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三峡工程制造百万移民 社区异地重生后形似孤岛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1年08月28日10:41

  走出“孤岛”——三峡大型移民社区调查记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黄豁张桂林韩振

  坐在三峡移民周祖慧的家门口,《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抬眼就可看到白帝城和瞿塘峡夔门,长江至此被两岸峭壁所束,1300多年前,杜甫在此留下名句“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由于从上世纪末持续至今的三峡工程建设,往日的高峡激流几成绝响,滚滚的江水化作温顺的库水,本为半岛的白帝城变身四面环水的小岛,半个世纪前毛泽东预绘的“高峡出平湖”,已走下蓝图。

  三峡工程,不仅仅改变了三峡自然景观,还带来百万移民的命运变迁和社会重组。一座座移民新城在长江两岸拔地而起,常使过往游客赞叹;崭新光鲜的另一面,还有一些移民社区,仍在艰难寻求重生之道。

  就像隔水相望的库中小岛白帝城一样,周祖慧所在的重庆市奉节县宝塔坪移民社区,也是一个“岛”,一个被甩出原有社会结构的无形“孤岛”。这个1万多移民聚居的大型社区,名为城市社区,实被农村包围,离新县城16公里,坐公交车进城约需1个小时,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匮乏,缺乏商机和人气,吃低保、打零工是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近两三年,三峡移民搬迁整体宣告结束,“后三峡”时代的移民问题,亦已排上日程。去年以来,三峡库区主要所在地重庆市,对其所辖库区8个区县的12个城镇移民社区的特殊困难帮扶方案开始逐步实施。今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移民安稳致富更是列为头等任务。

  横跨长江之腰的三峡大坝筑成后,通向移民“孤岛”的桥,又将何日建成?

  不像城市,不是农村

  奉节古称夔州,杜甫、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陆游等大批诗人在此曾反复咏叹三峡,使此地享有“诗城”之誉。

  但浪漫的诗城,用地理语言来表述,却是接近残酷的现实。据走访调查,长江流经奉节县43公里,两岸唯有旧县城是块冲积形成的平坝,其他地方则是“七沟八梁一面坡”,地形沟壑纵横,地质构造支离破碎,海拔500米以下没有一块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的平台。在这些带状的沟壑间,风化、滑坡、泥石流现象非常普遍,地质灾害隐患多达600多处。

  因地质原因,奉节新县城建设颇费周折,前后三易其址,新县城的建设起步比其他三峡库区搬迁县城平均落后三年以上时间,最终形成分散的若干组团,以公路、桥梁、隧道相联系的沿江带状式结构,长24公里,如同在长江岸边的一串“糖葫芦”,因此被称为“中国最狭长的县城”。

  如今奉节最大的移民社区宝塔坪,一度被选为新县城迁址地,开工建设之后,才被确认为一个危险的滑坡体,新县城遂易址三马山,即使在三马山,可作为建设使用的土地也不到40%。而滑坡体上的宝塔坪则成为离县城最远的组团,一个几乎仅供居住的移民安置社区。

  距1993年开始移民搬迁已有18年时间,这个1万多人的移民社区依然冷清落寞。本刊记者近年每次从奉节县城来到宝塔坪,都如同进入了时间停止的另一个世界。街道上车辆、行人稀少,没有一家大型商场,难见金融网点,大量的临街店铺关门闭户。几年前投资1500多万元在此兴建的奉节县义乌商品批发城,建成至今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据去年的一项当地官方调查,宝塔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新县城,住房均价约为县城的30%,经营性店铺的闲置率达30%,一间经营性的门面出租单价最高仅为230元/月,只相当于新县城中心地段租金的11%左右。

  “这里离县城太远了,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是农村。”一名失业在家的移民妇女对本刊记者说,坐公交车到县城要花1小时,下午六点半公交收班后只有“面的”可坐,要5元车费,出租车更贵,要30多元,对普遍吃低保的宝塔坪移民来说简直是“天价”。她曾想到县城当营业员,但一算账,除开车费、餐费等成本,拿到手的钱还不如吃低保划算,便作罢。

  据本刊记者了解,由于出行难,成本高,一些宝塔坪移民半年都去不了一次县城。

  类似情况在三峡库区其他大型移民社区中并不罕见。重庆万州区的双河口街道,也离主要城区十多公里,如同一块深入农村的城市“飞地”。

  “2001年刚搬来的时候,这里简直跟农村没有两样,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城市人,结果移民移成农民了”回想当年搬迁之时,一些移民对本刊记者如是描述。

