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告别零地带

来源:北京晚报
2011年09月11日14:50
  撞向世贸中心大楼的飞机残骸,正在纽约国家博物馆展出。

  十年意味着什么?

  对2001年9月11日出生的婴儿来说,是成长的历程:他们如今已经学会独立。

  对美利坚合众国来说,是一道分水岭:随着客机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百年的傲慢与优越感被摧毁,美国进入疗伤期。

  对经历了战火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来说,是转折点:两国民众依然在困境中挣扎,寻找着希望。

  “9·11”以后,这片废墟就被称作“零地带”,这个词先前被用于形容核爆炸区域,后来用于描述极端和暴力事件发生地。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说,民众今天不应再把恐袭遗址区域称作“零地带”,因为纽约已经“浴火重生”。

  十年过去,废墟早已清理,新楼拔地而起,而伤疤却将永远铭刻在这块土地上。

在这场劫难中,很多人幸运地活了下来。他们除了满怀感恩之情,更有作为幸存者的挥之不去的内疚感:“为什么我活下来了,而其他人却没有?”
夜夜
夜夜
夜夜

  夜夜

  在这场劫难中,很多人幸运地活了下来。他们除了满怀感恩之情,更有作为幸存者的挥之不去的内疚感:“为什么我活下来了,而其他人却没有?”

  不屈服的“灰尘人”埃德·法恩

  埃德·法恩比以前更加重视家庭

  十年

  “人的一生中除了一些普普通通的事情之外,其实什么也做不到。你的生命可能在一瞬间就被夺走。”“灰尘人”埃德·法恩

  “很多当时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和警察10年来从未换过工作,一直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纽约急救员洛米

  “你赢得了翅膀,同天使一起飞翔吧!”

  华裔遇难空姐邓月薇的家人

  “他们在天堂注视着我们,一定要快乐!”4名“9·11”遗孀

  十年

  救援人员中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比例 70%

  “9·11”事件导致全球经济损失 1万亿美元

  两场战争美国总共支出军费 4.4万亿美元

  全球被判从事恐怖活动罪人数 3.5万人

  进入高楼先找逃生出口

  那个包一辈子也不能扔

  最后获救者迪弗朗西斯科

  进入高楼先找逃生出口

  “9·11”事件中,迪弗朗西斯科是最后一个被救出的幸存者。他在“双子塔”南塔81层楼工作,当时和61名同事一起逃生。他突破险阻到达地面,虽然被大楼崩塌时的火球击中,但幸运获救。

  迪弗朗西斯科全身烧伤,头部撕裂,背部断了一根骨头。在余生里,灾难留给他的远不只有身体上的创伤。现在看见高楼大厦,迪弗朗西斯科就会想起逃生的场景;置身于人潮之中,他会不断听到尖叫声;每当进入一座新的大楼,都要先找到逃生出口。另外困扰迪弗朗西斯科的,更有作为幸存者的挥之不去的内疚感:“为什么我活下来了,而其他同事却没有?”

  与痛苦和混乱相随相生的,是爱与希望。迪弗朗西斯科受伤住院的日子里,邻居为他一家做好一日三餐,持续了数月之久;车钥匙在混乱中丢失,有人帮忙找到迪弗朗西斯科的车,还配了新钥匙交给他。还有其他无数朋友和陌生人的支持,始终令迪弗朗西斯科满怀感恩。如今,他是两个民间慈善机构的董事会成员,每周都会和家人一起参加骑自行车募捐活动。

  迪弗朗西斯科和太太一直在搜集朋友们的"9·11’故事”,打算写下来结集出版。“我们惊奇地发现,在那一天,所有人都去接孩子放学、拥抱他们,然后回家吃晚饭。”迪弗朗西斯科对这些有着最为切身的感受。

