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东
“崇山把回声深藏在自己的山谷里
我就是这样紧握着你的声音
我是一块扔进你火焰中的斜木
瞬间化为一丝轻烟
我注视着你并且变幻为虚无
这虚无比存在更美丽
它消融存在,然而当这虚无降临时,
存在 奋然蓬勃并且创造更多的存在!”
在德宁为纪念丈夫杰罗姆特别制作的小册子的封底上,印着这样一段13世纪伊斯兰教苏菲派神秘主义诗人鲁米的诗。
“他是不可替代的。”这句话,德宁重复说了好几回。杰罗姆走后,再没有一个男人能够走进她的内心。很多9·11寡妇选择重新开始人生,让一段新恋情和婚姻来治疗伤痕。然而,德宁情愿把所有的爱继续倾注给一个无法回应的记忆。就连杰罗姆的父亲都担心她陷入回忆太深无法自拔,给她打电话,请她重新开始人生,重新开始爱,可是她不能。
9·11事件后,德宁离开了瑞银集团,受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可是无论怎么尝试,她总是无法完全集中精神。她的思绪总是游离的,情绪总是波动的。她需要一个出口,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句“为什么”。杰罗姆究竟是为什么而死?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穆斯林是怎样的一群人?到底是什么使得有那么一群人义无反顾地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发动一场他们奉为“神圣”的恐怖袭击?德宁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举动她独自一人跑遍了中东八个国家。埃及、约旦、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摩洛哥、突尼斯和以色列,一站接着一站,德宁开始了解他们的世界。
起初,德宁利用学校的长假开始了这趟不寻常的旅行,此后她中断了学业,游荡在中东各国,前后总共用了三年。全无准备的,德宁一头扑进了伊斯兰的世界。第一站,她去了埃及。埃及的古迹比中国还要古老,令德宁很吃惊。“埃及就像是一座坟墓之国,无论是金字塔、方尖碑还是其他的古迹,我所参观的那些古迹几乎都和坟墓有关。”
最让德宁难以接受的是埃及人强烈的宗教排他性。他们特别讲究伊斯兰原教旨的纯洁性和至高无上,这使得埃及人非常容易和他人引起冲突。“宗教对埃及人来说是最大的事儿,是他们生活的核心。”在埃及,也有温和的宗教人士,但是宗教极端分子很可怕。德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一旦有政治的挑唆在里面,善良的人也会变得残忍。
在到访过的中东国家里,德宁最喜欢约旦。她觉得约旦人民是最开明的。在叙利亚等地,她接触到最多的还是城市居民,但是在约旦,她有幸认识了真正的游牧民族。他们至今还住帐篷,养羊,会说英语。德宁认为真正的游牧民族非常有智慧,他们走南闯北,思想变得很开明,一点儿也不排他。“虽然一天也要做五次祷告,够虔诚的,但这些游牧民族意识到,宗教上的争执没有意义。生活的意义在于生儿育女、安居乐业,他们不会挑起意识形态上的纠纷。很少强加自己的信仰给他人。”
德宁曾在叙利亚用了六个月修习阿拉伯语。因为她喜欢诗歌,而中东人的情诗很棒。阿拉伯语是那样美丽的语言,阿拉伯文明那样的璀璨,可是说着这美丽语言、来自这璀璨文明的一小撮人却残忍地夺走了几千条无辜的生命,德宁实在很难将两者画上等号。
对于这些说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德宁的感情很复杂,既同情他们的处境又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欧洲那些冷冰冰的理性民族的人不同,这些中东国家都属于感性的民族,对人很热情。只要不谈宗教,和他们相处是很愉快的。尽管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年轻女子独自旅行,但德宁感觉走在街道上很安全,受到悠久的诗歌文化的影响,中东人说话嘴上都像涂了蜜,开口闭口“你的小手,你的眼眉”。放下失去丈夫的伤痛,相信世界大同、人心相通的德宁尝试着走进中东人的世界。但德宁发现很难在中东交朋友,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往往不出面,而和男性走得过近又不方便,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便是宗教的隔阂,这是和他们的交往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他们笃信真主最大,他们的神是至高无上的,和这样的人很难沟通。”
基金会
2005年结束中东之行回到纽约后,德宁被Hunter College聘用教授经济学。日子渐渐恢复正常。有时候,德宁会回到和丈夫相识的母校史蒂文斯科技学院,以杰罗姆的名义给学校捐献一些奖学金给需要帮助的学生。
有一次德宁去法国看望公婆的时候,看到有卖哈瓦那的雪茄。因为美国对古巴实行禁运,所以在美国看不到这玩意儿。德宁很高兴,准备多买一些带回去。她无意间和卖雪茄的法国经理聊天谈到了9·11恐怖袭击,结果那法国人说:“这是美国人自找的,谁让美国老是支持犹太人?!”
法国经理的话让德宁震惊,三千多条无辜生命的逝去在他眼中居然只是一句略带着不屑的“自找的”。回国后,德宁想了很久: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误解真的难以消除吗?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之间真的那么难以沟通吗?
