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环球》杂志 > 精彩报道

危机中的欧洲官场风云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尚军 刘晓燕
2011年09月26日15:01

  特里谢:哑巴吃黄连

  2011年9月8日,欧洲中央银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显得怒不可遏,与自己平时温文尔雅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激怒他的是一名德国记者的提问。

  当被问到他对德国政界批评欧洲央行作何回应时,特里谢彻底爆发了。他毫不客气地说,欧洲央行在应对德国通胀方面比德国央行要好,“在欧元的12年历史上,我们一直捍卫了价格稳定——简直无可挑剔!无可挑剔!”他并且愤然指出,一些欧元区国家政府在应对欧债危机中并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作为欧元区国家共同的中央银行,总部设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为遏制欧债危机蔓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甚至不惜打破禁忌,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购入希腊等欧元区重债国国债起到托市作用,但也正因为此举,欧洲央行饱受批评,与德国隔阂加深。

  今年年中,欧洲央行又因为是否让私人投资者参与对希腊的第二轮救助,而与德国发生过激烈争执。欧元区财长6月20日在卢森堡召开的会议就从下午5点一直开到凌晨1点,但救助希腊的方案依然难产。

  7月11日,欧元区财长再次召开会议,讨论新救助方案。会后的声明中一句话很耐人寻味,说“欧洲央行重申了自己的立场,要避免任何信用事件和选择性违约”。显然,欧洲央行不同意德国主张的可以让希腊选择性违约,认为此举风险太大。

  对特里谢来说,德国的一些做法太过自私,欧洲央行的现在一些做法,包括被迫出手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完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由于德国等欧元区大国受制于国内政治因素,不肯为救助其他成员国一再掏钱,于是便把部分包袱甩给了欧洲央行。

  虽然欧洲央行理应保持独立,不受任何政治干预,但迫于来自欧元区国家的压力和紧张的形势,欧洲央行不得不动用非常规手段,购入欧元区国家大量问题国债,以稳定市场。

  迄今,欧洲央行陆续购入的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国债累计已超过1400亿欧元。这无疑会对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带来负面影响,更严重的是,欧洲央行在购债计划上越走越远,将进一步侵蚀到欧洲央行的信誉和独立性。

  德国《图片报》近期刊登了一张有趣的漫画。画中,欧洲央行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总部大楼坍塌了一半,标题写道“这片废墟曾经是备受尊敬的欧洲央行”。

  欧洲央行赔上了自己的信誉,换来的却是德国人的指责。德国总统武尔夫8月公开批评欧洲央行恢复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的行为,称其不但无助于债务危机的解决,反而会制造更多麻烦。武尔夫认为,欧洲央行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的行为“开启了危险的先例”,这种做法使严重负债的欧元区国家失去主动采取措施削减财政赤字、平衡政府预算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德国人于尔根·斯塔克9月初意外宣布辞职,使得欧洲央行内部的分歧公开化。施塔克一直反对欧洲央行购买希腊等国的国债,他认为如果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不能拿出进一步的措施削减财政赤字,欧洲央行就不应该再出手购买他们的国债。事实上,不少欧洲央行执行理事会成员都认为,欧洲央行的首要职责是维护欧元区的物价稳定,而购买重债国国债并不能维护欧元的稳定,而是恰恰相反。

  帕潘德里欧:“夹心饼”的滋味

  如果说默克尔、萨科齐和特里谢是欧元的拯救者,那么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就是第一位等待被拯救的人。

  正是帕潘德里欧2009年10月一上台便揭开了前政府财政赤字造假的黑幕,由此捅了马蜂窝,触发了眼下这场债务危机。当政近两年,帕潘德里欧被这场久拖不决的危机折腾得焦头烂额,一边是苛刻的救助方,一边是激愤的国民,这种“夹心饼”的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向欧元大家庭的“亲戚”们借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总得看对方的脸色;而为了换取救助,希腊政府不得不大力紧缩财政,提高税负、削减公共开支、精简公务员队伍、降低工资待遇、减少社会福利等种种措施,这些触及到了每个普通希腊人的利益。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各行各业的游行抗议活动对于希腊人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

