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航向不变
宏观调控取向不变是主基调,处理好速度、结构和物价三者关系是调控关键,稳定物价总水平是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主方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健君
“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8月23日,针对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因素加剧导致的经济新形势,以及中国宏观调控下一步走向,权威政策研究人士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增势减弱,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加,向下风险趋势增大,“中国经济将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变。”
在其看来,当前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影响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但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较好地处理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
据透露,从现在到年底的经济工作重点,除了坚持宏调政策取向不变外,“重点在于把握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间关系,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上多下功夫,切实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决策层面目前之所以仍旧将控制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没有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放松宏观调控的迹象,就在于下半年国内通胀压力仍然较为严峻。”中国经济学会理事、副研究员刘满平向本刊记者解读说,“这说明中央的基调是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速减缓是宏观调控有意为之,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后期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强劲,经济增速不会大幅下滑,未来经济‘硬着陆’风险较小。”
不过,针对物价这个焦点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更愿意以“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蔑视”的态度解读分析,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常见现象,类似人患了感冒,有轻微、有中度,也有严重,“物价上涨,要控制,但不要恐惧,不要以牺牲就业和经济增长为代价。老百姓对物价和对失业的担忧,相比起来,对失业的担忧更多。”
“这要求宏观调控要有长短结合的视野,要把控短期物价和稳中期增长结合起来。对中国来说,通胀是一个短期危险,不要因为控物价而放弃经济增长和就业。”他告诉本刊记者,相对过去30年历次通胀发生的背景原因和驱动力,“目前的通胀,大致是在中度以下,基本可控。下半年可能会发生一些跟上半年不一样的变化。”
受访权威政策研究人士对上述态度和解读都有所认同,并认为这进一步印证了当前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好方向、力度和节奏的重要性。从高层的总体要求看,要增强对形势变化的预见性和敏感性,进一步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排查风险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苗头性、局部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全局性问题。同时,通盘考虑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和完善财税、金融、收入分配、对外经济等领域的体制机制,为更长远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从国际看,尽管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复苏,但增长势头减弱,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下行风险有所加大。”权威政策研究人士从两方面解读高层对当前复杂多变外部局势的分析判断。
其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迹象明显。美国失业率持续上升,消费信心下滑,房地产市场仍处在低谷,经济刺激政策已难以为继,增长后劲不足;欧盟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德国等少数国家带动,失业率居高难下,内需疲弱和债务危机将继续拖累经济增长;日本经济受地震影响出现负增长,经济颓势仍将持续。新兴市场国家普遍收紧政策,一定程度上减缓经济增长势头。
其二,全球物价上涨压力持续加大。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整体走高;新兴市场国家价格涨幅持续处于高位,成本上升和热钱流入等带来的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和扩散。欧洲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风险进一步暴露,美国债务水平已逼近法定上限,奥巴马政府债务屡创新高,市场信心严重不足。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剧烈,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西亚北非等热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进一步演变和调整。
这种情况下,不少国家经济政策都面临艰难抉择,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的曲折性、复杂性加大,这些都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同时,来自高层的分析判断认为,国内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也较多。首当其冲的就是,价格总水平仍在高位运行。从趋势看,物价过快上涨的动力有所减弱,下半年翘尾因素影响也将逐步下降,但考虑到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输入性通胀压力并没有明显减弱,劳动力等成本上涨压力还会长期存在,秋粮、生猪等生产供应不确定因素较多,资源要素价格矛盾较为突出,市场价格上涨预期仍然较强,“实现全年CPI预期目标有很大难度。”
“第二个不确定性因素是农业的稳定增产。”在权威人士看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目前抗旱能力比较薄弱、防汛体系尚不完善,加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呈多发态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较快上涨,稳定秋粮生产的难度较大。当前,生猪存栏上升幅度仍然不高,今后几个月生产供应还会偏紧。
而节能减排形势也依然十分严峻。“目前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反弹较快,带动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比如,上半年发电量同比增长13.5%,但一些地方电力仍然紧张;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仅下降0.8%,氮氧化物排放量上升6%,氨氮排放量基本持平,与完成全年节能减排目标有很大差距。
今年以来,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三个月回落。许多企业反映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特别是小企业反映融资难、资金成本高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大幅攀升,潜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而作为市场焦点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任务,仍很艰巨。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初步成效,但市场总体仍处在僵持状态,一些城市房价仍然过高,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还在较快上涨。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压力很大。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也处在变化的敏感期。”权威政策研究人士强调了需要高度关注的三方面调控矛盾:下一阶段物价涨幅可能高位回落,但部分农副产品推动价格结构性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增速仍处在平稳较快增长区间,但稳定增长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在总量矛盾尚未有效缓解的同时,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
新阶段调控四原则
“下半年,按照中央要求,需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权威人士解析了下一步调控需要把握的重点原则。
稳定政策取向,把握调控力度。在全面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基础上,处理好速度、结构和物价之间的关系是调控关键,稳定物价总水平是首要任务,宏观调控取向不变是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主方向,“防止政策累积效应和市场变化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影响。”
