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简仁山 |
绘图:简仁山 |
2011年7月13日傍晚,印度孟买在十几分钟内接连发生了3起爆炸,100多人在爆炸中死伤。袭击发生之时,距离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本·拉丹被击毙仅70多天的时间。阴影再次笼罩。
汽车炸弹、自杀式袭击、劫持人质、与军警对峙……恐怖分子的立体式攻击,无疑已构成对全球安全的最大威胁。恐怖袭击与反恐战争在“9·11”后时代,这样的军事较量正逐步成为全球军事斗争领域的重要角色。
在战争中,真理往往是第一个牺牲品。反恐运动的困境在于,如何既向世人昭示反恐的正义性,又不失行动的自由;如何既打击恐怖分子,又不过分伤及平民。
本期《军情观察》将揭秘世界恐怖组织的军事化运作特征:从“蜂窝状”的组织架构,到隐蔽灵活的机动训练,再到恐怖分子所制造出来的足以殃及众多无辜人群的血腥惨剧。
本·拉丹死后,恐怖组织指挥系统呈现新的变化,组织再生能力更强
在外界看来,国际恐怖组织是极为神秘的团体。那是一个拥有什么样架构的组织?
在阿富汗,本·拉丹的地下势力网卡伊达(注:基地组织的一个别称)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大幅扩张。调查本·拉丹势力的作家福登说,这个组织的成员多达5000人,分布在大约25个国家,由士兵、受过训练的爆破专家以及各种支援者组成,还包括一些财务提供者。
尽管十分神秘,外人难窥其门径,但各国情报机构还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该组织的一些基本情况。
美国国务院《2000年世界恐怖组织情况》报告曾有一段十分市场化的描述“阿尔·盖达”(基地组织的前身)就如一家跨国控股公司,利用全球一体化带来的机遇,积聚资金,调配人力资源,而恐怖网络下的分支机构,亦像控股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一样独立运作,有需要时相互支持,但不会因某一支受损而导致整个组织被摧毁。
但这家“跨国公司”的“老板”,却能在高科技如此普及的世界里,将电话和网络弃之不用,只有当本·拉丹希望控制特别行动的时候,才会主动现身。就像作家福登所指出的,尽管卡伊达有许多层级的指挥,但是情报机构很难破获它,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松散的联络网”。
正因如此,人们看到的是,这么多年来,尽管相关国家在打击恐怖主义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包括击毙其主要领导人等等,但恐怖分子却能迅速从创伤中恢复,并采取新的袭击行动,印度孟买屡次遭袭便是例证。
恐怖组织这种网络化、分散管理的趋势在近几年十分突出。在一些军事观察家看来,尤其是本·拉丹死后,恐怖组织指挥系统将从“金字塔状”变成“蜂窝状”和“网状”,也锻造出恐怖组织更强的再生能力。
一度热播的美剧《数字追凶》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全新的破案理念,那就是数学可以用于生活中的一切,包括破案和缉凶。在现实生活中,数学家认为他们所研究的抽象理论还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反恐。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数学家乔纳森·法雷看来,“一个恐怖网络就像是任何一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图,有最上层的领导,也有最下层的小兵。要破坏这个网络就要除掉一些重要人物,切断其指挥渠道”。
恐怖手段
从单一袭击转向立体式攻击
近十年来,恐怖分子袭击手段更趋多样,并依托高科技展开活动
恐怖活动之所以易造成瘟疫式蔓延的恐慌,与其多样化的袭击手段、难以预估的严重后果密切相关。这十年来,恐怖分子袭击手段更趋灵活,方式进一步高科技化,危害性加大。
他们擅长于就地取材,制造并灵活使用简易爆炸装置。如2008年,恐怖分子在印度实施的袭击便使用硝酸铵、过氧化物和燃油混合的炸药,这种炸药取材容易,可以通过硝铵化肥等途径获取。
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广泛应用的爆炸装置也相对简单,如铝制饭盒、垃圾箱和自行车,或将炸弹放在石头下、废弃的冰箱里、动物或者人的尸体里,乃至活的动物体内等。
有时,为了增强爆炸装置的杀伤力,恐怖分子还会对简易炸弹进行改良。2008年9月20日,恐怖分子袭击伊斯兰堡万豪酒店,使用的600公斤RDX和TNT炸药中,就添加了铝粉,以起助燃作用;在孟买爆炸中,恐怖分子在自制的炸弹内放置了螺栓和螺母,以达到增强杀伤力的目的。
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自杀式袭击在2005年前极为罕见,但随后几年里,自杀式袭击和汽车炸弹案件猛增,成为恐怖分子惯用手段,以2007年为例,借这种手段制造的恐怖袭击就达到140余起。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恐怖分子发动的袭击有演变成小型军事冲突的趋势,而且这种对抗摆脱了过去单一的袭击模式,转而采取的是综合化的立体式攻击。如2008年11月26日孟买恐怖袭击案,恐怖分子使用机关枪、手榴弹等直接攻击多处目标,还使用炸药爆炸袭击、劫持人质等手段,多头行动,与军警对峙交火。
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高科技给现代生活带来高度信息化的快捷便利,却也成了恐怖分子手中的“利器”。孟买袭击案中,恐怖分子利用GPS系统和高清晰卫星图像,从海上进入孟买港,并使用它们在孟买市区导航,确定方位和行进方向;卫星和网络通讯新技术则让团伙成员间保持通话,规避监听和跟踪。
在袭击案发现场,狡猾的恐怖分子利用受害者的手机,使用多张SIM卡,相互通信,迷惑监听的印度警方。为规避跟踪,电子邮件系统以乌尔都语语音识别系统为基础,该语音系统可排除方言口音和语音的地方差异,让警方难以识别对方的身份和来源地。他们还使用“黑莓”(Blackberry)邮件发送技术,保持通信的安全、高效、便捷。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