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印度反腐斗士哈扎雷生平:曾参军带领村民脱贫

来源:新京报
2011年09月04日03:06
  人物

  在印度偏远山村拉莱昂·西迪,如果你见到一个戴圆框眼镜、身穿白衣的瘦削老人在专心致志地纺棉花,千万不要以为是印度国父甘地重生,此人便是用绝食方式逼迫印度政府修改反腐法案的哈扎雷。

  成长

  幼年不幸 参军后迷茫

  哈扎雷视甘地为偶像,就连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都刻意模仿甘地。哈扎雷曾毫不讳言地对媒体说,“我希望成为像圣雄甘地一样的人。”尽管哈扎雷如今被赞为“新甘地”,但哈扎雷的人生充满坎坷,一度曾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1937年6月15日,哈扎雷出生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拉莱昂·西迪村。和很多印度家庭一样,哈扎雷也有个大家族,兄弟姐妹众多。父亲在外打工不顺,回到村里只能继续以务农为生,哈扎雷被父亲送到了姑姑家寄养。幼年的经历让哈扎雷真切体会到了印度下层民众的艰辛。

  25岁时,哈扎雷参军成为一名陆军士兵。哈扎雷后来说,当兵期间,他曾想过自杀,并写了两页书信讲述为什么要结束年轻的生命,但哈扎雷最终没有鼓起勇气。后来有一天,在新德里火车站候车时哈扎雷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印度哲学家斯维米·维韦卡南达的书,让哈扎雷重新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多年后哈扎雷回忆说,正是从那时起,他决定要立志为印度民众服务。

  随后,哈扎雷翻阅大量印度著名人物的书籍,其中就包括甘地的传记。从此,他立志以甘地为榜样,闯出一片新天地。1978年,哈扎雷决定退役回家,开始创业。

  重生

  回乡带领村民奇迹脱贫

  拉莱昂·西迪是一个干旱的贫瘠山村,在外闯荡过的哈扎雷成了村里的能人。他号召村民节约用水、广泛植树、开发奶制品、建立粮食储备库,并大力发展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哈扎雷打破了种姓制度的壁垒,取消了低等种姓村民不能到高等种姓的寺庙水井取水的禁令。为了给村民省钱,他还打破陋习,反对铺张浪费的婚姻,倡导简朴的集体婚礼。

  哈扎雷的做法获得了印度政府的肯定,1992年他被授予荣誉公民。世界银行还赞许哈扎雷带领村民脱贫。不过,拉莱昂·西迪村的村民都很害怕哈扎雷。由于哈扎雷一辈子没有结婚,不仅对自己的私生活要求十分严格,就连村里人的生活他也要干涉。性生活不检点的村民会受到惩罚,喝酒和吸烟者甚至会受到鞭打。

  有村民回忆称,几个月前,40多名年轻人偷偷喝酒被发现,他们被带到村中心广场,用铁丝绑在电线杆上,哈扎雷亲自上阵,拿着军用武装带向他们身上抽打。还有村民抱怨,哈扎雷颁布的“村民条例”,除了禁止酒精和烟草之外,还强迫村民“自愿”参加村里的集体劳动,同时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禁止生育第三胎。

  村长玛哈帕里直言,村民怕哈扎雷,不过他认为这是对哈扎雷的“尊重”。大部分村民对哈扎雷抱有感激之情。小学教师塔克拉姆·罗特说,正因为有了哈扎雷,这个偏远山村才有了学校,甚至培养出知名大学的博士生。拉莱昂·西迪村村民的识字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15%跃升到100%。

  反腐

  从家乡反腐发展到全国

  家乡这个偏远山村,不仅成了哈扎雷事业的试验田,也成了他反腐败的处女地。

  1991年,哈扎雷在家乡建立了“反腐败人民运动”,开始对农村的腐败现象说不,拉莱昂·西迪所在地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成了哈扎雷反腐败的第一个对象。1995年,哈扎雷发动的反腐运动迫使该邦政府将两名涉嫌腐败的高级官员解职。2003年,哈扎雷又迫使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对4名涉嫌腐败的官员立案调查。此后,哈扎雷策划了12天的绝食行动,要求该邦政府实施《知情权法案》,让民众清楚政府在做什么。

  “反腐败人民运动”成员,以及《知情权法案》的倡导者,成了哈扎雷反腐行动的坚强后盾。自2003年以来,为政府信息公开法案、合作社腐败等问题,哈扎雷一共绝食抗议了7次。

  但媒体称,哈扎雷并非毫无缺点。2005年2月,马哈拉施特拉邦警方指责哈扎雷从公益性的农业信托基金中挪用5000美元为自己庆生。
(责任编辑:UN05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