  “灰尘人”埃德·法恩

  那个包一辈子也不能扔

  “9·11”发生的几周后,埃德·法恩接到一个朋友打来的电话:“我想,那个登上《财富》杂志封面的人就是你吧。”在那期的《财富》封面上,一个刚刚从世贸中心废墟里钻出来的男人,满身灰尘,灰头土脸,一手拿着个黑色公文包,另一只手拿着手帕掩着口鼻,匆忙地往前走着。他身后的时钟显示为上午10点14分。

  这张照片后来被法新社广泛传播,立即在美国人心中引发了一种共鸣。《财富》杂志的执行主编里克·科克兰德说,那个“看上去像是个普通商人”的男人,“虽然狼狈不堪,但却表现出一种不屈服的神情”。法恩说,他的性格实际上和英雄的形象格格不入。“那张照片拍得很棒,但当时我所试图做的就是尽快走出那片废墟。”

  “9·11”发生的时候,这位来自新泽西州58岁的投资顾问刚刚在世贸北塔开完会。当美国航空的第11次航班撞上了北塔第15层楼的时候(从上往下数),他刚刚从78层的北塔楼梯走了下来。

  在“9·11”之前,法恩是一个工作狂,即使是在度假,他也要花半天的时间打电话,另外半天的时间则呆在电脑旁。而现在,他和他的妻子都认为,他们在过去几年里的收获要比此前37年里的收获多得多。

  而那个被压扁了的黑色公文包,现在还放在他的橱柜里,直到几年前妻子给他买了一个新的之后,他才不用它。对此,他觉得自己有一丝背叛的感觉。

  英国幸运人斯莱

  91层逃生 每天都在感恩

  旅美多年的英国73岁老人、退休建筑师斯莱一直都认为自己是“最幸运的英国人”当1993年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楼第一次遭到爆炸袭击时,乔治·斯莱正巧身在南塔106层,并设法逃过一死。

  而2001年9月11日,“双子塔”楼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毁,不可思议的是,当时正在北塔91层楼工作的乔治最终竟再次奇迹般地逃出生天,成为从世贸北塔91层或以上楼层幸运逃生的惟一生还者!

  斯莱回忆道:“飞机飞得很低,我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飞机的底部。我绝望地抱着头,我能够感受到飞机撞中大楼的强烈冲击力。各种碎片像倾盆大雨一样浇到我的头上,我不得不爬出办公室。”

  斯莱称,当他逃生时,他手中依然拿着他的帆布公文包,而正是这个公文包很可能救了他一命。斯莱说:“当我后来把公文

十年过去,他们的人生轨迹走向了与之前设想不同的方向。这一趟趟以悲伤开头的列车,已逐渐调整节奏,在记忆的车轨之上,奔向温暖光明的远方。
感恩
感恩
感恩

  感恩

  十年过去,他们的人生轨迹走向了与之前设想不同的方向。这一趟趟以悲伤开头的列车,已逐渐调整节奏,在记忆的车轨之上,奔向温暖光明的远方。

  91层楼幸运逃生的斯莱

  斯莱正幸福地安度晚年

  感悟

  “生命太脆弱了,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可以转瞬即逝。”

  幸运逃生的厨师迈克尔

  “那些情景至今都历历在目,经常会想起。但是你要学会处理这些,要坚强地活下去,在工作中忘记伤痛。”

  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巴特勒

  “曾经距离死亡那么近,我相信命运无法改变。所以,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都要过得快乐!”

  最后获救者迪弗朗西斯科

  伤痛

  伊战造成平民丧生人数 逾百万

  两场战争美军死亡人数 6000多

  驻阿富汗美军现有大约 10万人

  伊拉克整体失业率 15%

  包洗干净之后,发现上面有许多触目惊心的划痕,一定是许多碎裂的玻璃飞溅到了上面,才让我免于受伤。”

  斯莱于8年前退休,现在他经常到学校里向学生们讲述他的惊魂经历,希望借此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充分了解恐怖分子的暴行。多年来,乔治·斯莱一直都认为自己是“最幸运的英国人”,每一天,斯莱的内心都对生活充满了感恩之情,尤其是每次当斯莱看到11个孙辈,并和他们紧紧拥抱时,总是会不禁感慨:能够活下来是多么的幸运。

