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云南腾冲省级文保单位英领事馆遗址成“厕所”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9月29日05:55
污迹斑斑的石碑,堆满杂物的角落,领事馆满面尘烟。

  污迹斑斑的石碑,堆满杂物的角落,领事馆满面尘烟。本报记者 李智勇摄

污迹斑斑的石碑,堆满杂物的角落,领事馆满面尘烟。

  污迹斑斑的石碑,堆满杂物的角落,领事馆满面尘烟。本报记者 李智勇摄

  阅读提示

  在云南腾冲,有这样一座西式建筑:80年历史,历经二战战火洗礼,见证了中英外交风云,并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当地的英国领事馆。

  然而,正是这样一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遗址,在过去的岁月里逐渐被荒弃,最后居然变身“厕所”,成为附近居民的拉撒之处。

  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如此巨大的反差?基层文物面临怎样的困境?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这些留存在大地上的历史坐标?

  腾冲的英国领事馆遗址藏身闹市。

  9月27日,记者从乱乱哄哄的街上挤过去,在粮油市场大院里找到了它。外观倒还宏伟,三四层楼高,立着“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就在这石碑的侧上方,便晾晒着好几件衣物,随风摇摆。旁边一堆黑乎乎的木料与杂物,还有一张禁止乱倒垃圾的通知。记者小心让过屋角的烂泥,探头进去,一股腥臊味直冲鼻子。

  【窘】省级文保单位沦为污秽之地

  门窗皆空,仅余四壁,领事馆仅剩一个“骨架”,污秽遍地。记者和腾冲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从门洞钻进去,小心躲避地上的脏水和污物。从内部看,这两层结构的建筑如同刚刚完成主体的毛坯房。除了石壁和地上的墩子,几乎空空如也。

  云南腾冲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新波显然能从仅有的残余中读出很多信息:“这墩子可不简单,是当年装地板用的!”

  “您瞧,这是壁炉!”

  “这里是会议室!”

  ……

  腾冲英领事馆始建于1921年,竣工于1931年,整整盖了10年。英国人就地取材,从附近挖石头,按照苏格兰风格修建。领事馆包括办公楼、厨房、仆役住房等。后来,日军兵锋逼近,英国人仓皇而走。1944年,在收复腾冲的战斗中,它因坚固而成为日军据点。中国军队受阻于坚墙高垒之下,数日不克。美军飞虎队出动十数架轰炸机轰炸,馆内可燃之物均化为灰烬,日军死亡殆尽,唯台基、石墙屹立不倒。至今墙上仍可见累累弹痕。

  “腾冲英国领事馆作为民国时中英外交史的实物见证,为研究近代中英关系、滇缅界务和商务均提供了实物依据。也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腾冲文广局副局长许钢评价说。

  文物保护者知道它的价值。2003年4月,它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又成为省级保护单位,2009年,它申报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结果还没出来。”许钢说。

  可这顶逐步升级的帽子,为何没有带来保护,还让它沦为了“厕所”呢?

  【缺】基层文物保护最缺什么?一个字:钱

  “英领事馆遗址沦为污秽之地,我们有责任。”腾冲县文广局局长伯绍勤对记者说,“主要有三条原因:第一,它历史上属于粮食局的管辖范围,产权现在还未划拨给我们;第二,周边是粮油贸易市场,公益配套设施不足;第三,群众对文物的价值认识不够。”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定期派人清理。否则,就更没法进了。”

  成为省级文保单位8年了,为何还是这副模样?“主要是修缮资金还不到位。”李新波说,“恢复了历史原貌后,有门有窗、精致典雅的苏格兰建筑,谁还会把它当厕所呢?”

