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杭州菜贩外地人居多 已打拼20年却随时准备撤离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11年09月26日06:27

  本报记者 方力 张宇灿 本报通讯员 吴颖珊

  凌晨一两点起床,去勾庄进货,凌晨6点菜场开摊,傍晚7点收摊回家,9点晚饭,10点睡觉。就如同设置好的电脑程序,这就是杭州古荡农贸市场摊贩杜户艳过去20年间每天的日程。而他的路线,也是既定的“出租房勾庄批发市场菜摊”永远的三点一线,永远缺少时间睡觉,永远没有休闲。

  这也是杭州庞大的菜贩群体的典型写照。

  据杭州市农贸市场专业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杭州主城区有大小农贸市场160个左右,蔬菜经营摊贩总数约为4万~5万人,他们的收入因为摊位租金多少、经营品种差别等因素也高低不一。这些经营者中,杭州本地人只占少数,以山东人、江西人、河南人居多;而最近一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社区小菜店经营者,则以安徽人最多;在勾庄蔬菜批发市场里,那绝对是山东人的聚集地。

  20年前一个带一帮,来到这座城市

  微数据古荡农贸市场共有摊位158个,登记从业人员250个(其中部分摊位由两家共同承包)。从业人员中,本地人约占15%左右,主要来自余杭。经营者中85%都来自外省,其中主要以山东、江西、河南、安徽居多,也有少数四川人。

  这些经营户绝大多数都是被亲戚、老乡带着跨进这个行当的。

  宋佃华,40岁,杜户艳的妻弟。1991年,他们一起从山东老家来到杭州,做起了蔬菜生意,算是最早来杭打拼的山东人。

  “从最早的艮山门蔬菜批发市场到三里亭再到勾庄,我们是绝对的元老了。”宋佃华挺健谈,他说,那时候的感觉就是钱很值钱啊。虽然艰苦点,骑个小破三轮车去进菜,但是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个100元,那真是不得了,比在家里种田强多了。所以,那时候他的舅舅、表弟等许多亲戚,只要是赋闲在老家的,就一个跟一个,从批发山东的生姜大蒜开始,相继来到杭州。他大致数了数,现在整个家族亲戚里,拖家带口到杭州做蔬菜生意的就有十五六户,他们中间最晚到杭州的,也已经10年了。

  宋佃华说,那时候还没有小菜店或是超市卖菜,竞争少,利润不错。

  现如今,房租成了他们最大的开销

  微数据20年前,杜户艳刚刚来杭时,房租为30元/月。现在,他租住的两室一厅月租1600元。这个价钱远低于市场价,是房东给出的“友情价”。古荡一带,房龄20多年的简装两室一厅,月租金目前约为2500元。

  古荡农贸市场位置最好的摊位每年租金约为1万元,位置较差的摊位每年也要5000~6000元。

  采访中,经营户们普遍感觉到,生活成本逐年增高,是他们面对的最大压力。成本中最主要开销是租房费用。

  “近几年,已经没有亲戚要过来了。”宋佃华明显感觉到现在生意不好做,小菜店、超市都来挤压,“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一个月也就赚3000~4000元。你知道,现在我们农村打工,好的话,一天也能收入100块钱,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来这里吃苦了。”

  宋佃华说,因为入行早,他们有些小饭店的资源,可以拓展销售渠道,如果仅仅靠摊位上卖点菜,已经很难维持了,“像古荡农贸市场,进进出出至少已经换了三批人了。很多新来的,做1个多月,亏了,就打包回家去。”

  保障薄弱,“逃离”大城市的人渐渐多了

  微数据今年初,市场为经营户争取到了参加社保的资格,摊贩们可以自己出钱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这在杭城农贸市场里开了先河,至今也还是孤例。实际上,截至目前,参加保险的经营户只有25人。

  问及未来的打算,大多数经营户感到迷茫,打算走一步看一步。对一般经营户来说,买房只能是偶尔想想的美事。市场里有一个经营户去年在杭州买了房子,但他随后就退出了市场,另谋出路去了。

  像宋佃华这样,趁着年轻再拼几年,以后体力下降做不动了就回老家的人更多。杜户艳也没有参保。

  说到底,他还是觉得自己是漂在这个城市,没根,预备着随时可能到来的变动。尽管,他已经在这里待了20年。

(责任编辑:UN60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