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抗美援朝老人放弃进城提干57年 曾被炮弹削下巴

2011年09月28日10:17
没有下巴的郭春年老人,吃起饭来异常吃力。
没有下巴的郭春年老人,吃起饭来异常吃力。


  来源:郑州晚报

  抗美援朝时炮弹削去他的下巴,从此只能喝面汤过活

  明明能帮孩子们上大学或进城工作,他偏偏不管不问

  别人家孩子他却很上心,先后推荐10多人进城找到好工作

  昨日上午,洛阳市伊川县白沙镇白沙村东北,一条小街上,76岁的郭春年头戴深蓝色解放帽,坐在自家大门内。

  1953年7月,在朝鲜战场惨烈的轿岩山战斗中,郭老所在团伤亡近2/3,他所在班的战士几乎全部阵亡。1954年,白沙村已经收到了部队发来的郭老阵亡的“烈士证明”,谁都没想到,他竟奇迹般回来了。下巴整个没有了,郭春年每日只能喝面汤面糊过活,吃蔬菜水果都成了奢望。50多年里,他5个子女明明有多次机会,符合政策进城上班或上大学,郭春年却偏偏不为孩子吭一声。而村里来了招工招干指标,他从来都是可着劲儿推荐别人家孩子。经他跑前跑后,村里成功进城当上国企职工和干部的青年,就达10多人,没有一个是他家人。

  57年里,他只能喝面汤生活

  昨日上午8点30分许,在伊川县白沙村东北,记者走进一个不起眼的小院。秋雾蒙蒙,小院南北呈狭长状,光线有些昏暗。

  南墙下,一位古稀老人正艰难地吃早饭。老人正是76岁的郭春年。一眼望去,老人失去下巴的面孔很让人心惊心揪。但往上再看时,一双大眼明亮有神,目光里满含着微笑。

  老人的早餐是碗面糊,用面汤和捣碎的软面条搅拌而成。按照老人的口味,儿媳在面糊里特地调了盐和作料。

  他吃饭的样子,很容易让人着急和心酸。下巴和下牙全部都没有了,他舌头使劲往外伸出,右手颤抖着将勺里的面糊倒在舌面上。舌头往口里卷的同时,喉咙呼呼地往下吸面糊,喉部随即费力地吞咽。老人吞下一勺面糊的时间,足够正常人吃下小半碗面条了。即使是这样费劲,老人仍然坚持自己端碗动勺,不肯让儿媳喂。

  57年了,老人早就永远与香喷喷的家常便饭绝缘,更不用说美食绝味了,蔬菜、水果都成了奢望,一日三餐,能咽下的只剩下面汤、面糊和稀烂的软面条。

  聊起朝鲜战斗往事 老人两小时里落泪6次

  9时许,老人用了30多分钟,终于吃完一碗面糊。而常人喝完这碗饭,顶多三五分钟。

  在约两个小时的交流中,老人忍不住流下6次眼泪。

  老人说,1951年3月,还没满16周岁的他,得知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后,就立即参了军。那年8月他和598团战友一起跨过鸭绿江,10月就立即投入了战斗。

  在朝鲜战场的3年多里,到底参加过多少次战斗,老人已记不清了。

  “上甘岭战役、十字架山阻击战、轿岩山战斗……”在脑子里深深刻下印记的,是这些异常惨烈的战役。

  “1953年6月开始,我们67军对北汉江西岸的十字架山发起猛攻。战斗硬是打了一个月啊。”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抢夺一个十字架山附近的无名高地。伤亡很大,我们连,一夜接连补充了3次兵源……”说到这儿,老人抬眼望着半空,眉头紧皱:补充一次,打光一次;补充一次,打光一次,等于牺牲了3个连的战士……越讲下去,老人的话越发含糊和哽咽,泪水第二次夺眶而出。最终,我军全歼敌军,成功拿下十字架山。

  他说,那一个个接连倒下的战友,有的才十六七岁,看着像小萝卜头;有的媳妇刚刚怀孕,头一天还笑呵呵地说盼着孩子落地呢。

  老人边擦泪边说:“就是想他们,这50多年来经常想起他们。他们都倒下去了,有的连遗体都找不全了,我还活着……”

  炮弹炸掉了他整个的下巴 阴雨天他经常疼得掐破手臂

  郭春年的三儿子郭社立悄悄拿出他的残疾军人证和一堆军功章。残疾证是省政府1956年颁发的,郭老的残疾等级是最高级别的“一等一级”。

  让他留下终身严重残疾的,是1953年7月11日夜打响的轿岩山战斗(属金城战役)。这场战斗中,郭老所在团伤亡超过2/3。他所在的班除了他,其他战士全部牺牲。

  炮弹弹片将他的下颌骨全部削掉,喉部严重受伤。他腹部左右两边各被炸了两个大洞,左腿上深深扎进一块弹片,因为贴近动脉,一直不能动手术取出。

  57年过去了,老人满身的伤痕依然触目惊心。除了面部明显的残疾,掀开衣服时,他肚脐两旁至今仍留着两个海碗大的洞,各往内凹陷约5厘米,让人不忍多看。

  郭社立介绍,由于喉咙受重伤,他父亲的咽喉里至今还有个约7厘米长的假气管。

  伤痛和药物一直伴随着郭老57年来的生活,但郭社立40多年来从没听父亲抱怨过一句。这几十年来,父亲基本从没跟他详细说过上述这些经历。即使是身上这些伤痕,父亲也是两年前才让他看到。