  有从事移民工作的干部对本刊记者坦言,过去移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搬人”,在移民社区规划与配套上考虑不够长远,加上在长达十几年的迁建过程中,城市规划又不断调整,导致一些大型移民社区远离城区,在其辐射能力之外,不仅缺乏城市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而且行政机关、医院学校、商业网点等配套设施也严重不足,如同被农村包围的“孤岛”,移民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生活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此类“孤岛”般的移民社区一方面无法吸引机关、企业等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另一方面,经济条件好一点的移民又纷纷“逃离”,形成优质资源不断外流,贫困因子不断沉淀的恶性循环,在留守者中,呈现出老弱病残多、无业人员多、“两劳”释放人员多的“三多”现象。

  据奉节县一项调查,宝塔坪移民区常住人口中,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人占40%,居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小学以下文化者占39%。

  这一代,下一代

  据本刊记者了解,大型移民社区的居民主要来自原来老城区繁华地段纯居民(指无单位依靠的居民)和近郊农民,过去靠商铺出租、种植蔬菜等就能维持一家生活,不少人生活条件较好。搬迁之后,在无就业岗位、无就业技能、无经商环境的情况下,移民缺乏收入来源,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不得不主要靠低保为生。有的移民社区一度有多达70%以上的人吃低保,事实上成为贫困人口聚集区。

  48岁的谭优乾便是其中之一。他原住万州老城黄金地段,经营汽车配件。万州是三峡地区著名的水陆码头,商业繁荣,上个世纪90年代末,谭优乾的年收入近20万元。2000年搬迁到双河口后,因丧失商业环境,安置的商铺长期无法经营,一家人没有经济来源,坐吃山空,很快,他成为低保户和老上访户。

  双河口街道共有1000多个商铺,在前几年,近90%租不出去。谭优乾那个时候便自编了一则顺口溜:“双河移民要吃饭,一家老小怎么办,既无商机无人气,搞得居民团团转。”

  与许多原住万州老城繁华之地、收入颇丰的双河口移民不一样,奉节县宝塔坪林家湾的300多户移民,原本多为老县城无房的特困户,搬迁后的生活更显艰难,虽然住进了楼房,但由于交不起数千元天然气初装费,至今仍烧蜂窝煤。

  在整个宝塔坪社区,靠打零工和低保金维持生活都是普遍现象,为了节省,有的居民甚至维持“1+2”生活方式:一天只烧两个蜂窝煤,一天只吃两顿饭,一月只耗两度电。

  有重庆基层移民干部告诉本刊记者,一些移民生活状况堪忧,“有的省部级领导看了都掉眼泪,掏光身上所有钱给移民。”

  “一些移民心里有怨气,觉得搬迁之后生活过得困难,上访、闹事的人就多,很多问题又是基层无法解决的,干部的压力相当大。”双河口街道一名基层干部说。

  他告诉本刊记者,2008年他刚上任时,移民听说来了新领导,纷纷来反映问题,每天来上访的移民多得要排队发号。一位陈姓移民走进他办公室时一句话不说,直接打开窗户就要跳楼,幸亏被及时拉住。这位移民解释,自己实在过不下去了,认为在政府办公楼自杀了有人管,家里人还能得点补偿,才出此下策。

  长期关注三峡库区社会问题的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对本刊记者说,大型移民社区少的集中安置两三千人,多的上万人,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生活环境、同样的利益诉求使他们成为同质化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呈现出一致、抱团的特征。

  孙元明担心,因经济问题和就业困难影响,有的移民对整个社会的基本看法和评价趋于负面,移民心态将是影响三峡库区长治久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移民“孤岛”中贫困的代际转移,也令观察者忧心。孙元明认为,移民社区“孤岛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沉淀”,大量困难群体高度集中,其阶层趋于固化,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性不大。要改变这一现状,应高度重视移民下一代问题,避免贫困的代际传承效应,防止移民社区成为批量制造“贫二代”的土壤。

  本刊记者了解到的许多移民对个人未来的期望值并不高,但普遍对子女有较高期望,希望下一代能通过教育、就业等渠道改变命运,不再重复父辈“吃低保、发牢骚”的老路。

  但下一代命运的改变,往往受制于上一代的能力。2005年,奉节宝塔坪移民周祖慧的儿子以高分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奉节中学,然而每学年近千元的各种费用,让这个家庭无法承担,儿子最终不得不放弃了上重点中学的资格,选择了费用较低、较偏远的中学就读。

