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辛亥革命100周年 > 辛亥革命100周年消息

辛亥革命后裔谈大武汉变迁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9月12日11:41
  新华网武汉9月12日电(记者熊金超、皮曙初)“打响推翻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第一枪的武汉,已成为实现辛亥革命先烈遗愿的标杆。”在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来临之际,辛亥革命后裔熊辉在参观武汉现代化建设成就后说,“武汉近百年来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全面超越了孙中山当年的建设构想。”

  翻读孙中山上世纪初期写成的《建国方略》,一些辛亥革命后裔都感慨良多。1919年2月,孙中山写就了《实业计划》一书,后来此书和《孙文学说》《民权初步》两书合称为《建国方略》。这部书中,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孙中山提出了自己的“浪漫”构想,被当时国内外不少人斥之为“空想”。但如今,这些天才般的设想都已经变成了现实。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武汉是“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至于中国铁路“既经开发之日,则武汉将更形重要,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之一”。

  “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武汉,虽得水独优,却也因水而忧。“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了”,这一在武汉三镇家喻户晓的歇后语,究竟源于何时何地,虽无从考证,但在新中国建立前的千百年间,立身长江与汉江交汇处龙王庙“十年九淹”,却是不争的事实。

  针对困扰江城数千年的这一“心腹大患”,孙中山提出,“整治长江堤岸”,“须填筑汉口前面,由汉水合流点龙王庙渡头起,迄于长江向东屈折之左岸一点”。果如其言,如今的汉口龙王庙已成为江城最亮丽的治水景观。

  新中国建立之初,“根治长江水患”就是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的头等大事。国家持续了几十年的大规模的治水投入,初步确保了武汉的安全。

  1998年长江大洪水暴发后,中央和地方又投入数百亿元的巨资,重筑、加固了长江、汉江两岸延绵千里的巍巍江堤。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建成,长江水患终于得到根治,千百年来一直悬在三镇人民心头那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般的重压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目前,在三镇沿袭了千百年的成千上万人夜以继日巡堤查险的生产、生活方式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即便是长江汛期,沿岸依旧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一派祥和景象。

  因为水患,以往百姓不敢在汉口建房,外商外资不敢轻易在汉口投资。可现在,汉口的投资已越来越密集,高楼也越来越多,商品房越来越俏、投资价值越来越高,就是最好的证明。辛亥革命后裔李厚启老人说,引进国外投资,推动中国发展曾被孙中山寄予厚望,武汉在近几十年来作为中西部地区吸引和利用外资最多的城市,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

  “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络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孙中山的这一主张,曾被一些外国记者讥为不合时宜的空谈。李厚启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举全国之力在武汉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结束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

  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武汉三镇飞架长江、汉江两岸的桥梁、隧道目前已超过了20座。随着“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公路隧道的建成通车,武汉过江交通已迎来“江上通桥、江中行船、江底穿隧”的“三维”时代。

  武汉在全国商业发展的地位举足轻重,拥有四家上市公司,有3家商业企业进入全国前十强。

  从张之洞在武汉修建全国第一家钢铁企业、第一家兵工厂,到武昌首义打响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枪,再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引领着全国观念与理念的标新立异。如在全国率先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率先实行企业零部件招标采购、率先推行企业承包租赁、率先对外敞开城市大门、在国有企业引进第一位“洋厂长”施行改革、完成第一条高速铁路建设等。

  面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资源减少这一深层次危机,武汉人大胆创新,先后在青山区和东西湖建立了全国绿色经济示范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在推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中,打造了以武汉为中心的“8+1”城市圈。

  目前,武汉城市圈已成为全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从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城市功能、战略定位等,重新进行结构调整;在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创意、现代物流等8个千亿元产业中,开始了“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先试”,大武汉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
(责任编辑:UN95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