  救援英雄

  从废墟中救出40多人

  现年51岁的纽约消防员路易·卡基奥利,在十年前世贸大楼被撞时,是哈林区第47号消防车组的队员。在那个不寻常的早晨,路易是最早到达出事地点的消防员之一。尽管他被人们称为英雄,他的故事登上了多份杂志,但是现在他对那天的经历很少谈及,也从来没有以高人一等的姿态自居。

  人们喜欢把他亲热地简称为“路”,或是“强壮的路”,因为他在工作时,吃苦耐劳,性格坚韧。“9·11”那天,他义无反顾地冲进已经着火的建筑深处,救助所有能够见到的人。路易说:“在大楼里,电梯间的门全都炸碎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严重的险情。”他说自己根本不记得救出了多少人,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安危。路易目睹6到10人从楼上坠落,就摔死在他的附近:“那个情景惨极了,我不得不挡住眼睛。”路易说,“当时我脑子只有两个想法,就是找到更多人和把他们都活着送出去。”事后,路易甚至说,他觉得在经历这样恐怖的一天之后,他也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留在了倒塌的大楼里。

  路易说,在救援中,他曾经被反关在失控的电梯里,几乎被浓烟熏倒,差点被大理石墙砸到,慌乱中找不到出口等等,至少5次面临绝境,可是路易凭借自己的经验和镇定,终于战胜了死神。

  “9·11”后,路易因为健康受损而离开了工作,加上丧友之痛,他曾经想到过自杀。在家庭和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路易终于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坚强地一路走来。

  勇士暮年

  近百搜救犬 仅12只生还

  “9·11”恐怖事件发生后,来自美国不同地区的近百只搜救犬,在它们主人的带领下,来到世贸遗址上,和无数救援人员一起,顶着高温和烟尘,不辞劳苦地在瓦砾中搜索被困人员。现在10年过去了,这些忠犬中仅有12只仍然健在。

  一位名叫夏洛特·杜马的荷兰籍女作家和摄影家,为了找到这几只功臣狗,在美国穿梭了九个州,用她的摄像机,拍摄这批搜救犬的近况,并结集成她的新书《重新寻回》。书中她收集到很多感人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搜救犬的英勇。她的这本书已在9日出版,她用这个方式,和美国民众一起,纪念“9·11”十周年。

  现年34岁的杜马说:“这些狗用它们有限的生命,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它们用自己的特殊语言,向我们表达它们的爱和忠诚。”杜马曾经参加过警察系统的驯狗工作,所以她不仅对搜救犬有特殊的感情,也对它们的工作方式非常熟悉。

  到纽约参加救援工作的狗大部分是拉布拉多犬,它们不仅能吃苦耐劳,而且搜救能力强,工作效率高。这些狗和它们的主人在寻找幸存者的工作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挽救了很多生命。

  夏洛特·杜马说,去年她与纽约警察总署联系的时候,得知还有15只狗活着,可是当她穿越美国寻找它们的踪迹时,又有3只去世了。

  她说,得克萨斯州的狗主人克利斯给她讲了一段动人的故事:克利斯的搜救犬布列塔尼在世贸大楼残骸中发现了一名被卡住的消防队员,布列塔尼于是坐在消防员身旁陪伴他和安慰他,并且聆听他的呼吸声,确定这个消防员还活着。多年以后,在一次纪念仪式上,这位得以生还的消防员巧遇克利斯和布列塔尼,他们重逢的场面非常感人。

