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区

卫星失事是各国必经之路

作者:任海军 耿锐斌
2011年08月29日18:31

  航天是一项高科技工程,一方面需要高超的智慧和过硬的技术,另一方面则需要缜密而理性的心思。满腔热忱和怨天尤人都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和灾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任海军、耿锐斌发自华盛顿、莫斯科 8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但火箭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这则消息立即也引起美国媒体的关注。美国宇航局的网站报道认为,此次卫星发射失利表明,中国一周内进行三次卫星发射,“任务过多”云云。

  美国宇航局网站8月18日报道称,中国似乎是急于完成其轨道卫星群建设,在17日发射了又一颗“实践十一号”系列卫星,这距离上次“实践十一号”的发射任务只有3周时间。但由于搭载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升空过程中出现故障,卫星发射任务失败。报道还称,这是“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其35次卫星发射生涯中首次出现失败,也是中国自从1996年2月以来,仅有的第二次失败案例。

  相对于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来说,中国的航天器发射成功率远远高于它们,拥有良好的国际口碑。但是,此次卫星发射失事后,有一些网民表达了悲观情绪,甚至担心即将发射升空的“天宫一号”。但是,据航天专家指出,此次卫星发射失败,不会影响“天宫一号”的正常发射,只会让我们吸取经验教训更加严格地技术关,做到万无一失。

  这位专家还指出,人类航天事业原本就充满荆棘,培养国民的正确心态对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即使竭尽全力,仍会遭遇失败

  近两年来,美国发生多起航天器发射失败或测试失败事件。最近的一次就发生在8月11日——美国国防部当天向太空发射了迄今速度最快的飞机“猎鹰HTV-2”,但这架高超音速飞行器在试飞中失去控制并坠入太平洋。

  在试飞中,这架飞机达到了20倍音速的速度。去年4月进行的第一次试飞由于技术故障而失败,工程师随后对设计进行了修改,但11日的试飞再次失败,五角大楼仍然“不知道如何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对飞行进行适当控制”。这一项目从2003年开始酝酿,是五角大楼建造能够在一小时内到达世界任何地方并承受2000华氏度高温的飞机计划的一部分。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的数据显示,“猎鹰HTV-2”两次试飞共花费了3.08亿美元。

  今年3月4日,美国“辉煌”号地球观测卫星因发射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并坠入太平洋。总重大约528公斤的“辉煌”号卫星配有浮质偏振传感器和辐照度监控器,能够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太阳和大气中微小悬浮颗粒对地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009年2月24日,美国“嗅碳”卫星因发射失败而坠入南极附近海域。美国航天局说,“嗅碳”卫星的准备期长达8年,卫星坠毁令相关人员陷入沮丧。整个卫星项目耗资2.8亿美元。

  航天局发射主管查克·多瓦尔形容这次失败令“科学界极度失望”,“整个团队十分沮丧,因为我们努力工作了一年又一年,大家都期待发射成功……可问题是,即使你竭尽全力,仍会遭遇失败,这的确是件难事”。

  航天工业本身科技含量极高,频繁的发射自然伴随着更大的风险。“世界第一”的俄罗斯自然难逃发射失败的例子。以“质子”火箭为例,俄目前已经发射了不少于360枚该系列火箭,成功率在97%左右。

  就在8月18日清晨,俄罗斯发生了最新一次的航天器失事事件。堪称欧洲最大的“Ekspress-AM4”通信卫星被缓缓送入太空后约10分钟,卫星却突然“失踪”了。

  决定航天器发射成败存在多种因素。自1957年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人类航天技术发展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发射事故。历史上,苏联曾因火箭技术缺陷而经历过多次发射失败。在火箭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人为因素更为频繁地成为事故发生的主因。

  去年12月5日,同样是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的“质子-M”运载火箭以失败告终。3颗“格洛纳斯-M”卫星坠入大海的现实明显延缓了俄发展全球导航系统的步伐。

  事故后大多会成立调查委员会

  发射或测试失败后,美国相关部门的基本做法是成立调查委员会,找出失败原因,总结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例如,“猎鹰HTV-2”失败后,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已经召集专家对测试当天日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以确认技术上到底存在哪些缺陷。这一飞行器已经完成计算机模拟和风洞试验,但只有实际测试才能确定其能否承受设计所需的高速和高温。

  “嗅探”卫星发生失败后,美国航天局成立了以戈达德航天中心副主任里克·奥本沙因为主席的事故调查委员会。6位成员在几个月内走访了相关工程师,进行了硬件测试并评估了相关数据和文件。委员会公布的报告摘要认为,“嗅碳”卫星发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运载火箭的整流罩未能按规程与第三级火箭分离。升空时,运载火箭已经竭尽所能,力图将“嗅碳”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但由于整流罩未分离,运载火箭的负重偏大,卫星发射最终失败。

  事故调查委员会还对如何防止类似事故发生提供了相关建议。由于美航天局认为事关敏感信息,完整版调查报告未公之于众。

  而俄罗斯的作法相同。“质子-M”运载火箭失败的调查结果显示,火箭推进器中的氧化剂加注过量是导致3颗“格洛纳斯-M”发射失败的直接原因。此外,俄联邦航天署的监管不力最后导致了这一起严重事故的发生。

  据专家介绍,在火箭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事故发生的主因多是人为因素。

  另外,在调查结果出台之前,国际上常见的作法是暂停此类航天器的发射升空计划。据最新消息,俄罗斯航天兵新闻发言人维塔利·维亚特金已经明确表示,在“Ekspress—AM4”卫星发射失败原因查明之前,俄军方将不会将不会使用“质子”火箭发射航天器。由此,原定于8月31日的军用卫星发射将被推迟。此外,据消息人士透露,俄联邦航天署原计划在年底前使用“质子”进行的7次发射的计划同样难以按时完成。

  而在美国,例如,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于空中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事故发生后成立的调查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尽快用其他航天器替代航天飞机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最终,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做出了航天飞机退役的决定。

  民众多会抱着宽容心态看待

  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的民众对发射和测试失败一般都比较宽容,因为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民众能清醒地认识到“失败是必经之路”。事实上,世界上每个航天大国都经历过类似情况。失败之后最重要的吸取经验和教训,而不是抱怨和指责。

  当然,如果是载人航天发射失败并造成人员伤亡,民众的关注度就会很高,如果一旦认为是人为责任事故,那么舆论就会把矛头指向应该负有责任的相关机构,调查的每一步都要求向社会公众透明,除非这些涉及到国家机密。

  例如,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于空中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事故发生后,美国媒体持续数月持续跟进报道此事,全美各地民众也沉痛悼念丧生的宇航员。媒体和民众的强大压力也促使美国航天局载人航天项目经历人事“地震”,航天飞机也因此停飞近两年半。

  再比如,韩国2009年8月发射的“罗老”号(KSLV-1)坠落,曾引起韩国舆论的一点情绪波动。有媒体将失事原因归咎于俄罗斯提供的火箭设备,由此引发了俄罗斯与韩国舆论之间的短暂指责。不过,更多的韩国媒体还是认为,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太空梦”。韩国联合通讯社则给自己国民打气,发表题为《宇宙强国之梦不应止步》的评论说,韩国原计划8月9日发射“罗老”号,但发射准备过程中出现了发射台消防设备故障等不少问题,当时指挥机构还是决定次日再发射,现在看来如此抉择“未免操之过急”。

  航天是一项高科技工程,一方面需要高超的智慧和过硬的技术,另一方面则需要缜密而理性的心思。满腔热忱和怨天尤人都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和灾难。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