  李新波拿出一本厚厚的预算册,算起了细账:上部木结构、镀锌铁皮瓦屋面、地楼板、门窗都被战火烧毁,墙体条石不同程度地被炸断,厨房被炸毁只剩下一部分地基和办公楼后墙、屋面、梁架等遗迹。

  “文物修缮,必须修旧如旧。就拿保护屋顶的镀锌铁皮来说,必须通过化验,做到和原样成分一致。”

  这样算下来,得220万元。省文物局拨了100万元,还有很大的缺口。

  基层文物保护最缺什么?一个字:钱。许钢说,技术,有省内外专家的支持;人手,尽管紧张,但腾冲县从事文博工作的共有32个人,不能算太缺;政府重视不够、让位于经济利益的事情,近些年基本没有了。现在搞建设、盖屋建房,必须文保部门去现场调查、出具证明,才能立项,“现在卡得很严。”

  可是,钱的问题,却成了跨不过去的关卡。

  文物要定期修缮,这笔花费不菲。“光材料就不好找。比如维修需要特有的楸木,成本非常高。”许钢说。

  腾冲共有60个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2个,省级8个,市级6个,县级44个。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修缮。“近几年,政府投入的资金很多,可架不住点多、面广,资金还是困难。”许钢很无奈。

  伯绍勤表示,28日一早,县里就召开了专门会议,协调相关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解决英领事馆遗址修缮的事。

  【难】筹资渠道拓宽乏术,“保命钱”难找

  申请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依靠政府拨款,是目前腾冲文保筹资的主要办法。

  “如果能纳入国家免费开放项目向公众开放,获得国家支持,源源不断的活水就来了。”许钢说,“文物保护的钱主要应该由国家出。”据了解,凡是进入国家、省、市、县级保护体系的文物,多少都会拿到保护和修缮经费。

  但如果申请不下来,怎么办?中国是个文物大国,没有列进分级保护体系的文物,“保命钱”从哪儿来?

  对此,许钢和李新波均表示,只好尽现有能力维持。

  当地倒也尝试过多种渠道筹资。比如,请企业支持。修缮省级文保单位绮罗文昌宫时,腾冲民营企业家段治葵无偿捐资150万元;修缮市级文保单位药王宫,腾药实业公司拿了200多万元。但这些事儿都可遇不可求。

  能不能适当开发,以商养文呢?

  李新波坦言,很多文保单位游客量并不充足,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此外,开发和保护如何协调也是问题。一些有开发潜质的地方,旅游部门负责开发,文保部门负责保护,但分成机制现在还没有形成。

  向老百姓募捐就更不现实了,法律上也说不过去:文保部门并没有公开募捐的资格。

  领事馆遗址外,李新波指着一块空地说:这里,是领事馆的厨房。可一眼望去,哪有半点厨房的影子?一片车辙泥印,像个小沼泽。“下半年,我们争取把它恢复起来。不是有省里拨的100万元吗?先干起来再说!”他介绍说,领事馆维修工程已经被当地发展和改革局列入年度投资计划。

  声音或许有点激昂,一群鸟雀从这遗址的骨架中飞起,眼看去得远了。

  多些再多些 慢些再慢些(记者手记)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红楼梦》中这几句话,用到历经沧桑的腾冲英国领事馆遗址上,倒也贴切。今日腥臊重,当年咖啡香,老墙自耸立,弹痕记兴亡。夕阳下到此,心中能不翻腾几多感慨!

  但我们毕竟不是古人,不能光发一发感慨,道几声凄凉。

  中英交往、西南通商、抗日烽烟,都浸入这几堵老墙。无论如何,像这样的遗迹,都理应得到妥善保护。“唯将旧物表深情”,这不仅仅是一幢老房子,这里头有民族的记忆。不应该任其荒芜,与污秽为伴。

  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再把视野放得广一些,大量拥有历史意义的基层文物,尤其是没有进入各级保护体系的,保护起来,何其不易。

  这头一难,难在筹钱。光说修缮,修旧如旧,原样传承,造价不菲。按说这钱得政府出,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各项民生事业,哪一处不要花钱?中国发展又不均衡,当民生和文保都放在天平上,地方政府又该如何抉择?在筹资机制上,如何能更加多元,更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财力,这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难还难在一种冲动难抑。在有些地方,不乏地产开发和文物保护的争斗。商业利益在某些主政者心里总能得到袒护,开发和保护,很多地方还做不到“相看两不厌”。

  比萨斜塔,八百年未倒;雅典卫城,数千载常存。我只是希望,穿越古今的中华文物能多些、再多些;也希望历史遗存的消逝,脚步慢些、再慢些。

(责任编辑:UN10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