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北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目前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组建53年来,这里见证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和第一艘飞船等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十个第一”。
再过几天,静静伫立在发射塔架上的天宫一号,将从这里起航,奔赴茫茫太空,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实验任务。
目前发射场系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记者采访了发射场系统总指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
发射场系统共有100多项技术状态更改
记者:针对天宫一号发射,发射场做了些什么工作?
崔吉俊:天宫一号飞行任务全新研制了目标飞行器,运载火箭进行了170余项技术状态的更改。这些变化,对发射场提出了50余项新增的技术需求。我们在原有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基础上,适应发射天宫一号的要求,进行了100多项技术状态更改。
天宫一号比神舟七号任务流程缩短21.5天
记者:与神舟七号相比,天宫一号实验流程有哪些变化?
崔吉俊:针对交会对接任务高频度发射的特点,我们研制形成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测试发射流程和载人飞船通用测试发射技术流程,采用“一次扣罩”方案取代“两次扣罩”方案,实现了物流、飞船加注扣罩流程、临射检查程序、飞船测试流程以及船箭对接后联合操作项目的优化,减少了5次室外转运和7次吊装,比神舟七号任务流程缩短了21.5天。
实现航天发射一体化仿真训练
记者:交会对接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发射中心实验条件有哪些相应的改进?
崔吉俊:改进主要有5个方面:
一是升级改造了测发指挥显示系统,拓展了信息利用的能力,提高了辅助决策自动化水平。
二是更新改造了东风中心计算机及指挥显示系统,提升了任务状态变化适应能力,实现了测发、测控指挥决策资源的共享。
三是研制了共用光纤射频转发系统。解决了脐带塔复杂钢结构条件下无线信号多路径干扰的问题,实现了目标飞行器和测控设备共用无线信号的转发。
四是开发航天发射一体化仿真训练系统,实现了全系统、全流程、全员额训练。
五是针对影响和制约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实施的重难点问题,完成了一系列科研攻关,为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定位7000余人,人员参试能力进一步提高
记者:发射场全体人员都准备好了吧?
崔吉俊:交会对接对我们全体人员而言是一项全新的挑战,针对任务交叉并行、连续实施、一器三船的形势,我们大力提升人员参试能力,将精兵强将定位在交会对接任务上。这次天宫一号飞行任务,发射场共定位7000余人,全部参加了第五次发射场合练的演练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