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男子83分钟手术“换肺” 称8年第一次自由呼吸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11年08月30日08:45
浙大附属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左)和主刀医生胡坚教授,向即将出院的患者王焕良(中)献花。 本报通讯员 章军 摄
浙大附属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左)和主刀医生胡坚教授,向即将出院的患者王焕良(中)献花。 本报通讯员 章军 摄

  山东大汉的肺变成“一块萎缩的珊瑚”,在杭手术获得“新生”

  83分钟“换肺”成功 8年来第一次获自由呼吸

  “人活一口气,能痛快呼吸真好啊!”昨天,56岁的山东人王焕良贪婪地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高兴地对记者说。

  患肺纤维化疾病8年多,肺逐渐变成“一块萎缩的珊瑚”,呼吸困难,24小时离不开氧气瓶,2006年在老家首次肺移植出现排斥反应……疾病曾把王焕良几乎推到死亡边缘。

  半个多月前,他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再次肺移植手术。自此,他身体里的两叶肺都来自于他人。

  昨天,即将出院的王焕良感激地说,被病魔折磨的那些年里,根本想不到会有一天还能畅快地呼吸。自己现在最期盼的,就是早日回山东老家,开始新的生活。

  肺纤维化不能呼吸

  24小时带着氧气瓶生活

  56岁的王焕良,是一位普通的山东济南市民,以前在汽车公司工作。

  2003年,SARS令人心惶惶时,王焕良在家里突然高烧不退,透不过气,剧烈咳嗽。家人把他送到医院,最后诊断为肺纤维化。

  这是什么疾病?主刀医生、浙一普胸外科病区主任胡坚教授打了个比喻:“肺部本来是个有弹性的‘气球’,当肺纤维母细胞受到化学性或物理性伤害时,会分泌胶原蛋白进行‘修补’,造成的结果,就是肺脏纤维化。”胡坚说,如果“气球”萎缩变硬失去弹性,失去呼吸功能,人的生命也受到威胁,入院时王焕良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

  王焕良的妻子说,丈夫的病情恶化很快,到2006年,医生说他“肺部几乎没有作用了”,他在当地接受了左肺移植手术。但后来,右肺纤维化不但没有因为移植减轻,反而越来越重;移植的新肺也出现了慢性排斥反应。

  王先生呼吸变得困难,每天要带着氧气瓶生活,稍微一活动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他只能在家寸步不移,从卧室去卫生间的几米路,也会因为缺氧指尖发黑;就连夜晚睡觉时,他也不能脱离氧气瓶。

  一种随时要窒息的感觉,无时无刻伴随着他,当地医生也没辙了:生病的肺就像一块萎缩的珊瑚,缺少弹性,已无法正常工作,他可能只剩下不到一年的生存时间。

  王先生的女儿女婿,不肯放弃哪怕一点希望,他们在全国到处寻找能救父亲的医院和医生。最后,他们找到了浙大附属一院,“浙一的肝移植全国有名,肺移植肯定也能行。”

  83分钟“换”新肺

  术后第一天就自由呼吸

  浙一普胸外科病区主任胡坚教授,接下了这个“任务”,带着医疗组赶到济南,把挂着氧气的王焕良一路护送回到杭州。

  8月3日上午,手术开始了。

  换掉坏死的病肺,那手术中患者要靠什么呼吸?如何像心脏手术一样建立体外循环?术前,医生先为王焕良启用了一种能代替肺功能的体外膜肺(ECMO),让“人工肺”先接管他的呼吸功能。

  主刀医师胡坚细心地打开患者胸腔,小心翼翼地避开上次移植手术产生的粘连组织,切除右侧已经发黑的病肺;同时,另一小组医生也准备好了,他们将修整后的供肺及时送到;胡教授快速娴熟地将供肺的支气管和肺动静脉与王先生心脏等相应部位缝合好用针线缝起来的部位,不能漏血更不能漏气。

  最后,是全场医生屏气凝神关注的激动时刻:恢复肺部血供,苍白的“新肺”瞬间红润起来,开始出现一呼一吸的迹象。手术顺利!从开始病肺切除,到缝合成功,仅仅用了83分钟。浙江省首例高难度再次肺移植获得成功。

  惊喜从手术后连连不断:术后第一天,王焕良就拿掉了呼吸机。多年来第一次可以自由地呼吸了,在床上坐起说话也不气急。再过一天,王焕良就能下床走路,一点没觉得氧气不够用。几天后,他已从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上厕所再不用妻子伺候。

  昨天,记者见到普通病房里即将出院的王焕良,他激动地说:“我在杭州获得了新生。”王焕良的妻子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惊叹,这次手术“恢复得又快又好”。她告诉记者,整个住院手术费用,不到20万元。

  本报记者 王蕊 本报通讯员 王其玲

(责任编辑:UN0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