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搜狐传媒博客首页 > 2011大理国际影会

姜健:大理国际影会展览《中国人在法国》

2011年09月13日10:24
《中国人在法国》
《中国人在法国》

  姜健的照片让我想起小时候与家人的合影,那时太婆还健在,四世同堂,十几口人,隐隐有一个小家族的昌盛之貌。后来相机普遍,甚至可以用手机拍摄,却再也没有一张照片能让我如此念念不忘。

  那张照片是在当时外婆家的院子里拍摄的,背后是一颗无花果树,被油烟熏得漆黑的灶台,还有堆放在门口的柴堆,太婆坐在中间,窝着鬓,一身深蓝衣服,带着小帽,系着绣花围腰,裹得尖尖的脚上套着绣花鞋。她去世的时候我还小,没有这张照片恐怕如今已经记不清她的长相。而在太婆去世之后,外婆家陆续翻修,无花果树、老灶台、柴堆、木门渐渐消失,最后连太婆当年居住的那间房屋也重新翻盖,再也找不到照片上的半点痕迹。

  我感激当时为我们拍摄了这张照片的人,也许他并没有什么技巧,却细微地为我们记录下了当年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渐渐褪色,但这张照片却将那一段时光从海中捞起,成为我永不忘却的记忆。

  在一次访谈中,姜健这么说:“静态摄影是摄影史上的经典。它具有丰富的社会信息含量,经得起阅读。它不是靠戏剧性和外在的表演。看静态摄影有如看雕塑,是凝视的阅读……”我想这正是那张照片打动我,或者说姜健的照片打动人们的原因——世界由物质与精神构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经历物质和精神历程,我们无法触摸后者,却能透过物质阅读它们。很久以后,英勇时代成为苍白淡远的记忆,就像带翼的赫拉克勒斯变成了柔弱的英仙星座,但我们通过这些环境肖像,依然可以读到那个时代的精神物质的精髓与奥秘。

  这次姜健在大理国际影会的展览以《中国人在法国》为名,记录了在法国巴黎生活着的中国人的肖像。这些照片大多在被拍摄者的家中,或者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点拍摄,这些照片毫无疑问改变了我们对于国外华侨的印象——他们不再是富有、洋气、爱国的空洞代表,也并非打黑工、住地下室的单一景象,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他们也保留下了中国文化的气质,从而构成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在姜健的镜头下,人类迁徙带来的悲剧性被减小,我们审视照片中的人,他们的生活其实与我们无异,时空被拉近,距离被缩小,这个时代真实的影子在姜健的手中得以成形。

  我们不缺少精彩世界的印象,从珠峰到马里亚纳海沟,从南极到北极,人文、风光无所不缺;我们也不缺少奇思怪想,从怪诞到意象…琳琅满目的盛宴摆在面前,低下头来,我们发现缺了一碗白米饭。我们最真实的生活在哪里?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哪里?姜健为我们补上了这一课。在他的照片里,人并非以最舒适的姿态出现,他们的姿势透露出一种仪式感,这让照片具有了一种庄重的力量。就像姜健说的那样,“我的摄影有点像钢琴缝里的音,哪都没靠。也就是因为在钢琴缝里,我的摄影显的有点特别。纪实摄影说我不够纪实,观念摄影说我不够观念,艺术摄影说我不够艺术,它既不是报道也不是造型艺术。非让我对自己的摄影有个界定的话,我的摄影应该是有记录功能的艺术摄影。”

  人物标签:

  姜健,现任河南省艺术研究所摄影艺术工作室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会长。1953年生于河南开封,曾在东北辽宁做过“知青”、电工、小提琴演奏员,1978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深造,曾任河南省歌舞团管弦乐队首席中提琴。 1984年 调入河南省艺术研究所从事专业摄影,1993年 北京当代美术馆首次举办个人专题摄影展《场景》。2001年 荷兰那顿国际摄影节——《主人》《场景》摄影展。2003年《纱阁戏人》系列作品于法国蓬皮杜中心展出并为法国 《国家摄影中心》收藏。2004年 法国阿尔勒——《中国人在法国》摄影联展。

(责任编辑:wenjiewang)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