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中央档案馆档案管理有章可循 保管力求安全

2011年09月04日18:56

  中央档案馆阅密

  中央档案馆馆藏档案具有党政档案统一管理、档案形成单位级别高、公文类档案居多、均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档案、都是永久保管等特点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泽伟

  在公众视线中的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履行全国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中央档案保管利用两种职能,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构。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中央档案馆采访参观,不仅聆听观看了不同历史时期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录音录像资料,还近距离接触了诸多珍贵的档案资料原件。

  馆藏凝聚岁月风云

  中央档案馆1959年10月正式开馆。现收藏保管着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们从事新文化运动,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筹建中国共产党等伟大革命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构和派出机关在各个时期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本刊记者看到,这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会议、特别会议,历届中央全会的档案,中共中央发布的各种决议、决定、指示、通告等,中国共产党与外国政党的来往文电等等;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起,相继在各地成立的苏维埃红色政权、抗日民主政权、解放区民主政权形成的档案;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和各直属机构、全国政协形成的档案,其中包括筹备成立新中国的文件,历次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文件,国务院发布的决议、决定、指示、命令以及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等;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共青团中央等全国性人民团体形成的档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社会活动家的手稿、书信、日记等档案和资料,其中数量最多、相对最完整的是毛泽东主席的手稿,共有4万多件。

  据统计,截至2010年,中央档案馆共收藏档案125万卷,有1亿多页,案卷排架长度达13774米。另外还有照片16万张,录音、录像磁带16000多盘,电子档案3900多盘。收藏报纸、期刊、图书等资料234万册。这些档案主要是从各个中央和国家机关接收而来,但也有的是从国内外的单位和个人手中征集而来,或由个人主动捐赠而来。

  “我馆最早的一部分档案,来自党中央在上海时期建立的档案库,代号为‘中央文库’,正式名称是‘中央秘书处文件保管处’。”中央档案馆保管部主任许卿卿对本刊记者说,“中央文库”的档案包括有:1921年至1934年中央的各种文件材料和记录;中央各部委、各区中央局、红军各部队、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群众团体向中央报送的材料;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的文件;旅欧、旅美等中共党组织和团组织的文件材料;以及党内书报刊物等。

  在白色恐怖时期,虽然中央文库负责人几经变换,保存地点也不停地辗转迁移,但这些档案都始终得到了妥善保管。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下,1950年2月,中央文库由专人负责清理登记并被安全押运到中央秘书处,成为1959年中央档案馆开馆时中央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延安及西柏坡时期的档案。“延安时期的档案不仅有中央在延安所形成的档案,还包括红军长征时携带的中央苏区等5个根据地所产生的档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出版物、会议发言报告等)以及红军长征的有关材料等等。”许卿卿介绍说:“1948年中共中央到达西柏坡,中央秘书处在此期间,又接收了中央工委的档案若干箱。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迁往北平,延安和西柏坡时期的档案由后任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的曾三率领转移,安全无损地到达北京香山。”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还包括从苏联接收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档案。1956年,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苏共中央主动向中共中央提出,把保存在苏联的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档案移交给中国。中共中央对苏共的这一表示立即作出积极反应,派人前往苏联进行整理、清点、装箱、封存,由苏方将这批档案送到北京。这些档案内容包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会议记录、部分代表团成员的手稿、发言记录,中共一大至六大历次代表大会的文件等等。这批档案记录了我党早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些是国内档案所没有的。

  除了纸质档案外,中央档案馆还保存着录音录像档案。本刊记者此次聆听观看的不同历史时期四段珍贵录音录像资料——1924年孙中山《告诸同志》录音;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1988年邓小平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时的讲话,都属于这一范畴。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中央档案馆馆藏档案具有党政档案统一管理、档案形成单位级别高、公文类档案居多、均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档案、都是永久保管等特点。这些档案主要是20年前形成的,即大都是1990年以前形成的档案,而较少有最近20年形成的档案。

  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便于利用的原则,我国档案法规定,中央级机构的档案,一般在形成满20年后,才向档案馆移交,所以,1990年以后各中央国家机关和各中央企业形成的现行档案,多数现仍由各单位自行保管。

  档案整理有章可循

  整理档案,对档案进行编目、鉴定与统计,是档案馆基础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些工作,使档案有规可循,有目可查,才能便于保管和利用。

  1958年7月,在中央档案馆筹建期间,周恩来就对将要到中央档案馆工作的同志说:“到档案馆工作不仅要整理和保管好文件,更重要的是熟悉业务,多做些索引、目录,使利用时查找方便,别找一个文件花半天工夫啊!”

  中央档案馆开馆后,针对利用与基础工作的矛盾,1960年底中央档案馆提出:“以内部建设为基础,以利用工作为主导,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思想。档案整理工作,应当是围绕当前需要有重点地进行工作。”

  本刊记者了解到,当时针对馆藏档案的状况,中央档案馆把馆藏档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规有目,基本上可以查找利用;第二类是有规不可循,有目不可查;第三类是无规无目,无法查找利用的零散文件。对此,整理的相应具体办法是:对于第一类,即使有些小毛病,也可以不重新整理。对于第二类,可以在原有整理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加工整理,但不打乱重整。对第三类,要认真进行整理,分清全宗,把文件按形成规律组卷、编目。总之,整理历史档案,不是根本不能动,而是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不打乱重整。

  许卿卿对本刊记者介绍道,档案的整理工作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从建馆后到1963年底,中央档案馆总计整理加工各种历史档案近10万件,清理了历史档案150余万件,编制了档案目录,写出了档案全宗介绍或内容提要等参考资料。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央档案馆更加重视档案基础工作,集中人力进行目录数据库的建库工作,结合建库进行档案整理编目,经过十年的努力,档案检索从全部手检达到部分目录机检。

  1993年馆局合并后,中央档案馆集中人力物力,花大力气,对馆藏零散档案进行整理,呈现突出效果。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中央档案馆正以档案数字化为龙头,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以此带动档案的整理工作,使档案整理更加趋于规范。

  档案保管力求安全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长久地发挥档案的作用,是档案馆的基本职能。”许卿卿表示。

  为了维护档案的长久安全,防止人为的和自然的有害因素对档案的破坏,中央档案馆研究了许多长久保存档案的办法,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是,库房条件的好坏,对档案的安全保管关系极大。许卿卿说,“中央档案馆建有两座适合于保管档案的库房,这就给安全保管档案创造了好的条件。”

  从本刊记者实地采访观察,中央档案馆档案库房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外墙坚固,采用厚墙体,并使用了高效保温、隔热、防水的材料等;第二,档案库房内布局结构合理,安全、方便、适用;第三,库房门窗紧闭,设置通风、去湿、降温、采暖的设备可以控制库内温湿度。“整个库房达到了防光、防潮、防霉、防尘、防火、防盗的要求。”许卿卿介绍说。

  除此之外,中央档案馆还采取了多项安全保管措施。比如说,档案提供利用,一律以复制件代替原件,确保档案原件不受损坏。对档案害虫的防治,采用化学的、物理的多种办法,杀虫防虫;对于破损档案的修复,主要采取传统手工托裱;陆续购进一批革命历史报刊的影印本,对保护报刊原件,提高利用率,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据本刊了解,为防止突发事件,特别是战争对档案的损害,中央档案馆还提出必须制作多份档案并要有多处保存地点,加之用缩微照相的方法将重要档案复制成缩微胶卷、用数字化的方法把档案复制成光盘、磁盘等,这就为档案的多份、多库保存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UN966)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