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1日,布什尔核电站外观。
2010年8月21日,伊朗和俄罗斯核能官员在布什尔核电站召开新闻发布会。
2009年2月25日,一名工人正在布什尔核电站内工作。
2010年8月21日,布什尔核电站反应堆开始装载核燃料。
9月12日,建造时间长达36年的布什尔核电站举行启动仪式。这个时候,旅居美国的伊朗人哈雷扎却还有些不相信。“我之所以不信,是因为官方总是说要启动要启动,谁知道什么时候真的启动?我们都说,这是在"等待戈多"。”除了用永不出现的“戈多”来形容布什尔核电站,在哈雷扎的眼中,美国媒体谈到伊朗的核电站,总不免担忧和警戒之词。“实际上,正是美国人最初刺激了伊朗的"核胃口"。”一直关注伊朗核问题发展的中东问题专家朱兆一说。建了36年的布什尔核电站,命运一直为国际局势的波澜云谲所左右。
国王的雄心 布什尔核电站的命运,可以追溯到伊朗末代王朝巴列维王朝。
1953年,为了石油利益,美国帮助被迫出走海外的伊朗末代国王巴列维“光荣复辟”。从此,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伊朗的盟友。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发起的“和平核能计划”中,伊朗德黑兰大学被列入计划的一部分,甚至获得了一个微型核反应堆“样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权稳固下来的巴列维国王利用石油价格疯涨的契机,积极推进世俗化的“白色革命”。彼时的伊朗,开放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座西方城市,政教分离的现代化运动如火如荼。同时,巴列维毫不掩饰自己对“核”的兴趣。由于有了美国这个靠山,核电站计划顺利得到西方的“放行”。
1973年的夏天,巴列维国王数次召见核物理学家阿克巴尔·艾特玛,二人共同制定了颇为大胆的核发展蓝图在伊朗建设十几座核电站,整体装机容量达到23000兆瓦。
1974年2月,不满足于核电站的巴列维和法国签署了浓缩铀协议,在国内建设了一个核能中心,给里面的工作人员非常优厚的待遇。巴列维誓言要建立伊朗自己的核体系,甚至直言伊朗不能成为二等公民,他想拥有核武器。
此时,巴列维的态度却令美国人觉得有点为难了。当时美国政府对印度刚刚进行试验性核爆颇为恼火,对伊朗人也想效仿印度很敏感。因此,美国人提出支持伊朗发展核能事业的许多条件。由于限制太多,巴列维国王将目光转向了欧洲。
1974年晚些时候,巴列维王朝政府与欧洲人一拍即合。德国西门子公司下属的克拉夫维克联合公司愿意在该国西南部港口城市布什尔建造两座装机容量为1200兆瓦的核反应堆,合同金额为43亿美元。布什尔核电站由此得名,它成了巴列维国王“御批”的伊朗第一座核电站。
1975年开工仪式在布什尔隆重举行。根据双方的合同,布什尔核电站建设工期为6年,1981年底之前两座核反应堆都要并网发电。
此后很短的时间,德国和法国公司又与巴列维王朝政府签署了4个核电站建设项目。这时候美国不甘人后,降低条件向巴列维国王示好。国王一口气再批了6个与美国公司的核电站合同。
革命的代价 遗憾的是,国王的雄心和他的身体条件不成正比。
1978年,当布什尔核电站工程建设已经完工85%的时候,国王病倒了,此时的伊朗国内政局出现了大规模动荡,伊斯兰教学者对国王亲西方政策的不满集中爆发,布什尔核电站建设被迫暂停。
1979年,一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汹涌而来,流亡异国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单凭口号和传单,就推翻了巴列维王朝统治。美国接纳了流亡的巴列维国王,一星期之后,伊朗学生冲入美国使馆,将66名工作人员扣为人质。从此,美国和伊朗的关系降到冰点,断绝外交关系至今。
伊朗这座疾驰向西方的火车头,仿佛一夜之间调转方向,建立了全面伊斯兰化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前政权的一些象征和符号尽数湮灭,布什尔核电站也未能幸免。
德国公司虽然想在新政府下完成核电站工程,但由于新政府秉持反西方的立场,所以德国人只得带着22亿美元的工程款悻悻离开伊朗。“这是革命者的首要目的之一。”中东问题专家朱兆一博士称,在伊斯兰革命者们看来,伊朗是个石油大国,不缺能源,核电站是国王亲西方的产物,造价昂贵,是强加到伊朗人民头上的负担和威胁。
战争的毁灭 德国人走了,已经接近完工的核电站原址怎么办?巨大的反应堆外壳孤零零地矗立在波斯湾海边,显得奇怪而不协调。人们想了一个“好主意”用其装谷物等粮食。于是,布什尔核电站摇身一变,成了粮仓。
