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夫妻卖房打工还56万“无头债” 七旬老伴当门卫

来源:现在网-长江商报 作者:沈右荣
2011年10月02日07:56
昨日,张秀荣给记者展示她的还款记录。本报记者 沈右荣 摄
昨日,张秀荣给记者展示她的还款记录。本报记者 沈右荣 摄

  长江商报消息

  1999年8月,是73岁的葛兴启人生的分水岭,此前,他们的日子过得很惬意。这一年,因为69岁妻子张秀荣的热心快肠,先后帮好姐妹挪借了56万元,而好姐妹突然暴亡,其儿子无法联系,手拿56万元的欠条,却无法讨债。

  人死了,无头债得由自己来还。从2005年开始,张秀荣和丈夫葛兴启就踏上了漫长的还债路,至今已近7年。

  为还债,两个儿子卖掉了房子,她和老伴则“封存”退休金,到东西湖海峡停车场打工,丈夫当门卫,而她做早点餐饮。

  为了帮父母还债,37岁的小儿子从深圳赶至武汉,帮助打理餐饮店。最后,因过度劳累,导致突发脑溢血去世。

  张秀荣夫妇精神一度崩溃,但一年后又站起来,继续还债。

  “只欠12.5万元没还清了。”昨日,张秀荣翻看着记得密密麻麻的账本,一条条梳理。“就是不吃不喝,也要将债务还清!”张秀荣坚定地说。

  帮好友做生意挪借56万

  69岁的张秀荣家住襄阳,是航天部42研究所营建科的普通工人,73岁的丈夫葛兴启曾是该研究所运输处处长。当时,大儿子在研究所上班,大儿媳是名护士,小儿子也已成家立业,小儿媳在银行工作,女婿在研究所人事处工作,一家人生活堪称惬意。

  1999年8月起,一切都变了。

  张秀荣有个好姐妹叫张云霞,两人同在一个办公室上班,张云霞经常帮助张秀荣,不时为她织毛衣做布鞋,还送吃送喝。同年8月,退休后随儿子在广州生活的张云霞返回襄阳找张秀荣,称儿子在广州开模具厂,因为缺乏周转资金,工厂濒临倒闭,希望张秀荣能拉她一把。

  老大姐有难找上门,她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张秀荣背着老伴,偷偷拿出6.16万元积蓄,塞给了张云霞。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借钱,竟给灾难降临的家庭撕开了“口子”。3个月后,张云霞再次求助要借7万元,张秀荣只好将家中仅有的4万元钱取出,再找同事借了3万元,汇给了张云霞。

  在此后的日子里,张陆续向她求助,张秀荣没办法,只好不断找到老同事、朋友、亲戚借钱,到2005年,一共借给张云霞56万元。

  其间,张云霞每年春节返回襄阳,都拉着张秀荣的手表达谢意,还主动出具借钱的借条。张秀荣记得,这些年,老大姐张云霞一共还了3次钱,分别是5万,2万,6万。这更让张秀荣坚信,帮老大姐借钱不用担心。不久,张秀荣又为其借了13万元。

  张秀荣从不怀疑老大姐拖欠,但有时也感觉不安,老大姐欠她的人情债,而她,则欠了更多人的人情债(后经她统计,共向20人借钱,除近亲弟弟妹妹和儿媳妇外,还有9人)。她一直在用她和老伴两人的退休工资,帮老大姐支付利息,(每还1万元债比银行多付100元利息。)每月约2300元,而这一切,老伴还不知情。

  债主“暴亡”欠款成无头债

  累积的债越来越多,最终,张秀荣将借钱的事告诉了家人。

  2005年10月底,张秀荣和老伴决定赶往广州讨债。张云霞热情接待了他们,但接着的话语却将他们惊呆了工厂倒闭,无钱偿还,其儿子刘某也一再不愿见面。因来广州途中,装有借条的包被偷,张云霞主动给她写了一张总欠条,总金额为56万余元。

  2006年1月底,张秀荣和家人吃饭时,女婿告诉她一个震惊的消息张云霞突然于17日死在广州了,死亡证明已经交到襄阳单位。听到这一消息,张秀荣几欲昏厥。

  张云霞走了,56万元债务怎么办?她多次电话联系张云霞在广州开厂的儿子刘某,对方称厂垮了,没有钱还。到后来,便不再接电话。

  张秀荣怀疑老大姐在故意躲债,她并没有死。为此,她和老伴前往广州,但未能找到张云霞,其儿子则坚称无钱还债。

 七旬老伴到停车场当门卫

  56万元的债成了无头债,但必须还,由自己还。

  张秀荣是山东人,早年在武汉东西湖生活,2006年3月,她找到吴家山一个开停车场的远房亲戚,让老伴帮忙守门,月工资800元,5月开始上班。同年6月,她和老伴返回襄阳,将自己住的53平米的房屋以8.9万元的价格贱卖,还了一部分债。此后二个月,她跟大儿子商量,将他的房子抵债12.5万元。