  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阻力重重,希腊政府巩固财政的计划执行得并不理想,这导致希腊持续成为市场担忧的焦点,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前景不容乐观。

  类似的情形同样出现在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国,但和葡萄牙前总理若泽·苏格拉底和爱尔兰前总理布赖恩·考恩相比,帕潘德里欧的运气要好多了,前两位都因为债务危机在换届选举中被赶下了台。接连的政治地震更增添了欧债危机解决的难度。

  与此同时,债务危机也在欧元区内部划出了一道泾渭分明的南北分界线:一边是如德国、芬兰等北方成员国,多年来致力于夯实财政和提高经济竞争力,自身并未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另一边是希腊、葡萄牙等南方成员国,由于缺乏改革动力,经济积重难返,财政窟窿日积月累,最终酿成危机,不得不向北方国家求援。

  南北成员国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被认为是诱发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一个因素,而这道南北“鸿沟”因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深。这种隔阂也已经有极端的表现方式,去年11月,德国总理府收到了从希腊寄出的给默克尔的邮包炸弹;同日,一个寄给贝卢斯科尼的可疑邮包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机场着火,来源地也是希腊。

  在应对债务危机的过程中,南北国家更是争吵声不断。今年3月初,南北阵营分别在希腊首都雅典和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峰会。两股势力大唱对台戏,凸显了债务危机之后,欧盟内部的南北隔阂正在加深,内部团结再受考验。

  范龙佩:被架空的欧盟“总统”

  欧债危机爆发正值欧盟“总统”诞生。作为欧盟首任“总统”,前比利时首相赫尔曼·范龙佩2010年1月一上任便忙于应付希腊债务危机,估计其两年半的任期都将围绕一个“债”字展开。

  根据2009年12月1日生效的欧盟《里斯本条约》,欧盟设立“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一职,俗称欧盟“总统”,但这位总统并没有多少实权。

  虽然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范龙佩为推动欧债危机的解决奔走于欧洲各国之间,主持召开了多场欧盟峰会,并亲自挂帅,绘制欧盟及欧元区经济治理改革蓝图,可他却不掌握最终的发言权,这也凸显了在决策层面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滞后。

  从一开始救助希腊,德国就把主动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选择撇开欧盟,以双边协议的形式由欧元区各国向希腊提供救助,随后设立的7500亿欧元临时救助机制也基本沿袭了这一思路,其中欧元区国家联合提供了4400亿欧元融资担保,它们选择在卢森堡专门注册一家融资公司来运作这笔资金,不受欧盟管辖。

  有人形容说,范龙佩不过是默克尔和萨科齐的传声筒。这或许有点夸张,但也绝非子虚乌有之谈。

  在推动欧盟及欧元区经济治理改革的进程中,围绕一些难点问题,往往都是德法两国领导人先达成协议,再提交给欧元区或欧盟所有国家通过,欧盟所主张的共同体决策机制名存实亡。

  而德法的“大国”做法也引起了其他成员国的不满,加深了欧盟内部的裂痕。

  今年2月,德法两国联合抛出了一份名为“竞争力公约”的新改革建议,旨在进一步加强欧元区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协调。虽然改革大方向是对的,但德法的做法却在欧元区内部引起了强烈反弹。

  从欧元区各国国内矛盾到欧元大家庭各成员之间的矛盾,从南北阵营间的矛盾到欧洲央行与德国的矛盾,欧债危机的背后可谓矛盾重重。

  由于没有“家长”,内部不够团结,历时一年多的欧元保卫战至今尚看不到胜利的曙光。各方利益交错冲突之下,领导力缺失和一体化动力不足已成为欧元区走出债务危机的重要障碍。

  来源:2011年10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9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