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黄金周故宫游客爆棚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难题
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岳瑞芳 孙伟丽)一年一度的“十一”长假,中国首都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著名旅游景点再次迎来汹涌客流。作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超大客流在带来可观门票收入的同时,也成为文物古迹“不可承受之重”。
北京市假日办统计数据显示,10月2日,故宫共接待游客12.78万人,远超过国庆前夕故宫对外公布的每日8万人限流数量。经分时统计,2日故宫11时就已突破8万人,13时已经达到10万人。一直到15时,仍有上万人不断从端门涌入购票。
据悉,为避免硬性停止售票导致的现场混乱,故宫最终放弃限流措施,继续敞开大门。已在今年“五一”顺利通过考验的故宫限流措施,却在“十一”长假终告“失守”。10月3日,故宫接待游客仍高达11.96万人,继续突破最大容纳客流量。
故宫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称为“世界五大宫”,每天慕名而来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据北京市旅游委一位负责人透露,几乎每次统计节日客流,故宫的参观人数都居北京上百家被监测景区之首。
对于故宫接待客流连续超过最大容量,这位负责人表示:“游客多但接待能力有限,参观舒适度肯定难以保证,人员安全、文物安全也都面临考验。”
4日上午10时左右,北京市民马女士在陪从湖北来京探亲的父母走出故宫神武门后,如释重负地喘了口气。“人推着人,根本由不得自己迈步子,西六宫的御道不足5米宽却塞满了人,长达两三百米的路上游客只能蠕动前行。”
一进故宫的御花园,所有人都扎堆拍照,古树和假山挂着“禁止攀登”的提示完全不起作用,小孩儿还是踩上去玩耍。“一草一木都是文物啊,全都遭殃了。”马女士最终放弃了拍照,紧拽着父母的胳膊生怕走丢了,人群中不时传来小孩的哭闹声,让她觉得此行很遭罪。
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客流量太大是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北京最热门的景区,故宫的文物保护压力更为突出。“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会让古建筑的彩画和朱红色墙面褪色,过多的接触和踩踏也会给文物造成影响。”谢辰生说。
故宫太和殿的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2010年10月2日,故宫由于没有限流,参观人数甚至达到了14万人次的历史高峰,通道、广场垃圾遍地,世界文化遗产几成“垃圾处理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故宫为防止人为破坏,对部分珍贵文物进行了额外的“照顾”。为避免游客摸门钉导致金漆脱落,故宫在一些宫门的下半部分安装了透明罩子,太和殿外也围起了铁栏杆,但这些措施在汹涌的客流面前仍显得“捉襟见肘”。
“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应该严格限制客流。”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说,“但也要确保游客参观的权利,来了北京却不让看故宫,这不合情理。”
谢辰生表示,观众的参观需求和景点的容纳能力、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困扰着中国大部分热门景点的普遍性问题。解决这个矛盾,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做法是预约参观。
据介绍,法国和意大利的一些教堂、宫殿等世界文化遗产景区都要求游客预约,一些热门的地方甚至要等一个月才能约到。
魏小安说,观众提前预约参观,方便安排自己的出行,景区和公共场所也可据此了解并控制参观数量,从而更有效、更细致地为观众提供服务。特别是一些因为免费开放而导致客流大增的公共文化场所,预约更是一种务实和有效的方式。
此外,魏小安还建议,故宫、八达岭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可以对参观内容进行细分游览。比如,故宫可以设置古建、瓷器、书画、皇家文化等几大类游览线路,分流游客。
但他坦言,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大、假期集中的现状,上述举措要在故宫等热门景区实现,需要很长时间的引导。“很多游客还不知道看什么,大多是到此一游。”魏小安说,“在一个个黄金周之后,游客也应习惯更加文明的文化旅游方式,尤其是对待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持有尊重的态度。”
作者:岳瑞芳 孙伟丽
(责任编辑:UN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