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湖北安徽秋粮丰收无大碍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存忧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1年09月11日09:04
  中广网北京9月11日消息(记者满朝旭)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再有10多天,全国秋粮相继成熟。而今年5月底,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旱涝急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五省严重旱情相继出现,直接影响早稻生长发育和中晚稻栽插。

  大范围的秋收即将开始,这些受灾地区正是中稻、晚稻、玉米等秋粮的主要产地,他们的粮食能否如期收获?记者近期探访了受灾较重的湖北和安徽两地的秋粮主产县。

  粮食生产是湖北的第一产业,当地农业以耕作业为主,产量处在全国前列,而监利县是当地的产粮大县,今年的旱情也影响了这个农业县,降水量与历年同期偏少了61%,周老镇鲁桥村的农民指着自己的田地告诉记者,旱的时候水稻都插不下秧。

  记者:旱的时候你这片地什么情况?

  农民:到旱的时候无法下秧,开始有秧的时候,没有水。

  而鲁桥村66岁的胡大爷回忆说,冬春连旱,自己冬天种的油菜完全没有长起来,最后一狠心将20亩菜全部梨到地里当了肥料,为了减少胡大爷的损失,抗旱服务队帮助胡大爷种早晚两季稻,胡大爷粗略算了一下,收入还多了不少。

  胡大爷:现在我们早稻已经收过了,每亩田我们基本上达到550公斤。晚稻长势喜人,如果后期成果收的好,超早稻的可能性有绝对把握。

  记者:早稻赚了多少。

  胡大爷:早稻2万多块钱,除去总开支纯利润可以高到1万5、6了。

  记者:晚稻这回熟了,您还能再弄个1万5、6吗?

  胡大爷:从现在来看弄个1万5、6是绝对有,今年跟去年比较起来,我估计要多个1万多块钱。

  在安徽,今年出现了旱涝并存的局面,当地的寿县是历史上著名的军垦民囤之地,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副县长程明介绍,今年旱涝保收不成问题。

  程明:我们当时这块旱情十分严重,达到了50年一遇,当时栽秧相当困难,但是我们组织了多种方式调水,目前通过测产,平均单产达到了740公斤。

  记者见到了一位承包7100亩良田的种粮大户,他告诉记者因为购置了各种农机具才能种这么多地并且在遇到旱情时也能轻松解决。

  记者:怎么种这7100亩?

  大户:全部机械化。我们一年收入好几百万。

  记者:旱的时候您的地里是什么情况?

  大户:我们直接有排灌机械,受影响不大。

  虽然秋粮生产已无大碍,但记者在湖北和安徽采访时也发现,粮食生产的背后仍然存在很多隐忧,比如,种粮农民老龄化,比如,农田水利建设滞后。

  记者在湖北和安徽两地一共走了四个产粮大县,分别是湖北的仙桃和监利,以及安徽的寿县和涡阳,但是记者发现,种粮的农民岁数普遍偏大,最年轻的也就40多岁,而大多是5、60岁上年纪的人。

  记者:您今年多大岁数。

  农民:60岁。50年生人。

  记者:家里几口人?

  农民:家里儿子、媳妇、孙子,5口人。

  记者:5口人都跟您一块种地吗?

  农民:儿子、媳妇都在上海打工。我带老伴,带孙子在家种田。

  记者:两老口种多少亩地?

  农民:水稻田有30亩地。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焦泰文坦言,种粮农民老龄化确实是个问题,因为在湖北,如果种植两季稻,粮食产量将大幅增加,但是种双季稻需要消耗更多的劳力,对于5、60岁的人来说恐怕难以承担,所以双季稻的推广有些困难。

  焦泰文:扩大双季稻的面积,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更重要是现在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外出。现有的种田的人都是50岁以上,如果种地的劳力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对双季稻扩大是根本性制约。早稻和晚稻之间原来叫做双抢,是一个季节非常集中要赶时间,早稻要赶快枪收,晚稻要抢育秧、抢仓,这个茬口需要劳力,所以怎么能够把这个茬口接上去,现在还面临困难。

  而在安徽寿县,当地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程明表示,农田水利的欠账一直制约着当地作物的种植。

  程明:因为多年国家的投入都是在大项目,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在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是非常小的,尤其是我们安徽省实行税费改革之后,从农民这块的筹资酬劳基本取消了,没有资金来源,缺乏资金投入。

  记者:像咱们边上这片田有什么水利设施来保证正常耕作?

  程明:一是靠安徽省灌区水库,二是靠我们电站,从外河提水,在我们全县这是中等水平的,还有很多地方还很缺乏。

  记者:大概的面积有多少?

  程明:大概面积要占到我们整个全县面积的70%,将近120万亩。

  作者:满朝旭
(责任编辑:UN01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