坚持有扶有控,力促结构调整。需要加强政策的细化、针对性和前瞻性。重点是既要调整产业结构,又要调整需求结构。比如,发挥“十二五”规划、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保障农业等基础产业的有效供给,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在区域间有序转移。充分发挥市场环境和能源资源趋紧的约束作用,推动优胜劣汰,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这是增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战略基础工程。”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高度关注群众生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与此同时,需要适应社会形势新变化,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保持社会稳定。
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当前需要强化改革的统筹规划和方案设计,加强协调,不失时机地推进财税金融、资源环境、收入分配、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与此同时,还需要深化对外开放,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对外经济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到年底工作重点
根据高层的决策部署,权威政策研究人士对今年后半段重点抓的工作作了描述:
坚定决心稳定物价总水平。强化政府责任,落实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工作,尽可能使下半年物价涨幅回落得多一些,争取实现全年物价调控目标;加强市场保障,做好重要农副产品市场调控和产运销衔接,特别要做好重点商品和重要时段的市场供应工作;加大清费减负力度,出台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收费政策细则,抓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整治市场价格秩序,出台政府定价成本核定条例和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条例;积极应对价格异常波动,完善防范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预案;对困难群众采取有力有效的救助措施。
夺取全年农业丰收。落实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项政策,提早研究制定并公布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保障农资供应,稳定农资价格,完善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促进畜牧水产业稳定发展,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加快修订奶业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认真抓好防汛减灾工作。
坚决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决心不动摇、方向不改变、力度不放松,继续实施差别化信贷、税收等政策;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1000万套建设计划落实,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抓紧到位地方财政资金,加大信贷、债券等融资支持力度,减免相关税费,保证建设用地;地方政府特别是大中城市政府要统筹兼顾,切实负起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责任,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考核问责机制;抓紧研究和制定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
促进内需平稳较快增长。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适当延长节能汽车等补贴政策,做好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支持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推进大中城市规划和建设一批停车场所;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发展。抓紧制定出台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铁路、金融、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具体措施,继续推进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引入民间资本;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以及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建设;完善促进稳定价格、改善民生和调整结构的财税政策,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监管,并妥善处理好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的后续融资问题,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结构调整、农业、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支持力度;管好用好外汇储备,实现储备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总体和长期战略。
下功夫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以自主创新为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采取风险补偿、财政贴息、营业税减免等方式,支持商业银行增加对小企业贷款,促进产品、技术转型升级;落实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差别化的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抓紧编制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
牢牢抓好节能减排。采取更加坚决的措施促进节能减排,突出能耗、环保和差别电价等政策对企业投资和生产的约束性作用,督促冶炼、化工、造纸、医药等行业企业加大污染深度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工程建设,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抓好低碳省市试点和重点行业低碳技术产业化工作,出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综合实施方案。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稳定劳动密集型、机电和高新技术等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购并国外成熟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适时设定较低的暂定进口关税税率,扩大资源类产品等的进口,促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抓紧修订出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加大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信贷、保险支持力度。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合理疏导煤、电价格矛盾,择机出台居民阶梯电价实施方案;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资源税改革实施范围,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投融资试点,完善股票和债券发行审核制度,规范和健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制度,研究提高国有上市公司分红比例;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公车制度改革。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实施重点帮扶,落实好创业小额贷款、取消落户限制政策措施,大力开发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公益岗位;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确保年底均实现60%的覆盖标准;落实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各项政策;加强源头治理,加大能力建设投入,健全以社区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加强煤电油气运行调节。加强重点电煤合同履约检查,加快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建设;统筹协调电力生产和跨省区输电,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切实保障成品油、天然气供应,加快油气管网和储气库等配套设施的改造建设,增强国家战略储备。
“对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样要抓紧研究解决;包括全面排查能源资源安全、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民间借贷等方面的潜在风险,深入研究并做好应对预案”,权威人士强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