  据本刊记者近年持续观察,1万多移民的大社区,每年考上大学的往往也就十来个,全国平均水平数倍于此。很多移民子女中学毕业后就成了无业青年,大量家庭处在父母吃低保、子女无业的境况,一家三代吃低保的情况也比较多。

  多位受访库区基层干部建议,应加大对移民子女的教育扶持力度,尤其是减轻移民家庭的教育费用负担,对于考上大学的移民子女,可通过设立助学奖励基金,帮助其完成学业,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转折。

  失望,希望

  有库区基层干部直言,过去为了完成搬迁任务,向移民宣传的往往是“移民新区美如画,生活环境大变化”等美好愿景,但实际上在城市配套建设、公共服务方面却严重滞后,无法承担城区功能。

  本刊记者了解到,奉节县宝塔坪社区自1993年开工建设以来,18年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不到3000万元,特别是学校、医院、居住环境改善等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唯一一所医疗机构——奉节县人民医院由原夔州集体医院改制而成,医疗硬件、软件在某些方面还不如标准的乡镇卫生院。

  目前,宝塔坪社区的城市配套欠账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比如,现有的移民统建房67幢2678套,当年属于抢工期的“三边”工程,十多年后的今天,出现大量裂缝、沉降、渗水等情况,不足以承受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影响,亟需加固维修,居民反映比较强烈。

  此外,奉节已开始在县城西部打造新城区,县城重心西移,东边的宝塔坪移民区离县城将更加遥远,有被进一步边缘化之虞。有移民说:“政府过去老安慰我们说,宝塔坪明天会更好,但发展了十多年也没有太大改观,现在事实证明,把我们甩得更远了。”

  接受本刊采访的基层干部普遍认为,要解决移民社区“孤岛化”问题,首先要弥补城市建设历史欠账,改善移民居住生活环境,然后以产业激活社区,以就业稳定人心,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真正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国务院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在其主要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移民安置区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及库区政府等方面的部署下,城镇移民小区特殊困难帮扶方案于近两年实施。按计划,万州双河口、奉节宝塔坪、涪陵顺江、巫山大昌4个大型移民社区,在今年年底内要基本完工帮扶工程。

  近年来,三峡库区各级政府通过完善功能配套、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市辐射力等多种措施,也使一些移民社区发生积极变化。

  作为三峡库区第一大城市,重庆万州区近年来行政和市场手段双管齐下,加大投入完善移民社区配套,将优质社会资源注入双河口移民社区,提高其与城市的契合度。比如将渝(重庆)万(万州)高速出口、万州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设在双河口。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三峡移民技能培训基地——万州三峡服装艺术学校也落户此处,两校常年在校生超过6000人,带动了周边的餐饮、服务等商贸业发展。双河口的城市功能也逐步完善,中小学、医院、公园等配套项目陆续到位。

  在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方面,双河口的形势也在好转。树德服饰、谭木匠公司等一批为移民所适应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被引进来;护绿保洁、家政服务、门卫、治安协管、后勤服务等公益性就业岗位也得到积极开发。

  老上访户谭优乾去年在街道帮扶下,还贷款5万元办起了一个生产汽油铁桶的小型加工厂,开始重新创业。他对本刊记者说:“有事情干,人就觉得有希望,心态也平和多了”

  双河口街道党委书记刘勇也向本刊记者介绍,就业难的缓解使移民的对立与不满心态明显缓和,上访的人明显减少。

  奉节宝塔坪社区的重生之路相对要曲折一些。自2002年以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了如宝石加工厂、皮鞋厂等30多个民营企业落户,但均开业不到一年便相继关闭。目前,片区内仍然没有一家能解决50人以上就业、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企业。

  但并非没有希望。当地一些干部认为,关键是要找准发展定位,宝塔坪虽然远离县城,但距著名三峡旅游景区白帝城仅1公里,应坚持发展旅游产业,将片区纳入白帝城景区统一规划打造,作为景区的后勤服务基地,带动移民就业。

  事实上,宝塔坪发展旅游服务业的蓝图早于2002年即提出,其后实施乏力。不过,去年重庆至奉节的高速公路通车后,白帝城旅游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在许多移民和当地干部看来,机遇就在眼前。□

(责任编辑:UN019)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