  温玉顺

一个女孩在自由女神像前模仿
艰难
艰难
一个女孩在自由女神像前模仿

  艰难

  熙攘往来的人们,可能从未谋面、可能擦肩而过、也可能会有美好的握手。但在2001年9月11日之后,他们的人生从此相聚于一个词9·11。

  驻伊美军哀悼遇难者

  幸存者耶茨脸上仍留有疤痕

  悲情

  作为门罗公园消防局的消防队长,夏普尔霍曼是“9·11”救援的一线指挥。由于在第一现场吸入大量烟尘,夏普尔霍曼和70%的救援队员们患上了后遗症,包括鼻出血、皮疹、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现在这些被统称为“世贸大楼综合征”。

  在夜里,夏普尔霍曼时常由于呼吸困难而惊醒。那些时候,他会想起曾经接到过的一个80岁肺气肿病人的求救电话:“我不敢相信同

  幸运

  从世贸中心残骸处拆下的大量钢筋,被送到了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海军造船厂,其中八吨材料经过重新熔化和冶炼,建造成了一艘新的美国海军战舰“USS纽约号”。

  2009年10月4日,在纽约哈德森河中,这艘灰色战舰庄严地驶过“零地带”,并奏

  一到纽约就撕心裂肺

  走出悲痛找到新爱情

  华裔英雄邓月薇家人

  一到纽约就撕心裂肺

  “9·11”恐怖袭击10周年之际,美国航空公司第11次航班空姐、“9·11”英雄邓月薇的母亲余金爱与亲友飞到纽约参加纪念活动。83岁的余金爱在启程前表示,10年时间并未使她减少对幼女邓月薇的思念。

  2001年9月11日,邓月薇服务的美国航空公司第11次航班从波士顿飞往洛杉矶途中被恐怖分子劫持,成为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的第一架飞机。邓月薇与机上服务的机师、乘务员和旅客全部罹难。

  事后的调查资料显示,邓月薇于飞机撞毁前最后一刻,冒险躲进飞机的洗手间,通知地面控制站,报告机上恐怖分子劫机和杀害机师的情况,通报时间长达23分钟。“没有。有人正在呼叫医疗救助,我们这里没有医生。”这是邓月薇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9·11”事件发生10天后,旧金山市市长布朗宣布当天为全市“纪念邓月薇日”,美国总统布什曾向邓月薇家属颁发奖状,称她是“美国的英雄”。

  邓月薇的哥哥邓达民说,他们希望参与“9·11”事件纪念博物馆的开幕礼,他们已将邓月薇穿过的制服捐出展览。邓月薇通报回地面的录音带也将是陈列品之一。

  上周,旧金山市市长李孟贤宣布,将正在改建中的旧金山市一个建筑以邓月薇命名,这是邓月薇殉职10年来,余金爱和邓达民最感安慰的一刻。

  4名“9·11”遗孀

  走出悲痛找到新爱情

  6年前,4位在“9·11”恐怖袭击中失去了丈夫的妇女走到了一起,她们组建了一个俱乐部,互相支持和安慰,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如今,其中3人都已经重新找到爱情。

  克劳迪娅·杰巴西的丈夫巴特·鲁吉里是一名在世贸中心大楼105楼工作的高级职员,在“9·11”中遇难。此后,悲痛欲绝的克劳迪娅认识了另外3名“9·11”寡妇帕蒂·卡林顿、朱丽娅·科林斯和安·海尼斯,她们的丈夫都死在了“9·11”恐怖袭击中。4人组成了一个“9·11寡妇俱乐部”。

  45岁的朱丽娅说:“我们都渴望在一起,因为只有我们知道我们自己的痛苦。”现年40岁的帕蒂说:“我们一起外出度假,当我们参加各种纪念活动时,也一定会带上其他寡妇。无论我们什么时候处于悲哀绝望的情绪中,总会有至少一个坚强的人守候在身边,陪伴我们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4人不仅互相帮助重建了新生活,并且还互相帮助找到了新的爱情。2003年7月,安在一个慈善募捐会上认识了刚刚失去妻子的凯文·纳利帕卡,两人很快坠入爱河。接着朱丽娅也走上了红地毯。她说:“我很幸运自己能遇到生命中这两个占据我心灵的男人。”