实际上,“粮仓”只是权宜之计。革命后的伊朗人头脑逐渐冷静下来之后,开始客观评价国王时代制定的核计划,要求继续推进布什尔核电站建设的声音也并不鲜见。
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始偷偷评估伊朗核电站。结果让美国人长出了一口气,他们认为“没有迹象显示,核电站的燃料能生产并分离出用于制造核武器的钚”。
而希望继续赚钱的德国公司也在试图与伊朗直接联系。但是,此时又爆发了伊朗与伊拉克之间的两伊战争,德国公司无法进入伊朗了。
“两伊战争的动因很复杂,主要是两伊间的矛盾,但美国当时倾向支持伊拉克一方,这是毫无疑问的。”朱兆一说。两伊战争中,美国支持萨达姆政权,希望伊朗新政权能够垮台,美国恢复在伊朗的势力范围。
伊朗人曾在开战初期的1980年9月,空袭了伊拉克正在建造的一座名为奥希拉克的核电站。时任伊拉克总统的萨达姆极其恼火,下令对布什尔核电站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报复性打击。
由于布什尔核电站距离伊拉克边境只有200多公里,所以在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核电站原址遭到伊拉克战机和导弹的7次狂轰滥炸,核电站两个即将完工的核反应堆工程全部报废。在战后的1988年,瓦砾遍地的布什尔核电站一下子回到了建设的原点,工程倒退了13年。
这个时候,即使伊朗人去请德国人,他们也不会登门了。按照最新评估,至少要花费30亿到40亿美元才能让核电站恢复元气,更何况由于核电站建在地震带附近,还要额外负担安全成本。
唯一的选择 在美国生活的伊朗人哈雷扎提到两伊战争时说,幸好布什尔核电站没有建成,如果投产后遭遇战争狂人不顾一切的打击,伊朗老百姓就会遭殃。
但是即使没有威胁,战后的生活也十分艰难。哈雷扎说:“赞詹省的亲戚们曾写信给我们,说缺油、缺电,你能想象吗?伊朗是世界上第五大石油出口国,我们还缺油缺电。这种现象直到今天还留有后遗症。”
忙于战后重建的伊朗人,几乎无暇顾及布什尔核电站的重建工作。
直到两年后,伊朗元气有所恢复,才将布什尔核电站工程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由于美国对伊朗革命后新政府的制裁和伊朗国内的政治条件,西方公司实际上已经在核电站工程招标中“主动出局”。当时,世界上只剩一个国家有能力帮助伊朗那就是苏联。
但是,在伊朗人提出续建布什尔核电站之后,苏联很快解体。俄罗斯表示可以协助伊朗,但是在要价和出售技术方面比苏联要谨慎许多。伊朗也只好接受。
1992年8月,两国签署了续建布什尔核电站的初步协议。两年之后,俄罗斯第一次派专家来布什尔当地考察。又隔了一年,1995年俄
方正式接手布什尔核电站建设工程,称最早将在2001年对核电站进行调试。
“俄罗斯其实并不太在意伊朗核计划的走向,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关注的是如何拯救和重塑苏联时代千疮百孔的核工业。”中东问题专家朱兆一博士表示,“所以俄罗斯人才会挑起这个烂摊子,毕竟这是俄罗斯对外承包的第一个核电合同,要树立形象。”
俄罗斯接替了德国,获得了伊朗核电站大订单。两国由此开启了一段坎坷且并不十分愉快的合作旅程。
俄罗斯的迷局 麻烦接踵而至。
首先是俄罗斯人已经多年没有建设核电站的经验了。苏联时期的最后一座核电站扎普利赞亚核电站建设在乌克兰,所以俄罗斯方面虽然承接了核电站工程,但也要请乌克兰专家来伊朗协商。
此外,德国人撤离时留下了80000多个设备元件,却没有提供装配资料。伊朗坚持要使用德国的设备,俄罗斯人不会整合,德国人也不肯帮忙。
最终经过讨论,双方决定利用德国人留下的还没有被战争摧毁的设备为基础、在俄罗斯提供新的加压水反应堆及技术的帮助下,由俄罗斯核能建设出口公司制造新的部件,以“德国+俄罗斯”的模式对布什尔核电站进行重建。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问题是钱。
1998年,俄罗斯人抱怨工程量大,资金不够,需要重编预算。新修编的预算总额超过了10亿美元,此后再也没能重新修编预算,导致资金短缺一直困扰核电站的进度。
“美国的阻挠也不能小觑。”朱兆一分析称。比如,1998年乌克兰一家负责向布什尔核电站提供涡轮机技术的公司,在美国高官访问该国后,取消了合同。“因为1980年美国和伊朗断交后,美国就怀疑伊朗秘密发展核武器。当俄罗斯介入布什尔核电站计划之后,伊朗浓缩铀的研发进程加速,美国人的担心更大了。”
核问题的漩涡 2003年伊朗突然承认提炼出了核电站使用的浓缩铀,并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核查。此后,布什尔核电站的建设走走停停。