  返回武汉后,张秀荣帮丈夫看门,夫妇俩住停车场简易房子里,不用支付房租。而退休工资,他们一分不敢动,尽管老伴有心脏病,高血压,而她也有类风湿和关节病,但他们从不敢动用工资来治疗。

  小儿子为帮父母过劳身亡

  2007年8月,张秀荣花200元钱置办工具,开起了早点摊,尝试着卖热干面。第一个月纯赚200元,也就是说,他们省下了1000元(门卫800元工资)可以用于还债了。看到了实效,老伴也高兴了,给早点摊搭棚子,扩大经营面积。

  生意,越来越火。但人越来越累,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生炉子,晚上12点才能上床睡觉。

  人老了,做事有些迟钝。2008年5月1日晚,张秀荣端菜时不慎摔倒,左手摔断了,送到医院后,医生告知大概要1万元费用。为省下那1万元医疗费,张秀荣不顾老伴劝告,拒绝治疗。

  在深圳打工的小儿子葛海涛得知后,毅然赶到武汉,接过早点摊。不久,他的妹妹和小儿媳妇也来帮忙。葛海涛说,“妈,您不着急,我们努力赚钱还债,再给您在武汉买一套房子。”

  2008年,她仅剩约15万元债务时,11月5日这天,不幸降临了。一大早,购回一天的菜等物品后,葛海涛要赶回深圳厂里办理保险手续。张秀荣记得,小儿子忙完后,匆忙洗了个澡,换了一套干净衣服,一个小背包在手中甩了几个圈后告诉她“妈妈,我过几天就回,您暂时辛苦一下,等我回来!”当时,她心里还有些不悦,生意这么好,都忙不过来,还要走。

  离开时,葛海涛说有点累,头晕。张秀荣就给了儿子50元钱,让他打的赶到武昌火车站。没想到,当日下午5时许,就接到噩耗,次日,儿子在长沙抢救无效身亡,医生诊断结论是过度劳累引发急性脑溢血。张秀荣和老伴相拥痛哭。

  儿子走了,张秀荣再也无心经营早点摊了,她关了摊子,默默陪老伴守门,他们又回到老路上800元的门卫工资用于两人生活,退休工资用于还债。

  这一关,就是16个月。

  在每个日日夜夜,张秀荣眼前总是浮现着小儿子的音容笑貌,老家襄阳的一幕又一幕,还有那些借钱给自己的热心亲友,当然,也会浮现那据称突然死亡的老姐姐张云霞。此时的她,究竟在天堂还是地狱?

  瞑目前一定要还清良心债

  昨日上午,在简易的棚子内,张秀荣和老伴葛兴启又在核对债务。“还有12.5万元没还。”张秀荣指着写得密密麻麻的账本给记者看,每还一笔债,她都会记上一笔,包括还债日期和金额,还清了就划掉。

  棚子搭起的房子,约50平米,一台旧彩电、一个电饭煲是全部电器。门口和电视机边的简易桌子上的小篮子内,分别堆放着张秀荣和老伴的药,都是一些治疗高血压、风湿 病、心绞痛类药物。

  房间内最显眼的两个床位和一张躺椅,床上方撑着太阳伞。张秀荣说,房子四处漏水 ,只能将就。

  门外搭起的简易棚里,摆放了一张桌子,本是开餐馆供客人进餐用的。因为停车场要拆迁,停车场内没有车停,也就没有客人来吃饭了,老伴的门卫也做不成了。

  张秀荣说,儿子死了后16个月,她和老伴才从沉痛中回过神来,因为还有12.5万元的良心 债在等着他们偿还。

  后来,她换了个地方搭建了这个低矮房子,开了个临时餐馆。但因为心情不好,小餐 馆的收入只够两人的日常开销,没赚到什么钱。

  张秀荣说,这么多年,春节过年,她和老伴都不敢回襄阳。

  按照她和老伴的计划,两年内可将债还清。她心忧的是,她和老伴的身体越来越差,老伴还查出了糖尿病。

  “不管怎么难,都要将债还清,生前债不留到身后。”张秀荣说,他们准备到吴家山再找一个偏僻地段租一个小房子开餐馆,她的特长是做北方面食,一些工地北方人多,她的面食很合那些人口味,只是,她已经做不动了,只能小规模做。一天赚二 三十元就可以了,那样的话,维持生计不是问题,两年就能还完债了。

  “只是,我们老了能去哪里?”张秀荣一脸愁容,襄阳已没有立足之地,每次回去, 都是住15元的小旅社,成了一名过客。

  本报记者 沈右荣

(责任编辑:UN60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