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 郜元宝
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30年,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30年。这段时间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古代中国一脚跨进现代。一个多世纪前开始的这个大变局并未结束,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是21世纪海内外华人必须面对的基本挑战。鲁迅不能绕过,因为现代30年的文化传统不能绕过。
不能绕过现代30年的传统 不能绕过现代30年,也就不能绕过鲁迅,因为鲁迅是这30年涌现出来的文化上的一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在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这30年前后,中国产生了许多文化巨人,如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陈独秀等,鲁迅是其中的一位。
中国历史上独特的这30年前后,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古代中国一脚跨进现代。一个多世纪前开始的这个大变局并未结束,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是21世纪海内外华人必须面对的基本挑战。有人称之为“未完成的现代”,意思是说我们今天仍处于这个现代化进程的延长线上,我们无论怎样探索未来的道路,都无法绕过这个历史阶段。
这是鲁迅的第一个不能绕过:他代表了我们当下不能绕过的现代30年的文化传统。
不能绕过离我们最近的大师 鲁迅和现代30年涌现的诸多大师们相比,有共性,也有个性。
鲁迅和许多现代文化大师一样,也深刻触及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30年所面临的、如今仍然面临的基本问题,比如怎样对待传统、如何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的改革、个人的觉醒及其困境和出路。
但鲁迅并非通过社会活动或抽象的理论著作来探讨这些问题,而是用文学的方式,也就是用深切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经验来应对,把这些问题连同他个人的解决方案熔铸为鲜明、生动、饱满的文学形象,让凡具有初等文化修养的国人都能理解。文学的方式不仅更深刻,也给人以文学所特有的更直观、更强烈、更持久的启迪。这是鲁迅与现代中国其他文化大师最大的不同。
在现代中国文化大师们中,鲁迅离我们又更近,因为他的文学作品包含更直接、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气息,给我们的启示带着更鲜明的形象性、更真实的生命体验、更浓烈的情感冲击,为全民族所熟知,成为全民族喜爱的共同经典。别的大师著作的经典意义局限于社会活动或纯学术范围,鲁迅著作的经典性却具有古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特点:因为融入我们日常语言和日常生活太深,不知不觉就受其影响。在学术研究或社会活动领域,许多现代文化大师的成就可能不亚于甚至超过鲁迅,但论到著作的经典意义,鲁迅的散文、小说和杂文则首屈一指。
就文学的经典性来说,鲁迅的地位没有人可以匹敌。“鲁迅先生”四个字不但表明中国读者对他的敬爱,更表明中国读者对他的亲近和熟悉。这四个字的情感与认知的分量,只有鲁迅才当得起。没有哪一个大师经典,像鲁迅的文学那样贴近现当代中国读者的内心。
这是鲁迅的第二个不能绕过:我们不能绕过鲁迅这位在离我们最近的传统中心理论上最靠近我们的一位大师。
“不能绕过”之种种实例 鲁迅作品处理“个人与自我”的关系最深切。他主张“睁了眼看”,不仅要“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还要“慢慢地摸出解剖刀来,反而刺进解剖者的心脏”,“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就是说,不但要“睁了眼”看清客观现实,也要“睁了眼”看清主观自我。
说鲁迅是中国现代30年涌现的文化大师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并非单单指时间上“最近”,更指心理上“最近”,近得我们在思考当下中国问题时,总觉得他原来是这样无法绕过。
比如,鲁迅逝世至今70多年,不管谁,只要对现实问题谈得稍微尖锐一些,就容易获得“当代鲁迅”的称号。这说明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里,直面人生、大胆地说出真话的良心、勇气和智慧,首推鲁迅。
又比如,鲁迅说当时中国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他又说,无论政治结构如何变,最重要的还是“改革国民性”。这两个基本命题,今天不仍然大讲特讲吗?
还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讲大国、强国之类的话,却不太容易看到本来的缺点和新发的毛病,与此同时,又习惯于看着外国人的脸色,总希望得到他们的夸奖。这有没有值得警惕的“阿Q精神”呢?
最后要说一点:鲁迅的绕不开,不仅在大家聚在一起思考全民族共同问题时如此,当我们离开这些公共话题,回到家一个人独处时,也是如此。因为鲁迅作品处理“个人与自我”的关系最深切。
(责任编辑:UN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