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瞭望东方周刊 > 最新文章

庄稼地里的科学家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张璐 张海林
2011年09月13日14:34

  庄稼地里的科学家

  “必须让农民感觉合算,农民觉得种粮食不合算他就不会干。”

  《望东方周刊》记者张璐、张海林 | 河北邯郸报道

  坐上一辆银灰色的小面包车,本刊记者随王金凤一起下村给农田“问诊”。

  “邯郸县的村我们几乎都走到了,我们的司机,随便问他哪个村都认得。”王金凤对《望东方周刊》说,“建设‘吨粮市’,一亩地产超过2000斤粮食,小麦玉米两季,必须完成这个指标。”

  王金凤是邯郸县农牧局技术站高级农艺师、技术站站长。她身着端庄的连衣裙、鼻梁上架眼镜,完全是个女教师模样,唯有黑黑的肤色显示出她的特别。

  1989年从农大毕业后她就一直在农技站工作,“那时的邯郸县植保站就在村子里,野地里盖几间平房,晚上老鼠到处跑,为的是方便调研,检测农作物⋯⋯” 王金凤回忆说,20多年了,她就这么一直在庄稼地里猫着。

  “明白纸”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生产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邯郸市在全国最早提出“吨粮市”的目标,即一亩地要有超过2000斤的产量。建设“吨粮市”的核心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了推广科学种田技术,邯郸市启动“百名专家驻村、千名干部包方,培训百万农民”的“百千万”活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这么多人口,粮食问题什么时候都是头等大事。这两年,中央特别重视粮食生产,你看别的东西价格一直上涨,但是粮食的价位无论如何不能涨得过高,小麦和玉米每斤顶多涨个一角两角。粮食价格要是大幅上涨,对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会造成多大影响?小麦要是每斤涨两元,你说馒头该怎么卖?”王金凤这笔账算得简单而直接,“咱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少,只能靠提高单产,单产提高了,总产就上去了。”

  “国家下这么大的力度在补贴农业,你看咱们农药要补,种子要补,肥料也要补贴,农机具直补力度也是相当大,方方面面都是在补贴农业,粮食才能做到不大幅度上涨。国家为什么要这么费力地贴补,因为必须让农民感觉合算,农民觉得种粮食不合算他就不会干,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让农民觉得种粮食划得来,能有积极性。” 王金凤说。

  邯郸县农技站一共有两个人,一是管技术的站长王金凤,另一个是管科教的连海平,两人做的工作是从不同侧重点培训农村技术骨干。但是光靠两个人力量显然不够,农技站现在每个月都讲课培训,每个村来一名代表,农技站集中培训这批代表,让他们下去进一步传授,用大喇叭到村里广播,这样培训面就能最大限度扩大了。

  王金凤他们担心单纯地讲技术理论不好理解,还印了许多“明白纸”分发给农民。“明白纸”上没有长篇大论,没有难懂的科技术语,有的是简明扼要的技术要点,告诉老百姓怎么做,一步步清清楚楚。

  王金凤拿出不同颜色的“明白纸”,花花绿绿,各有所司。每张纸头简单概要地列出当季应当注意的农业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

  “他们听技术课不大容易提起兴趣,我们的常规工作还需要做一些宣传材料,去村子里面放放投影,光讲的话农民听听就走了,也记不住,但是放投影片,有画面就有感觉,杂草问题啦,病害问题啦,他们看到直观的画面就会说‘这个我在地里见过’,兴趣就上来了。”连海平对《望东方周刊》说。

  “农老板”

  “听村里喇叭喊,说有病虫害了,要统一防治,我就专门跑到地里看看。”邯郸县代召乡曹乐堡村村民李小静对《望东方周刊》说。

  “一看才知道,哎呀,以前咱们打药是瞎打的。咱就是有虫打虫,就打那种见效快的药,一打虫是死了,可是有啥危害咱也不知道。”李小静笑着说,“原来选的药,不但对环境不好,而且多打就不好使了,虫会产生‘抗药性’,咱们用药量就只能越来越大,着急啊。现在人家农技师说要打‘生物试剂’,对鸟啊啥的都没有伤害,咱们知道那个才‘专业’。”

  要实现“吨粮市”目标,提高效率势在必行,农技师在“统一品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六统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喷洒农药都是统一的,有专门的技术员给配好农药,告诉咱们怎么喷。”李小静说,“反正咱们这里现在种地都挺省劲儿,不用一直往地里跑,不像以前,光拔草就把人晒得跟黑球似的,现在统一防治了。有了为难的问题,都能找到人来解答。以前村里荒了多少地,没利润嘛。现在省力了大家就不舍得扔下地了。”

  李小静说起她家的玉米面露喜色,转眼就到了收获季节,从播种到成熟基本没费什么心,有农技师帮他们照看着,“等到收割的时候,县里也会组织统一收割,全部机械化”。

  王金凤告诉《望东方周刊》,“比如玉米丰产,掰棒子也是机械化,机器过去,出来的就是棒子,秸秆都打在地里还田了。统一收割,统一处理,不占用农民多少人工,他们平时照常该上班上班,该打工打工。”

  邯郸县是环市县,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六统一”技术服务为他们省下大量田间劳动时间,让他们既不耽误农活,又可以到市里务工。

  “出去打工赚的钱等于净捞,吃的粮食又不用买。”村民曹丙臣告诉《望东方周刊》,“我们现在是农老板。”

  “夜校”

  农民的轻松省事背后是农技师的风餐露宿。他们每周都要下田观察庄稼长势,遇到天气变化,甚至一下雨就要马上去田间观察。

  农技站的专家没有其他行业的专家那么外表光鲜、地位风光,但王金凤挺快乐,“我们以前的工作条件更差劲,而老一辈比我们更苦,他们当时下村都是步行,下乡一次甚至穿坏好几双鞋。

  “农田不像实验室,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它是受环境气候影响的,老天爷不按你设计的模式走,我们就要在这儿随时看它有什么发展,搞农业辛苦就辛苦在这儿了。”王金凤说。

  白天大部分村民都在忙打工,进村讲课培训得等他们回村吃过晚饭,通常都是在晚上8点以后,属于真正的“夜校”。

  “一般8点钟开始讲,10点半讲完,讲完农民还要问问题,回家就得快半夜了。”连海平说。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