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蜀道申遗前奏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1年09月10日03:18

  “虽然目前蜀道文化线路保护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但是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状况仍然令人担忧。”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瞭望》新闻周刊记者9月3日从北京动身前,翻阅全国政协就“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提供的材料,最后一页印着诗仙李白的《蜀道难》。蜀道因《蜀道难》而闻名遐迩。

  2004年以来,线路文化保护与申遗成为中国文物保护的又一重要主张,继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于2005年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目录之后,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呼声日益强烈。

  在全国政协委员多次提出相关提案,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刘魁立、谢凝高、葛剑雄、王景慧、郑时龄、舒乙等文化学者多次倡议之后,全国政协关于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专题调研启动,本刊记者随行采访。

  铁马秋风大散关

  调研仪式启动于宝鸡,真正与蜀道期遇却是约摸两小时后的大散关。一路上道路两旁除了林木外,几乎看不到光秃或裸露的山岭。

  蜀道因“蜀”而得名,是秦汉隋唐时代首都长安与四川之间的道路。秦汉隋唐时代都城咸阳、长安与蜀相通的道路有多条,其中自西向东主要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等,它们越过秦岭至汉中,再经金牛道至“蜀”(即成都),经米仓道至巴中。

  作为中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存在年代最久、跨越朝代多、沿用时间最长、线路最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蜀道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是关中西南唯一要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伐张鲁、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伐魏等军事活动均出入或据守此关。1161年冬秋,南宋军队分别在瓜洲和大散关打败了北方的入侵金兵。“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中的这两句诗便是对这两次战事的追述。

  因阴雨连绵,一连数天的旅途都围绕着与蜀道关联的文物古迹转悠,真正的蜀道却未能见上一面。应部分政协委员、专家的要求,组织方临时改变了考察点,石门栈道终于得见。

  在一段隧道面前,车辆停了下来,远远就看见了河岸对面的小道沿着河岸蜿蜒而上。

  褒斜道石门位于褒斜道褒谷南口西岸,在留坝县褒河乡境内,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开凿隧道之一。一般认为始凿于东汉永平六年,采用“火焚水激”法,历时三年凿通。石门呈洞状,南北向。有东汉至明清时期的摩崖题刻百余方,其中7方凿刻或镶嵌于隧道内壁,其余位于石门附近的崖壁及河中巨石上。题刻内容大体分为三类:关于修凿褒斜道及石门记载;关于修筑山河堰记载;题诗、题名、题额等。著名的有“君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石门铭”、“修山河堰记”等,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13种题刻,世称“石门十三品”。

  1974年修褒河水库时,在文物研究人士的不懈努力下,包括“十三品”在内的17方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现石门隧道及其他摩崖题刻均被褒河水库淹没。

  旧时石门隧道淹于鸡冠湾处水下80米。水下80米的景象现在是不得而知了,而又有多少题刻被湮没在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对此的评论是,大量珍贵的蜀道文化线路上的文化遗产均被褒河水库淹没,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长久的遗憾。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特别是大型水库建设和跨区域交通干线建设,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缺乏文化遗产保护的评估环节,致使蜀道文化线路遗产损失惨重。

  水库能否废弃而选择其他的替代方案?关于这一问题已经争论了很久,有意见认为水库灌溉田地达100多万亩,废弃不可能。

  不过,单霁翔提出建议: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积极推进。

  那些遗失的古迹

  始建于公元前206年的拜将坛是汉中市又一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遗迹。这里是汉王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史记·淮阴侯列传》)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遗址。

  根据景区提供的资料,拜将坛历经风雨,得到过多次修缮。目前的占地面积达到50500平方米,其中景观面积43500平方米。仿古寨门、棋盘广场、亭台水榭、烽火哨台和汉代画像石刻共同构成了眼前的园林景观。

  除了故事带来的时间刻度外,这里已经没有了古老的气息,哪怕是一点点。新的景观建设起来了,遗迹却已无处可循。

  在现场和住地,本刊记者多次询问同行专家,但没有人知道具体的遗址在何处。只有景区平面图显示,韩信雕像处是穿越了几千年沧桑的古遗址。但在当地人看来,过去只是一个土台子。

