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华西,远处建筑为328米高的"空中增地大楼"。 本报记者 肖 勇摄 |
国庆前的华西村,各路记者轮番“轰炸”:84岁的吴仁宝,328米高的“空中增地大楼”,1000公斤重的金牛……无论是来过华西的还是第一次造访的,这里的一切都让记者们新鲜、兴奋。
历经风风雨雨,红旗岿然不倒。有着“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阴市华西村在她即将迎来50岁华诞的时候,再次成为海内外媒体关注和追逐的焦点。
本报记者深入采访,分别对话华西三代人,试图从他们的身上解析由“百亿华西”向“百年华西”的转型密码,挖掘华西精神薪火相传背后的传奇故事。
对话人:
吴仁宝,华西村老书记,84岁;
吴协恩,华西村现任党委书记,47岁;
吴洁,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华西实验学校党委书记,38岁;
周丽,华西村党委副书记,31岁。
“牛,代表华西。我们造牛尊牛,从不吹牛”
9月28日晚,华西村1600名职工代表,齐聚龙希大酒店18米高的无柱式宴会厅。这座328米高的新大楼,刚刚揭开神秘面纱,堪称华西村的新地标。几天前,大楼里一座1吨重的金牛,获得“天下第一金牛”的荣誉证书。
记者:老书记,新大楼里为什么要摆金牛,它试图向人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吴仁宝:牛,代表农民富裕。过去,家里有牛的就是富农。还有,牛,忠厚老实,默默工作,代表真正为人民服务。我对牛有感情,牛肉也不太敢吃的。
华西1961年建村,是牛年,所以村徽是牛。现在造头金牛,还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保值增值,另一个拉动旅游。牛代表华西,我们造牛尊牛,从不吹牛。
记者:我们注意到,村党委请职工代表聚会时,安排演出了两个京剧折子戏:《将相和》、《孙悟空》,除了娱乐大家外,是否还有特别的寓意?
吴仁宝:从古至今,成功的和为贵,失败的暗中斗。演《将相和》是教人退让。我造了一座金塔,搞了一条龙西湖,有人就骂我,说吴仁宝搞了一座塔一个湖,是“一塌糊涂”。后来,造了十座塔,又有人表扬是“十全十美”。我总结两句话:“骂我不生气,夸我不足喜”。
孙悟空呢,他有72变,现在的华西村82变还不止。有中央领导就说,华西村是最大的孙悟空。看《孙悟空》,还要学他忠心耿耿,保护唐僧去取经。我们华西人,要真正信仰共产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过程中,也会像孙悟空那样遇到挫折,我的第三句话就是,“遇到挫折不泄气”。
记者:如果说老书记是第一代,现在的村党委核心是第二代,更年轻的一代也开始在华西建设中挑大梁。
您怎样看待华西三代人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的作用?
吴仁宝:三代,关键在第一代。一代做好一代,一代教育一代,就能代代相传。(对村里)我现在最满意的,主要是班子好。华西村班子,一代强于一代。华西青年很好,知道艰苦奋斗,知道报恩,报共产党的恩。
记者:从90年代第一个轿车村,到现在中国农村第一高楼,华西村为什么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第一”?
吴协恩:华西能成为“天下第一村”,首先因为老书记。老书记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1961年的华西很穷,穷则思变,这个“变”,始终瞄住一个准星让老百姓富起来。
变的过程,老书记永不满足,为老百姓服务永不满足,所以不断总结过去,不断确立新的目标;变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是发展的队伍,为老百姓服务的队伍,保持华西精神的队伍。
“百亿,可能昙花一现;百年,才是长盛不衰”
9月26日,注册资金2亿元的华西商品交易所挂牌开业,这是全国第一家村办商品交易所。几乎同时,华西村一艘造价10亿元的4500吨全回转海洋工程船船体也建成下水,这意味着华西又抢先进入了海洋开发新领域。
记者:你上任时,华西村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去年过了500亿元,你怎么看这个跨越?
吴协恩: 2003年,华西村销售超过100亿元,国内又一个“第一”!大家很兴奋,但也有人自满了,包括我在内。
后来我们分析超百亿企业,发现昙花一现的并不少见。我们就问自己:华西发展到底追求什么?我们追求的不是“百亿华西”,而是“百年华西”,是长盛不衰的华西。所以,2004年,我们就开始转变发展方式,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
记者:最近你又提出,华西要在实现“十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十美”。这个“十美”如何理解?怎样实施?
吴协恩:“十美”,是转型升级十大项目,包括现货交易、海洋工程、远洋物流等,概括为五句话:海运海工、旅游航空、物流储运、资源金融、提升三农。
“十美”也是解决富裕之后面临的新课题。我们要建设一个“宜居华西”。“宜居”,就两个字,但做到很难。华西在绿化上不断投入,中心村人均已有287棵树。但“宜居”,不仅要环境好,还要让人向往,让更多的人到华西来。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香格里拉”,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
记者:转型升级新项目上马,三代人会不会有不同看法?产生分歧了怎么办?
吴仁宝:肯定有分歧。比如说华西股票上市,当时我就不同意。我觉得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上市了,企业不就卖掉了吗?搞不好还被大家骂,何必呢!
怎么办?我就想了个办法,发扬民主,举手表决。村党委21个委员,20票同意,只有我一票反对,只好少数服从多数。不过,我现在还是半通半不通,还要看实践看效果。
周丽:新兴产业项目,一般由各分公司负责人提出来,他们中不少是年轻人,善于发现商机,上报后由党委会研究拍板。老书记自己提的项目也这样。比如,当初老书记提出买直升机,连我们一些年轻人也想不通,赞成与反对“半对半”。后来,两架直升机买回来,推出“空中看华西”,大家这才看到了它对旅游业和华西发展的作用。
“未来倒不倒,就看华西精神能否传承”
华西村2万职工,3500人是大学生,其中有近20名海归。在党委领导班子中,47%来自华西村之外的全国各地,有近一半年龄在40岁以下。
记者:作为华西第二代,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您觉得怎样把华西精神传承下去?
吴协恩:承上启下,首先要承上。不继承好的传统,不了解历史,这个“启”也启不下去。我们这一代要做好铺垫,把转折点转好。老书记曾说过:不要埋怨上一代,也不要把责任推给下一代,关键要把自己这一代的事做好。如果我们以身作则做好了,下一代自然就有目标就有希望。
记者:作为华西的第三代,你理解的华西精神是什么?
吴洁:华西精神,说到底就是吴仁宝精神,就是一个共产党员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年初,老书记召集开会,动情地说:我七老八十了,华西的未来要靠你们!当时不少人都感动得不得了。
我现在做教育,教育孩子传承华西精神,为华西未来发展服务。我们学校4000多学生,三分之二是外地员工子女。教育做好了,就解除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孩子教育好了,懂得了感恩,还可以感染大人,小手拉着大手,华西就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一句话,我们培养的是永远的华西人。
记者:你是党委班子里的80后,也是从新西兰留学回来的“海归”,你如何看待华西精神的传承?
周丽:我跟在老书记身边做“翻译”,看到他始终在为村里的发展思考,天天认真学习,要求我们也坚持看《新闻联播》,还出题考试,检查我们有没有用心看。
外界人佩服华西,在于这面红旗50年不倒。华西50年不倒,关键靠老书记的实事求是。他能吃透中央精神,快速落实到位,同时能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华西未来倒不倒,就看能不能把华西精神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周跃敏 江锡民
马 薇 翟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