  急救员洛米

  当一辈子普通急救员

  纽约曼哈顿下城医院的急救员胡安娜·洛米回想起10年前的那一幕,眼里充满泪水。她告诉记者,对她来说最大的伤痛就是她亲眼看见很多人从世贸中心大楼跳下来。

  洛米说:“我从未这么清晰地看见人从高楼上跳下时在空中的动作,这种记忆非常痛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我觉得很无助。作为一名救护人员,我的职责就是救人,但那时我就只能站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跳下来,什么忙也帮不上。”

  洛米那一天调度急救车运送了500多名伤员,通常一次只载一名病人的急救车最多时塞满了15名伤员。她所在的医院里到处都是伤员,这所平常一个小时最多治疗10名病人的小医院,在那一天一小时的救助记录是175名伤员。

  10年来,洛米一直在医院做着一名普通急救员的工作,有一点让她感到欣慰。她说,自从“9·11”之后,普通民众对急救人员整体而言加深了了解,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用ipad拍摄纪念光碑
重生
重生
用ipad拍摄纪念光碑

  重生

  他们中有人遇难,有人幸存,有人失去至亲好友。灾难给他们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十年过去,他们比以往更加珍视生命、重视家庭。

  “9·11”男孩埃文想建“双子塔”

  “9·11”女孩格林死于枪击案

  英雄

  样的病症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才40岁,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夏普尔霍曼说,“这确实很矛盾。但如果再选一次,相信绝大部分队员会说让我去,因为那是职责所在,而且非常光荣。”

  国际临床医学的权威杂志《柳叶刀》最近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其中一份报告称,当时冒着生命危险冲入世贸大楼救人的消防人员由于长时间暴露在有毒烟雾中,他们患癌症的几率比原来高了19%。

  再生

  响21声礼炮,向纽约致敬,也向在那里去世的人们表示哀悼。

  “USS纽约号”为两栖登陆舰,造价1亿美元。舰上使用最先进的电子系统,而且有相当强的躲避敌方雷达信号的隐蔽功能。它由361名水兵操纵,能够运载700名海军官兵前往战场或执行维和军事行动。

  成长

  我们出生在

  这一天

  梦想亲手建造“双子塔”

  2001年9月11日9时55分,男孩埃文·迈克尔·印提哈尔出生,而就在几分钟前,第一座世贸中心大楼刚刚倒塌。在保存完好的埃文的出生小卡片上写着:“2001年9月11日,一个出生在黑暗世界的亮点。”

  埃文有些瘦弱,有着浅棕色的眼睛、深棕色的头发和一对酒窝。每当有人问他的生日时,他的妈妈回答:“9月11日”,而对方的反应始终是强调一下:“9月11日吗?”

  每逢9月11日,当整个国家回顾恐怖袭击时,埃文吹灭生日蜡烛,许下对未来的希望。“我们也不愿总想起悲剧。”他的母亲说。对埃文来说,这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生活还在继续。他的父亲说,埃文特别喜欢玩积木,当他还在用尿布时,就用积木搭建了一个“双子塔”。埃文现在每天都会玩积木,他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建筑师,“有一天,我会尽力重建‘双子塔’。” 李晨

  她的死影响了整个国家

  2011年1月13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两千多人把目光投向一具小尺寸棺木,里面躺着克里斯蒂娜—泰勒·格林。格林在美国2001年遭受“9·11”恐怖袭击当天出生,2011年1月8日在一起枪击案中遇难,在一同失去生命的6人中年龄最小,14名伤者中包括民主党女议员加布里埃尔·吉福兹。

  格林生前就读小学三年级,对政治萌生兴趣,喜爱运动、热心公益。妈妈罗珊告诉记者,女儿为生在一个特殊的日子而骄傲,知道自己在那个糟糕时刻给人们带来希望。格林的离去,令众多美国人落泪。她的父亲说:“你已经影响了整个国家。”