伊朗人似乎不像此前那样迫切,相反对核电站建设采取了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俄罗斯也以伊朗拖欠工程款为由,对工程三心二意。此时的核电站建设几乎处于半停工状态。
不过,一些媒体的报道,俄罗斯和伊朗对核电站态度的微妙变化,实际上也有美国的压力。美国一直要求俄罗斯停止履行合同。
2003年底,伊朗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附加议定书,在不久之后暂停了浓缩铀计划,并和俄罗斯达成协议,之前提炼的、用于布什尔核电站的核燃料棒会运到俄罗斯处理。这让美国人松了一口气,对布什尔核电站的建设“放行”,但依然对伊朗自行提炼浓缩铀的能力保持高度警惕。
就在核电站建设恢复的过程中,2006年伊朗核问题再起波澜。
伊朗总统内贾德宣布重启浓缩铀计划,并宣布在核设施安装了离心机。同年联合国对伊朗实施制裁,并要求其结束浓缩铀计划。即将接近完工的布什尔核电站也受到了联合国制裁的影响,建设又被迫中断。
与此同时,伊朗向俄罗斯频频示好。2007年初,俄方做出了战略性的决定继续修建布什尔核电站,并向其运送核燃料。
2009年,俄方宣布完成了布什尔核电站的建设。2010年8月伊朗宣布向反应堆加载核燃料。
等待的戈多
在美国的伊朗人哈雷扎揶揄说,这是“等待戈多”的肇始。
从那时起,布什尔核电站启动仪式一推再推。
先是2010年9月,在伊朗官方宣布装载核燃料后的一个月,核电站的电脑就遭遇了名为“震网”的病毒袭击,核电站运作被迫停止。伊朗宣布启动仪式推迟3个月。
2011年1月媒体报道“震网”病毒再次袭击布什尔核电站。伊朗否认,但在2月突然宣布,卸载已经装入反应堆的核燃料。核电站有重大安全问题的说法不胫而走。伊朗官方称,是反应堆的冷却泵出现破裂造成的事故。
2011年3月内贾德和梅德韦杰夫通电话,双方同意,4月份启动布什尔核电站。不过最终4月只是重装了一次核燃料,启动再一次被推。
此后伊朗议会对多次推迟启动表达不满。议会成立了一个6人委员会,调查布什尔核电站一再推迟并网发电的原因。但报告并没有对推迟原因作出合理解释,只是将原因归咎于俄罗斯一方。
2011年5月12日,伊朗官方宣布,核电站接受“最终测试”,将在2个月内并网发电。然而2个月内没有出现奇迹。
6月伊朗外长萨利希曾公开对世界宣布,斋月结束后,核电站就会并网发电。然而,8月31日开斋节到来之际,并没有迎来布什尔核电站启动仪式。
时间到了9月12日,布什尔核电站终于见到了曙光,宣布正式启动。
本来伊朗计划邀请梅德韦杰夫参加,内贾德也会出席。但俄方只派出原子能主席基里延科,伊朗方面本着“对等”的原则,只好也让该国原子能主席达瓦尼出席。
一座等待了36年才正式启动的核电站,以这种结局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揭秘 美以曾想空袭伊核电站 和国内的热烈气氛相比,远在美国的伊朗人哈雷扎直言,他对核电站并不看好。他说:“不是因为我对内贾德政府不满,而是因为核电站的风险大。”
伊朗官方承认,布什尔核电站建立在三个板块的交接地带,属于地震活跃区。虽然伊朗方面给民众吃定心丸,称未来当地发生大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以伊朗并不太成熟的核电站管理经验,能不能应付新情况还是个未知数。
核电站的建造也令伊朗的邻国感到不安。
布什尔核电站是中东的首座核电站。中东问题专家朱兆一博士称,核电站已经让与伊朗咫尺之遥的巴林、沙特、阿联酋和科威特颇为紧张。科威特曾经抱怨,当地经常刮北风,一旦核电站出现泄漏,处在风向下游200多公里远的该国全部国土都会成为辐射区。
朱兆一博士称,布什尔核电站对伊朗来说,不仅是结束了一次漫长之旅,对该国安全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装载核燃料之前,以色列和美国频繁接触,甚至动过对其进行打击的意图,有媒体爆料说,已经制定了打击计划。”
朱博士说,这让人想到了1981年以色列曾对萨达姆统治的伊拉克奥希拉克在建核电站进行了空袭一事。不过由于当时该核电站没有核燃料,所以以色列敢于下手。
2009年,以色列又故技重演,突然空袭了叙利亚的秘密核设施。以方评估认为,这基本上断绝了叙利亚在未来一段时间拥有核武器的威胁。
如今,以色列即使想仿效空袭伊拉克和叙利亚空袭伊朗核电站,也已经为时已晚。“没人敢在装载核燃料之后,再发动袭击,那样将造成核爆炸,谁也负担不起这个责任。伊朗因为这个核电站获得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B04-B05版/本报记者 张乐
作者:张乐
(责任编辑:UN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