  几十年来,每到阴雨天,郭老身上的伤痕就异常疼痛。疼得受不了时,他也不叫,也不哼,就用手掐自己胳膊,左臂内侧常常掐出一道接一道的血痕。

  在邻居和家人眼里,郭老汉几十年来有不少怪习惯,大家多年来都不太理解。比如,无论50岁的大儿子还是44岁的老三郭社立,他们从没见过父亲脱光衣服睡觉。老人平日喜欢看电视、听豫剧,但每每看到激烈战争场面或革命战士即将牺牲时,老人总是立即换台,从来不看。郭春年说,不脱衣服睡觉,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亲友看到这些伤疤。不看战争电视,是因为一旦看到这些画面,他立即就会想起那些就在身边倒下的战友、那些活生生瞬间消失的面孔,他感情上受不了。

  明明可以进城提干 他却选择留在乡村

  1954年,郭老在朝鲜和东北经过多次手术和治疗后,回到我省残疾军人教养院休养。1956年11月,他基本康复回到家乡白沙村。

  郭社立和附近居民这两年才知道,当年负伤后,郭春年差点成了“活死人”。

  原来,1953年7月受重伤后,郭老所在团在战后清理战场时一直找不到他,郭老被兄弟部队发现后火速转到后方医院,随即和团部失去联系。598团随后向白沙村村委邮寄了郭春年英勇牺牲的“烈士证明”。当时碰巧郭老的大哥新婚,村干部害怕郭春年的老母和家人受不了,暂时把证明压下来了。

  直到1954年郭老回到河南,村里还没敢把阵亡通知告诉郭家。幸好这时郭春年回来了。

  今年80岁的李铁梁是郭老在598团的老战友,和他也是同乡。李铁梁介绍,郭春年回到白沙村后,当时县里认为他条件很好,又是战斗英雄和党员,按照政策想安排他到县政府当干部。虽然郭负过重伤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但仍可在政府从事行政工作。谁也没想到,郭春年思考了一天后,坚决婉拒了,执意要回白沙村劳动。

  “我们每次听俺妈说起这事,都非常不理解。想不通俺爸为啥要丢掉这么好的机会。”郭社立说。

  郭老家教很严,子女年轻时不敢在他面前提这事。即使妻子在世时说起,他总是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先进,这些机会应该先尽着别的同志,不能去争抢。”听父亲每次这么说时,子女们都是不理解,或认为他在打官腔,或认为父亲死脑筋、“一根筋”。至于他为什么一直这么“一根筋”,子女们从来也不敢问。

  几十年来,家人和不少邻居都有些不理解:郭春年为啥总是这么“一根筋”?为啥对自家人这么不近人情?

  国家上世纪50年代给他发放的抚恤金,最初是每月34元。改革开放后,逐渐增加到每月100元、200元……到目前是每月1800元。郭春年说,他丧失了劳动能力,这50多年来,他觉得都是自己给国家添麻烦。因此,每当面临迁户口、上大学、进城工作的好机会时,他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已经不少了,不想再给国家添麻烦,更不想和更困难的乡亲争抢机会。

  明明能帮孩子们上大学或进城工作,他却不管不问

  55年前的一次选择,让郭春年从此一辈子默默生活在农村。而让他的家人至今仍不太理解的,不仅仅是这一次选择。

  在44岁的郭社立心里,有道26年仍没迈过去的坎。郭社立说,1985年,18岁的他参加高考。当时的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录取率甚至不到25%。郭当年成绩已经算不错了,离大专分数线仅仅差2分。

  而按照那时的国家政策,伤残军人、立功军人家属高考可以加5分,这属于正常的加分,而郭家的情况恰好符合这一要求。郭社立满心期待着,父亲拿着证明找有关部门一申请,自己顺理成章可以上大学了,而且这压根儿不算走后门。

  谁也没想到,妻子柴冬菊反复和郭春年商量这事后,郭春年死活就是不肯:“他自己能考上就去上,考不上拉倒。”一家人都不理解老头儿为何这么死犟。柴冬菊动员亲戚做郭春年的工作,还是做不通。因为这,柴冬菊硬是和丈夫生了4个月的气。

  “我到现在都不理解,一想起来,还是很生气。”郭社立说,本来,自己的命运是可以在26年前改变的。可就是因为父亲的“一根筋”,自己20多年来只能苦守在农村,靠种地、打零工糊口。

  村民李来运介绍,不仅仅是老三郭社立,郭春年的5个子女,因为老郭的怪脾气,几乎人人心里都有道疤痕。

  1986年,国家出台政策,对一等残疾军人,允许家属进行户口农转非,政府还可以为家属在城镇安排工作。当时,郭春年的妻子、三儿子、四儿子都符合条件。但郭春年只是将妻子的户口申请为农转非,两个儿子正值找工作的时候,老人却死活不愿给儿子申请。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村里不时会有城镇企业来招工的指标。家里4个儿子,条件都符合,郭老却从没推荐过一个,还专门向村委表态:他家的儿子,一个也不要推荐,机会先让给困难的家庭。而村里和他不沾亲带故的青年,郭春年却跑前跑后推荐了10多人进城,到国有企业和机关里工作。(记者 吴泳)

  作者:吴泳 (来源:郑州晚报)

(责任编辑:UN01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