  不知道谁是本·拉登

  兹威尔·蒙特若伊出生在2001年9月11日,比恐怖袭击开始的时候略早一点,应该是第一个“9·11”婴儿。在那一天,美国共有13238个孩子出生。每年当他过生日的时候,都是全国哀悼的时候,所以他对于这一事件并不陌生,但是对只有10岁的兹威尔来说,他对这次事件的恐怖和理解程度并不深刻:“谁是本·拉登啊?”兹威尔在俄亥俄州上小学,他正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9·11一代”

  阴影伴一生

  美国《新闻周刊》曾将目光对准了当时还是孩子、如今要迈入成年门槛的“9·11一代”,回顾那一天,解读“9·11”对这代人在成长之路上的影响。

  2001年9月11日,当时还是美国马里兰州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布赖恩·甘姆正在学校上课。写作课上到一半时,他忽然听到学校公共广播中传来校长的声音:“今天将提前放学。”甘姆的老师随即打开了电视,电视上正播放着世贸中心大楼被袭击的新闻。甘姆说:“我的老师看上去崩溃了,而我们则对所发生的一切非常困惑。”当时,布赖恩·甘姆只有10岁。“9·11”的恐怖场面深深地印刻在了甘姆的大脑中。

  当时还是弗吉尼亚州五年级学生的丹尼尔·扬说,那个9月早晨发生的事,让他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他将“9·11”描述为“一抹阴影”,他说,自己没有一直生活在恐惧中,职业兴趣、社会工作也不受“9·11”影响,“但,它总在你的脑子里。” 一项调查曾发现,“9·11”之前,赚大钱的公司是大学生的首选,而之后政府工作及参加和平组织成为他们的首选。

  除署名外 20至21版文字 温玉顺

驻阿富汗美军哀悼遇难者
难回
难回
驻阿富汗美军哀悼遇难者

  难回

  “9·11”恐怖袭击事件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从机场安检到在信封里发现的可疑白色粉末,就连放在公园长凳旁的一个破纸袋或公交车座下的旧包都能令人惊恐不已。

  驻伊美军士兵与孩子团聚

  为贫穷的阿富汗儿童接种疫苗

  心灵

  “9·11”事件后,很多东西的重建可能更难。

  身为医生的玛格丽特·德绍女士,她位于曼哈顿岛格林尼治村的家就在世贸遗址不远处。从她家的阳台就可以看到正在兴建的新的世贸中心大楼一号楼。

  “9·11”事件中,就在一架飞机撞向世贸中心大楼时,她跑到卧室,透过窗口看见了鸽子和纸片在空中飞舞的场景。原本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场景,然而对于德绍医生而言,却成为了十年挥之不去的一场噩梦。

  影视

  “9·11”事件对美国社会的冲击余波,成为好莱坞影视编剧源源不绝的灵感。透过这些情节和人物,可以看到美国人这10年间的心路历程和思想状况。

  全民反恐类

  美国民众对反恐的热情和对恐怖的敏感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代表作:电视剧《反恐24小时》(2001年首播),这是美剧历史上第一部全剧以反恐为题材的电视剧,尽管至今已播出8季,观众却百看不厌。

  那些镜头

  82岁老人成了“劫机犯”

  把地震误当“飞机撞楼”

  “我们变成了一个充满警惕和担忧的国家,从此我们需要关注‘恐怖警报’,从这个意义上说恐怖分子赢了。”“我为无辜的人死去感到痛心,也对我的国家以‘反恐’为名限制公民自由感到悲哀。”米切尔说。

  2006年,米切尔的老父亲在去世前一年被拒绝登机。理由是:他的名字约翰·大卫·米切尔(John David Mitchell)与一名恐怖分子嫌疑犯的名字相同,被列入禁飞名单。“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名字。一个拄着拐杖的82岁老人竟然可能是劫机犯!”