德宁决定做些什么。杰罗姆死了,但不能白死,何不赋予这场悲剧新的意义?于是,德宁根据纽约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成立了以丈夫名字命名的基金会Jerome Lohez 911 Scholarship Foundation。找律师、找会计、跑领事馆、跑学校、联系场地,德宁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基金会。一番忙碌后,她组织了10个朋友,成立了第一个董事会。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是通过鼓励和支持双方学生到对方高等院校学习来促进美法两国人民的交流和友谊,随着基金会的壮大,后来还增加了新的法国分部以促进法国和中国之间的教育交流。至2011年上半年,已经有17个学生接受了基金会总计3.75万美元的奖学金资助。
自2005年11月成立以来,基金会在促进美法两国文化和教育交流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德宁指着一张学生的照片自豪地说:“贝克军官(Captain Jordan Becker)曾是美国特种部队队员,在部队服役10年,其间被派驻伊拉克3年。他学的是跨大西洋安全政策,除了母语英语外,他的法语和意大利语都很棒,还会说阿拉伯语和库尔德语。军队保送他去哥伦比亚大学读国际关系。他参加的是哥大-法国政治学院交换项目,在哥大和法国政治学院分别学习一年后,他就可以拿到双学位。贝克在法国政治学院学习国际安全政策,留法期间,被法国的外交部部长看中,做了一年他的私人实习秘书,两人经常交换对法美关系的看法。贝克毕业后会被派到北约组织做武官,负责跨大西洋安全领域。”
德宁对一个父母来自摩洛哥、出生于法国的穆斯林学生印象深刻。这个学生出身贫寒,爸爸是摩洛哥移民,在小学教阿拉伯语,妈妈没有工作,父母供几个小孩上学非常艰难。可是他特别争气,从小到大的学费几乎全靠奖学金,不管在哪里都是最优秀的学生。9·11那天他从电视上看到了惨剧的发生,出生于穆斯林家庭的他既为美国感到悲伤,但同时也感觉很无助,不知道自己可以为此做些什么。以第一的成绩从哥大毕业后,他被瑞士银行伦敦办公室招去,后来跳槽去了一个美国对冲基金任投资经理。穷学生最终成为了华尔街精英,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的实现,一个鼓舞人心的奋斗故事。
每年基金会都会在法国驻美大使馆举办颁奖仪式,法国总统萨科齐还特别给德宁来信。“法国将坚定地和美国一起为反恐斗争并肩作战。这一点,美国可以完全倚赖法国!我深深地从心底表达对你的感谢。你对两国文化和教育交流所做的努力是对反对9·11恐怖袭击丑陋意识形态的一种伟大的回应。”萨科齐写道。时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白章德2007年也致信德宁,信中说:“9·11事件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惨剧,更给更多善良的人们带来了不尽的痛苦。但能够将这种悲伤转化为正义和理性的力量,这既需要智慧,更考验意志。所以,当得知您的事迹后,我们既为您的不幸遭遇而同感忧伤,更为您捐资助学以纪念逝者的创举而深感敬重。”
希望
基金会今年六岁了,这是德宁一手带大的孩子,杰罗姆的名字在他逝世后生出了新的枝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此,他的名字不再只是一个逝者、一个不幸的遇难者,他的名字代表着帮助、理解、友爱与和平。德宁认为,复仇不会是杰罗姆希望的方式。“本·拉丹虽然被击毙了,但庆祝本·拉丹的死亡并没有意义,杀他一百次也不会让杰罗姆复活,”德宁说,“我只会庆祝生活本身。”
在中东之行中,曾有好几次德宁站在约旦和伊拉克的边界、叙利亚和伊拉克的边界,眺望伊拉克的国土,伊拉克的一草一木清晰地展现在眼前。那么近,却又那么远。德宁想到了大批大批逃到约旦境内的伊拉克难民,这些都是无辜的人,因为战争,他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我不支持战争。但无论是伊拉克战争还是阿富汗战争,都不是简单的以牙还牙,有很多大国博弈的成分在里面,有美国长期中东利益的驱使。现在我们都知道,不存在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入侵伊拉克的理由并不充分。”
德宁一直珍藏着一个小盒子,里面有婆婆送给她的杰罗姆5岁时候的一簇头发、杰罗姆遇难后被找到的工作证和信用卡、夫妻俩的结婚纪念书、法国明信片。在这个百宝箱一样的盒子里,几乎一半的空间都被各种来自陌生人的卡片占据了。很多人通过美国红十字会刊登的遇难者家属地址给德宁寄来了卡片,还有很多小朋友自己亲手制作了卡片,画了画送给德宁,鼓励她,给她力量。
在第一个没有杰罗姆的感恩节、圣诞节和新年里,来自美国各州的小朋友给她写信:不要难过,我们陪伴着你。天真可爱的小孩子们并不明白,在那个天气晴朗的星期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只希望给一个在事故中失去亲人的人一点安慰和温暖,告诉她她不是孤独的。鸽子、爱心、气球、自由女神像,小孩子们用彩色的蜡笔在自己制作的卡片上用心地画画,还有人用纽扣和胶水精心做成了各种小花粘在画上。
“感恩节快乐!”“上帝保佑美国!”“团结。”“愿和平与你同在。”看着这些小心翼翼写在卡片上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德宁想象着这些不相识的孩子们可爱的小脸。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