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蜀道申遗前奏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王仁贵
2011年09月13日10:15

  蜀道申遗前奏

  “虽然目前蜀道文化线路保护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但是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状况仍然令人担忧。”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瞭望》新闻周刊记者9月3日从北京动身前,翻阅全国政协就“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提供的材料,最后一页印着诗仙李白的《蜀道难》。蜀道因《蜀道难》而闻名遐迩。

  2004年以来,线路文化保护与申遗成为中国文物保护的又一重要主张,继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于2005年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目录之后,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呼声日益强烈。

  在全国政协委员多次提出相关提案,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刘魁立、谢凝高、葛剑雄、王景慧、郑时龄、舒乙等文化学者多次倡议之后,全国政协关于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专题调研启动,本刊记者随行采访。

  铁马秋风大散关

  调研仪式启动于宝鸡,真正与蜀道期遇却是约摸两小时后的大散关。一路上道路两旁除了林木外,几乎看不到光秃或裸露的山岭。

  蜀道因“蜀”而得名,是秦汉隋唐时代首都长安与四川之间的道路。秦汉隋唐时代都城咸阳、长安与蜀相通的道路有多条,其中自西向东主要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等,它们越过秦岭至汉中,再经金牛道至“蜀”(即成都),经米仓道至巴中。

  作为中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存在年代最久、跨越朝代多、沿用时间最长、线路最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蜀道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是关中西南唯一要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伐张鲁、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伐魏等军事活动均出入或据守此关。1161年冬秋,南宋军队分别在瓜洲和大散关打败了北方的入侵金兵。“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中的这两句诗便是对这两次战事的追述。

  因阴雨连绵,一连数天的旅途都围绕着与蜀道关联的文物古迹转悠,真正的蜀道却未能见上一面。应部分政协委员、专家的要求,组织方临时改变了考察点,石门栈道终于得见。

  在一段隧道面前,车辆停了下来,远远就看见了河岸对面的小道沿着河岸蜿蜒而上。

  褒斜道石门位于褒斜道褒谷南口西岸,在留坝县褒河乡境内,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开凿隧道之一。一般认为始凿于东汉永平六年,采用“火焚水激”法,历时三年凿通。石门呈洞状,南北向。有东汉至明清时期的摩崖题刻百余方,其中7方凿刻或镶嵌于隧道内壁,其余位于石门附近的崖壁及河中巨石上。题刻内容大体分为三类:关于修凿褒斜道及石门记载;关于修筑山河堰记载;题诗、题名、题额等。著名的有“君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石门铭”、“修山河堰记”等,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13种题刻,世称“石门十三品”。

  1974年修褒河水库时,在文物研究人士的不懈努力下,包括“十三品”在内的17方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现石门隧道及其他摩崖题刻均被褒河水库淹没。

  旧时石门隧道淹于鸡冠湾处水下80米。水下80米的景象现在是不得而知了,而又有多少题刻被湮没在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对此的评论是,大量珍贵的蜀道文化线路上的文化遗产均被褒河水库淹没,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长久的遗憾。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特别是大型水库建设和跨区域交通干线建设,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缺乏文化遗产保护的评估环节,致使蜀道文化线路遗产损失惨重。

  水库能否废弃而选择其他的替代方案?关于这一问题已经争论了很久,有意见认为水库灌溉田地达100多万亩,废弃不可能。

  不过,单霁翔提出建议: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积极推进。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