  作为调研组成员之一的单霁翔也注意到了类似的情况。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不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和问题也不可低估。一些旅游景区盲目复建历史古迹,使真实的历史信息遭到破坏;一些文物建筑和考古遗址未经专家论证和履行审批手续,在不正确的保护理念指导下,采取不正确的施工方法,造成‘保护性破坏’。”

  现实存在的一些情况更加凸显了蜀道文物保护的严峻形势。

  《阁颂》摩崖,在1974年街口村修公路时被炸得粉碎,当时在略阳县文化馆工作的洪伯夫拼命从嘉陵江里把碎块捞上来,才使得今天有幸看到汉代原石。但现存的原石仅存224字,不到总数的一半。洋县的唐代《得意阁》摩崖于1978年被发现,是傥骆道所知的唯一一块唐代石刻,此后在修建乡村公路时也被炸得不知踪影。

  在石门栈道调研时,当地一位居民介绍,周边许多村民家建房子时,用的石头上就存有大量石刻。

  “虽然目前蜀道文化线路保护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但是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状况仍然令人担忧。”单霁翔说。例如,缺少保护蜀道文化线路的专项法规;缺少蜀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详细普查,目前蜀道文化线路沿线已经登记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只是这座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很少部分,还有大量文化遗产尚未纳入保护视野。由于家底不清,很多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尚未列入保护之列。

  由于蜀道文化线路原初的重要历史作用已经基本丧失,加上数千年风雨飘摇,一些历史建筑和考古遗址年久失修、人为毁损严重;蜀道文化线路上的大量栈道遗址,或被现代公路所取代,或被杂草和灌木丛所遮掩,还有蜀道文化线路两侧的交通设施、驿站和驻军遗址缺少保护措施,随时受到人为破坏的威胁。同时,蜀道文化线路的大量遗迹,长期全部裸露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可言,面临着酸雨、洪水等方面的威胁。例如嘉陵江沿线的石质抗风化极差,以页岩和石灰石为主,其保存状态不容乐观。

  采访中,为单霁翔所痛批的,是一些地方忽视文化遗产资源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巨大的发展潜力,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眼前利益。在城市建设中推行“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拆除大片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导致文化特色消失。在新农村建设中求新求洋,随意对乡土建筑实行拆、迁、整、改、并,造成乡土建筑甚至整个古村落在短时间内被集中拆毁,破坏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和谐的人文、自然环境,导致“千城一面”、“万村一面”。

  蜀道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专题调研团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千年蜀道穿越历史时空,沿线遍布大量的文物古迹,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标本,是中原和西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纽带。古蜀道内涵丰富,价值独特,推动了人类交通文明和多元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在《蜀道的文化遗产价值》一文中也指出,一条“蜀道”犹如一部中国的历史。蜀道曾经与许多彪炳史册人物息息相关。刘邦、萧何、张良等以汉中为基地,从蜀道取天下;同样,汉王朝也是从蜀道“告别”了历史;汉王朝从蜀道进入“西南丝绸之路”,走向南亚次大陆;曹操在蜀道留下相传千年的墨宝“衮雪”;蜀道成就了历史名人诸葛亮轰轰烈烈的人生(“木牛流马”、“六出祁山”);唐代帝王唐玄宗、唐德宗、唐僖宗等一次又一次来往于千里蜀道,书写着唐王朝的历史篇章。

  作为调研团的成员之一,刘庆柱在调研途中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保护蜀道就是保存我们的历史,蜀道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中国历史曾从蜀道走出中国,走向南亚次大陆,又走向西亚和地中海,蜀道的意义是世界性的,蜀道理应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

  但与丝绸之路、大运河相比,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还需要明确蜀道文化线路的历史沿革、遗产基本组成要素、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与国内外同类型文化遗产的对比分析研究等,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管理。

  单霁翔分析指出,将蜀道作为一个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特殊历史遗产价值,必须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六项标准中的一项或几项,“对此我们很有信心”。

  单霁翔表示,国家文物局将继续帮助和指导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力量进一步开展蜀道文化线路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明确蜀道文化线路的遗产构成、历史沿革和遗产价值,在此基础上,可以借鉴大运河、丝绸之路遗产保护的经验,探寻一种适合跨地域大型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工作模式,依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要求,抓紧开展遗产资源调查、认定、保护规划编制和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保护等工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UN017)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