  一天后,机场才允许米切尔的父亲登机,但还是在他的行李里搜出了一个小小的指甲剪,把它折断了才允许他登机。

  “9·11”事件导致美国安检系统大规模升级,设备从一开始只能检查金属物品,到近年来使用X光对过往人员进行全身透视扫描,需要时还要求人们脱鞋、脱外衣等,天天如临大敌。

  把地震误当“飞机撞楼”

  今年8月23日,美国东部发生了5.8级地震。正当“9·11”十周年来临之际,罕见的天灾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很多人以为是恐怖袭击再次来临。

  正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主持会议的德拉瓦州民主党参议员克里斯·库恩斯说,他感觉到大楼摇晃,脚下震动时,吃惊地一下瘫倒在椅子上:“要出事了,要出事了。”好几分钟以后,他还怀疑这不是一场地震。

  正在距离白宫只有几条街的国税局工作的凯西·麦当劳,也觉得心有余悸:“我们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们遭到炸弹轰炸了。因为现在离‘9·11’纪念日这么近,我们满脑子都是恐怖袭击。”

  另一位职员马蒂·维斯纳在下楼前先紧张地看了看窗外,他说:“我以为又是飞机撞楼了。”很多人都表示,起初根本没有人想到会是地震。他们都没有等电梯,在飞速下楼时,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路数楼层,盼望自己能赶在大楼崩塌前,到达地面。

  美国的痛苦

  点评

  美国的痛苦

  “9·11”十周年对美国而言,似乎本该是个让人振奋、让人如释重负的年份。恐怖头目拉登被击毙,美国人草木皆兵的日子,总算可以告一段落了。然而这种心情并未维持多久,人们就不得不无奈地承认,虽然过去10年,但噩梦并未醒来。

  拉登死后,奥巴马刚宣称美国已获得10年反恐的“最伟大胜利”,然而几天后,塔利班就设伏击落美军一架直升机,打死了20多名“海豹”精英。

  法国媒体日前探访了美国本土最大的陆军军事基地之一科罗拉多州卡尔森堡兵营,10年反恐战争,这里的人们已习惯了没完没了的哀悼仪式以及大人物们每逢纪念日的光临凭吊。自2001年9月11日至今,美国一直在不停打仗,并为此付出6000名军人的生命,还有数万人因此伤残。正如该报记者所说,尽管仍有人坚信“我们应继续前进”,但更多的人已开始厌倦和疲惫了。

  “9·11”后的被攻击妄想症曾让美国人如坐针毡,狂热支持反恐战争,而如今这种妄想症已经开始冷却,人们开始认为,经济衰退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远比恐怖主义袭击威胁更可怕。

  当选民们心目中最大的威胁和“敌人”不再是“9·11”、基地或国际恐怖主义,而是失业、经济衰退、巨额赤字削减以及政治家们的不可信赖时,“9·11”10周年的低调,也便不足为奇了。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对于幸存者和死难者的家属,这一天已成为不堪回首的历史,而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9·11”已成为一个符号,其内涵却随着国际、国内的政治风云和社会潮流,在悄无声息中不断改变着。

  本报特约撰稿 陶短房

美国人做梦也想不到,生活会变得如此战战兢兢。
从前
从前

  从前

  美国人做梦也想不到,生活会变得如此战战兢兢。

  “9·11”导致美国树立以反恐划线的对外政策新标准,引出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两场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那些不幸

  踩着滑板冲出战争阴影

  数不清多少熟人成了杀手

  滑板运动受到全世界青少年的追捧,即使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也不例外。6月21日,阿富汗100多名儿童走上街头参加滑板友谊赛,他们带来了不可思议的东西:快乐!

