过,会因为他们忽视的看似普通的违法行为,而酿成悲剧?他们所忽视的恰恰是我们重视的。”

  网友评论

  这交警怀着悲天悯人的心

  网帖所体现出来的“悲天悯人的一面”,赢得了不少网友的支持与肯定。而网帖中有意无意间谈到交通规则的做法,也得到了网友的好评。“这样非常好,又看了案例,又学了道法。”网友“左手小鼠右手茶”说:“开了很多年车了,从来没出过啥子事情,直到上个月把车子开来翻起。仔细看看楼主的很多话,唤醒了很多遗忘疏漏之处。其实,安全就是自己内心真正的重视,珍惜自己、尊重别人的生命。”

  昨日下午,网友“egnahc”跟帖表示,读《我的事故处理杂记》,就像在看美国电视剧《犯罪现场调查CSI》,悬疑、恐怖、悲情都有,还在不断更新,“可以考虑拍成电视剧”。成都商报记者王圣摄影记者王效

  杂记选登

  一顶头盔

  隐藏的秘密

  时间:2008年11月26日07时30分许

  地点:东城根街

  2008年11月26日,星期三,值正班,全天接处警50余件,繁忙。其实这起案件本不该我处理,但我接到同事的电话,说他在另一个死亡事故现场,请我帮他去处置一下,回来再移交给他。我就接下案子自己处理了。

  到达现场,伤者已送往医院抢救,现场遗留有一辆出租车和一辆两轮摩托车,摩托车左侧侧翻于路边。事故现场后方路面有一大堆建渣碎石。找到了路面痕迹,即摩托车的侧滑痕迹、挫滑痕迹,应该是碾压到建渣碎石造成侧滑,随后摔倒。但为什么有出租车停在现场呢?从其行驶的轨迹可以看出,该车是行驶在摩托车左侧,虽然进行了避让,但从摩托车侧翻的位置与汽车的刹车痕迹之间的距离推算,他们的确有接触的可能。这些都记录在现场图上,以备后期比对。再看摩托车的碰撞痕迹,除了侧翻后在地面的擦挫痕迹外,无碰撞痕迹,汽车右前大灯破损,应该有接触。但是……

  “没有,我的车没有碰到对方。”汽车驾驶员分辩道。询问其前大灯为什么破损?驾驶员陈述他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坏了。再次在现场寻找散落物,没有相关的玻璃碎渣。要么真没碰撞?要么是经过的车辆太多,痕迹灭失了……

  现在事故的关键是:死者是碾压碎石跌倒致死,还是与其他车辆碰撞致死?第一种可能不是没有。但真的是这样么?不能草率啊。于是赶到封存车辆的停车场再次对碰撞痕迹进行勘查,两辆车看了好几遍,除了出租车右前大灯破损外,别无相关痕迹,反而在摩托车的后轮胎壁上找到了印证第一种可能的痕迹挫滑痕,难道真是自己跌倒的?那么两车没有接触的相应痕迹,会不会有相互连接的载体呢?

  回单位查看死者家属递交的死亡证明,除了颅脑闭合伤,没有其他伤情,而且死者的颅脑没有骨折的迹象,这种伤情也有自己跌倒后造成的可能。那么死者佩戴的头盔破损,上面会不会有蛛丝马迹呢?在物证室提出头盔,太破旧了,但是还是在破损处及缝隙间查找是否有玻璃残渣,还是没有。就在这时,领导斜对着光线查看,在头盔后部隐隐显现出绿色的浅层漆色,在这里啊!立马和领导赶往停车场,再次勘查痕迹,右前大灯的上方,引擎盖旁有一处三公分长的浅层擦痕,而且还必须斜对着光线才看出来,搞了半天,原来是这样……

  摩托车在前面行驶,因为碾压到碎石,车辆向左侧侧翻,后面行驶过来一辆车,就在人车侧翻至出租车前大灯的高度时摩托车驾驶员头部与前大灯接触,灯碎。撞击后,人体向上斜飞,头盔轻轻地在大灯上方的引擎盖处擦过,留下了浅浅的一层漆色。

  但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分析,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于是委托鉴定机构对头盔上的漆物进行微量物证鉴定,并与汽车的漆物进行比对,相应的死者所佩戴的头盔是否脱落需要进行调查。经向领导请示,暂不对汽车驾驶员进行询问,先外围调查固定证据……外围调查结束后,和汽车驾驶员过招。在强有力的证据面前,当事人一一交代了事故事实,此案告破。

(责任编辑:UN019)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