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民办机构研发地震预警系统 称预测60次汶川余震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11年08月29日14:54
此前王暾博士展示地震报警器(资料图片) 东方IC供图
此前王暾博士展示地震报警器(资料图片) 东方IC供图
预警视频截图(被访者提供)
预警视频截图(被访者提供)

  国产地震预警系统提前10秒示警

  海归博士领头,民办机构研发,据称成功预警60次汶川余震,即将安装到海地

  美国东海岸地震再次牵动了人们的“恐震神经”,但是近期一则新闻大振中国地震预警界的士气。经过三年多努力,成都一间民办机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称“高新减灾所”)成功研发了一套地震预警系统。借助该地震预警系统,在距离震源50公里的地区,能在破坏力最强的地震波到达前10秒收到预警信息;距离震源90-100公里内的地区,能在前20多秒收到预警信息。

  高新减灾所近日与美国一家公司签订协议,金额为300万美元。美国公司将采购该所的地震预警系统,并将逐步用于海地。这意味着中国地震预警技术首次走出国门。

  权威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目前没有任何正式的地震预警系统。高新减灾所创始人王暾博士向记者透露,已与地方接洽,“希望能在国内得到推广与应用”。

  民办机构弹性大活力强

  王暾当年在欧洲高级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后,专业是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远在奥地利的王暾看到灾区惨烈景象心酸不已。王暾看到,当时国内在地震预警方面非常欠缺,还未形成一个系统,“我的学历和知识背景刚好能解决这些问题,觉得可以学有所用”。

  于是,没有迟疑,汶川大地震后不久,王暾只身从奥地利归国。在国外一些华人朋友帮助下,短短6天内筹集了近300万元启动资金,王暾在成都迅即开始研发地震报警器。2009年3月30日,王暾带领团队研发的“德祥地震报警器”通过四川省科技厅鉴定,同时他与夫人周蓉博士牵头成立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工作重心转为研制地震预警系统。

  经过3年多的努力,王暾团队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系统”。借助该系统,距离震源50公里内的地区,地震波最大震动到达前10秒可收到预警信息,距离震源90-100公里内的地区,到达前20多秒可收到预警信息。

  有地震界权威人士称,相较于官方科研机构,高新减灾所作为民办机构具有更大弹性、更强活力,善于学习,所以干得有声有色。

  以日本为师但效果更佳

  王暾及其团队研制地震预警系统,充分利用了汶川大地震余震这一不可复制的资源。在汶川余震的主要区域,即从汶川到青川,再到甘肃文县和陕西宁陕县的三省交界区域,王暾及其团队在这片长320公里、宽60公里的区域布设地震监测台。在地震发生后,采用地震震中附近的地震台快速地测定并发出警报。据王暾介绍,该系统已经对布设区域内发生的60次余震成功实现了预警。

  王暾称其团队研制的“地震预警系统”吸收了国内外特别是日本的技术,但从试验结果来看,预警效果已比日本技术好,基本上可以消除漏报(有地震却没有报出),误报(没有地震却报出地震)率也远小于日本,“日本的误报率有20%左右,我们的只有2-3%”。

  8月7日美国I.Trade International Trade Ltd.公司与高新减灾所及相关生产商签署了金额达300万美元的战略合作协议,I.Trade公司将分批采购由高新减灾所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逐步在海地完成建设工作。

  据悉,该套系统在海地全范围完成安装大概需要2年。王暾告诉记者,届时海地人可以购买地震预警系统的手机、电脑客户端,或者直接购买地震预警警报器挂在墙上。

  中国地震预警亟待补课

  日本2007年10月1日宣布已建成了大地震预警系统。“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起步较晚,相比一些先进国家(如日本)是滞后了。”广东省地震台网专家吴永权告诉记者,在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方,需要建设密集的高灵敏度的地震观测台网,像在日本,全日本有多达2千个测地震台站,地震台的间距小于10-15公里,广东目前只有一百多个微震和强震观测台站(日本的国土面积大约是广东的2倍)。

  去年6月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在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有近30亿元的资金将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但权威人士告诉记者,“中国地震局正在向发改委申请中国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但到现在连立项都还没立下来”。

  记者从广东省地震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间,珠江三角洲将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即在外围发生强震时,地震波到达珠江三角洲前的10-20秒发出警报。估计2-3年内,广东省能有一个初步的地震预警系统投入测试运行。

  王暾称:中国地震预警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希望自己的地震预警技术能在国内得到推广运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则表示:“中国如何搞地震预警得进行科学探讨和论证,建议可以先在局部地区进行方法探索,而不要大规模地仓促上马。”

  地震预警作用其实有限

  地震预警作用是有局限的。

  地震预警技术的关键,是用一两个地震台收集纵波信息,快速判断此后是否发生大地震。权威人士告诉记者,地震台在收到纵波之后、横波没到之前的几秒之间,要判断出大地震是非常难的,“现在有很多办法,但是都不是非常行之有效”。

  权威人士分析,日本3-11大地震,比较准的是第四报,用了8.6秒发出,对于距离震中较近区域,预警信号和地震横波几乎同时到达,预警没起到什么作用;对距离较远的东京地区,预警信号是起作用了,但意义相对小一些。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等人在今年4月发表的《日本地震预警系统日趋完善》一文指出,“由于系统运行以来,确实发现过误报和错报,在日本也有过争论。因此日本气象厅在向公众宣传地震预警应用时特别强调了地震预警系统的适用范围和效果是有限的,第一次预警可能会由于事故、雷电、设备故障等原因误报,同时强调公众在接到地震警报时一定不要惊慌,慌乱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绝不是说建设了地震预警系统,就什么事儿都没有了,在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后,普通老百姓、地震部门、政府部门、法律部门还有媒体,都要做很多事情来宣传科普和引导。”王暾告诉记者多,“国内在这方面还很欠缺,还需要做很多事情。”

  权威人士说:“预警某地有地震,也就附近二三百公里有影响,但如果发了预警以后全国的人都跑出来,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一些专家则不约而同地提到:地震预警的发布牵涉到法律层面的问题。吴永权说:“谁可以发布地震预警信息?通过什么途径发布?向谁发布?万一错误的预警信息发布出去后怎么办?所有这些需要通过立法去界定。”

  羊城晚报记者 陈强

  实习生 赵颖 吴亚琴 吴闽

  地震“预警”并非“预报”

  羊城晚报: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有什么区别?

  孙士鋐:“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即“震时预警”,主要对象是重大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如核电站、煤气管道、地铁、高速火车等,并非通常所说的“地震预报”。二者的基本区别是: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是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对即将到来的灾害抢先发出警告并紧急采取行动。

  羊城晚报:地震预警具体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孙士鋐:实现地震预警有三种基本技术途径

  一是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差异,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约每秒6千多米,抢“时间差”。如距墨西哥城300多公里的墨西哥西海岸发生7级强震时,震中附近的西海岸地震台首先收到地震波,通过电磁波向墨西哥城发送信号,电磁波比地震波“抢先”抵达墨西哥城,作出预警。

  二是利用地震波本身在近处传播时纵波(P波)与横波(S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具体而言,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造成的灾害要比纵波大得多,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时间差。

  三是通过建立地震动监测系统,当地震动幅度超过给定的阈值时,监控器报警并采取紧急措施,如核电站安全停堆,防止核泄漏。

  羊城晚报:地震预警有何盲区?

  孙士鋐: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相差不大,可利用的时间差很小,大约几秒到十几秒内,地震监测台接收到地震波信息还得识别、分析,常来不及发出预警。

(责任编辑:UN0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