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上海交大回应造假质疑:人耳鼠技术真实成熟(图)

来源:京华时报
2011年08月28日01:39
在“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中展出的人耳鼠。图/CFP
在“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中展出的人耳鼠。图/CFP

  近日,有人举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曹谊林科研团队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软骨”成果造假,并认为科研经费使用存在弊端。对此,上海交大、交大医学院及其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成立了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核实。8月26日,交大医学院在第九人民医院召开通气会,公布学术鉴定委员会的评议意见和国家审计署的调查结果:“人耳鼠”是真实的成果,也是国际公认的成果。

  重塑人耳鼠自证清白

  背上长着人耳朵的小老鼠最早在1997年问世,由当时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曹谊林于Vacanti实验室内主要完成的。2001年,这只“背上长着人耳朵”的老鼠在北京举办的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亮相,名噪一时。

  近日,曹谊林昔日的科研搭档实名举报曹谊林的“人耳鼠”技术系学术造假,并认为曹谊林以此骗取国家3亿元的科研经费。6月,媒体载文质疑,“得巨额投入却停滞不前”“一只假耳朵骗取3个亿”。

  为回应质疑,6月21日,曹谊林团队开始进行重复验证实验。6月24日至25日,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经体外一周培养,于7月1日至5日,将接种了细胞的耳廓支架植入裸鼠体内。6周后的8月中旬,在8个裸鼠背上成功构建了“人耳软骨”,形态良好,并作全程实验录像。

  通气会现场,记者见到了4只活体人耳鼠。据曹谊林团队成员之一、国家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第九人民医院教授周广东介绍,此次重复试验的8只裸鼠背上,有2只“耳朵”来自人软骨细胞,6只来自猪、狗等大动物软骨细胞。

  病理鉴定为软骨组织

  8月14日,上海交大组织全国相关领域4名院士和8名专家组成的学术鉴定委员会,对曹谊林领衔的国家组织工程学术研究成果予以事实鉴定。

  会上专家组听取了曹谊林的相关汇报,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评议。现场展示了活体人耳鼠,并当场取材验证,再生组织经现场冰冻切片,病理鉴定确认为人软骨组织,并同时移送第三方机构作组织病理学鉴定,8月16日病理报告进一步证实为软骨组织。

  鉴定会结果显示:与会全体成员一致认为人耳鼠的技术是真实和成熟的,在国家对该项科研的投入下,曹谊林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和缺损修复的大动物模型研究,体外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技术等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特点,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0年中发表SCI论文85篇,总影响因子>300分,他引>2000次。该团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组织工程的发展及提升我国组织工程的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体外成功再造人耳软骨

  当天,曹谊林还透露,最近该团队应用小耳症病人的残耳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箱中再造人耳廓形态软骨也获得成功。应用人体细胞在体外再生逼真人耳廓形态软骨目前在国际上尚无相关报道,这是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近期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也是推进临床应用转化进程的关键一步,目前人残耳软骨细胞的生物安全性已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测,相关的产品标准也已制订,近期准备开始更全面的检测。

  第九人民医院教授周广东透露,团队正着手在猴、狗等具有免疫能力的大动物身上进行植入,目前基本没有排斥。“这是一个质的突破,因为只要大动物好用,就有希望给人用。”

  >>质疑 10年前展览人耳鼠有假

  >>回应 裸鼠死于实验中间过程

  关于2001年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上展出的“人耳鼠”,有报道质疑称,当时参展时间紧,怀疑老鼠背上的人耳是某种支架。

  对此,曹谊林说,正常实验过程需要6-8周时间,才能让细胞长满支架、形成软骨。当时离布展只剩2周,实验室将软骨细胞接种到可降解材料支架上,并植入裸鼠体内就送去北京。原本需要在无菌条件下饲养的裸鼠,由于缺乏免疫力,在展会参观人员众多的环境下,被展出后两周死亡,试验周期未能完成。裸鼠体内还未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展示的裸鼠终止于实验中间过程。

  >>质疑 一只耳朵骗了国家3亿元

  >>回应 10年6400万账目原汁原味

  报道质疑称,曹谊林“一只假耳朵骗了国家3亿经费”。

  7月5日至14日,国家审计署卫生药品审计局接实名举报,专程派人来上海九院调查审计曹谊林科研课题申请和经费使用情况。经过10天的审计取证,曹谊林自1999年至今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或科研课题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了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涉及项目经费总额6409.23万元,所有项目均已结题,通过验收。审计取证调查反馈,7个课题均有其明确的研究任务和目标,账目“原汁原味”,经费的使用均严格按项目计划执行,科研项目达到任务书预期效果。

  >>质疑 迟迟无法应用于人耳再造

  >>回应 科研之路每一步都很艰辛

  质疑曹谊林的一个观点认为,高额的科研经费投入后没有获得预想中的产业回报。

  十年前,有记者向曹谊林提问“何时能够实现产业化”,当时他的回答是:“科学的事很难说。”十年后,面对同样问题,曹谊林说:“在美国首次实验成功的时候,我第二天就想把这只耳朵用在人身上,这是我所有的目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人所用。这条路一走走了10年,每一步都很艰辛。我可以回答的是,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90%,至于剩下这10%需要多久,很难说。”

  链接 人耳鼠

  人耳鼠,是先用一种高分子化学材料聚羟基乙酸做成人耳的模型支架。然后,将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让细胞在支架上繁殖生长。“耳朵”长好后,在无毛鼠背上割开一个口子,植入“人耳”。再经过6周,支架会降解消失,形成再生软骨,“长”在老鼠的背上。

  据《东方早报》《新民晚报》报道
(责任编辑:UN0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