  举办这次比赛的是一所叫“滑板王国”的学校,它是阿富汗第一所滑板学校,2009年冬天开张。据联合国统计,阿富汗相当一部分孩子从没接触过体育运动。

  学校的创办人叫佩科维奇,澳大利亚人,他给记者描述了这样的一幕:六个孩子在街头公园里玩滑板,翻着跟头,不停地笑着,看起来和世界任何一个城市的孩子一样,但这里是阿富汗喀布尔。就在离他们二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摊刺眼的血迹和一辆面目全非的汽车,一个多小时前,这里刚刚发生了一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马上从这种令人战栗的悲剧中恢复,已经成了阿富汗年轻人的一项技能。

  数不清多少熟人成了杀手

  23岁的巴格达逊尼派市民阿德南在巴格达一个杂货店里当伙计。他说,2003年美军入侵以前,他们一家7口过着并不富裕、但相对稳定的生活。他父亲是一个大学老师,母亲则是一个中学教师。

  “萨达姆执政时,由于联合国13年的制裁,我们的生活确实非常困难,我不否认曾经希望政权的更迭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但我完全错了,美军到来让我的生活变成了地狱,他们在伊拉克族群间制造分裂,我都数不清多少周边认识的人突然间变成了杀手,借口只是为了维护本教派的利益。”

  这位年轻人在2007年的教派冲突中失去了两个兄弟。他本已经准备报考最好的巴格达大学医学院,但后来因教派冲突,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代价实在太沉重了,如果早知道我们会付出这样的成本,我绝不会希望他们进来,一点也不会。”

  爆炸中受伤的阿富汗儿童

  悲痛的纽约市民

  伤痕

  面对着那个被飞机撞出的大洞,火势正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她看到许多人就在那里,她甚至看到一个拿着白毛巾挥舞着的男人,最终从高楼上跳了下来,吓得附近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尖叫不已……她开始哭泣,尽管她的丈夫叫她不要再看了,但是她根本无法从那个场景中脱离开来。

  她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后压力症,不能入睡、灾难的一幕一遍遍在脑海里或者噩梦中重演、不能集中注意力、对于警报或者巨大的声响反应过激、感到无助、绝望、内疚,甚至避免去看摩天大楼……

  反恐

  移民问题类

  “9·11”对美国移民问题的影响是深远的。代表作:电影《我的名字叫罕》(2010年上映)。

  政府阴谋论类

  电影《华氏9·11》(2004年上映)是一部揭露小布什为了家族利益,利用这起发生在美国的灾难,去谋求不可告人的个人利益的纪录片。 温玉顺

  美国的纠结

  点评

  美国的纠结

  一个令人有些无奈的事实是,“9·11”之前的那个世界再也回不来了,这一点,美国人的感触尤其深刻和复杂。

  过去的十年间,美国几乎将绝大多数的外交和军事精力用在了反恐和防扩散上,并深陷于一场非议巨大的伊拉克战争中,更进一步的,这些无奈或错误的投入,也成为美债危机的一个重要源头。

  对美国乃至许多国家民众来说,“反恐战争”及其诱发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不仅夺走了许多亲人的生命,还使其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他们不知道这些冲突与他们有何相干?这也正是阿富汗战争令美国人纠结的所在。

  方向错误的反恐战争,也改变了许多国家的政局。在美国,伊拉克的困局不仅大大削弱了布什政府的执政能力,也在客观上分散了美国防范经济危机、解决国内问题的注意力。不仅如此,专注伊拉克战争,还使美国乃至全球反恐事业错失了对“基地”和塔利班一网打尽的良机。

  “9·11”还一定程度地改变了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在“9·11”之前,中美关系和美俄关系都显得非常紧张,但戏剧性的是,“9·11”的悲剧使美国意识到此前瞄错了方向,而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一事件上的大气表现,更使得中美关系和美俄关系发生深刻改变,暖风一度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流。即便2010年的全方位折腾,也奈何不了中美关系的稳步向前。

  更进一步的,“9·11”及此后的种种危机提醒人们,在一个真正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更多的平等意识,更积极的全球合作,都将可能成为全人类的福祉。而在美国和欧洲相继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尤其引人关注。 社科院美国所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近著《被折腾的世界:从9·11到3·11》

(责任编辑:UN91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