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八旬老翁著“村史” 曾为出书抵押房子贷款(图)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作者:周伟武
2011年10月08日10:18
周承信编写的4本书,其中3本已印刷。

  本报见习记者 周伟武 文/图

  在上林县白圩镇不孤村有一位痴迷写书的老人,他为了印刷一本书,竟然将自家的房子抵押给银行。13年过去了,当年印刷的几千本书,仍有一大半未推销出去,银行的贷款也未偿清,但他又继续印刷了两本书,而且这些书都是免费赠人阅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老人为了出名而做“傻事”?为弄清究竟,记者走访了这位已82岁高龄的周承信老人。

  10年时间编写4部作品

  9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不孤村周承信老人的家中。这是一个围合起来的小庭院,前堂是一个小园子,客厅墙壁上装点着一些字画和牌匾,书房里堆放着许多书籍和资料,处处散发着书香。周老从书房里取出他编写的4本书籍,展示给记者看。

  这4本书的书名分别为《不孤村的足迹》、《如歌岁月》、《我是一个精神富翁》和《真情之“桥”》。记者翻阅了一下,了解到这些书主要是通过散文、通讯、诗歌和书信等形式,反映曾经在不孤村里发生过的事情。

  “他写书很痴迷,十几年时间编写了这4本书,用过的稿纸不少于100公斤。”老伴甘秀强说,这些年来,老周除了偶尔到村子外转转,几乎每天都呆在书房里写书,有时候忙得连吃饭都顾不上。

  为了让后人懂得家乡历史

  周承信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孤村的第一位乡村教师,大专文化,一生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不孤村的学子年年金榜题名,平均2.8个村民中就有一个是大中专生。在1997年,不孤村被评上“全国文明示范村”,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先后有全国各地200多个团体、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从那时起,周承信就萌发了为家乡编著一本历史文化书籍的念头。

  “我编写这些书,内容大多与不孤村有关,目的是为了让后代懂得我们走过的路。”周老说,他活了80多年,从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他热爱自己的家乡,想为家乡作点贡献,通过自己的笔墨记录不孤村令人自豪的历史,以流传后世。

  曾抵押房子贷款出书

  周老完成第一本书《不孤村的足迹》是1998年,这本书是他结合与不孤村有关的文献资料,历时两年时间编写而成的,全书35万字。起初周老只打算印刷1000册,可当时主管上林县宣传工作的一位领导看了此书后,认为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好材料,就希望能印刷5000册,周老先垫钱,由他出面推销。有了领导的承诺,周老就将镇上自家一栋3层半的房子抵押给信用社,贷了几万元,印了5000册书。不料,这位领导突然遭遇车祸,也就无法帮忙推销书了。

  在周老家的一间杂物房里,堆放着13年前出版的一捆捆书籍,由于积压的时间比较长,有些书已开始发霉破损。“现在还剩有2000多册,当年印书的银行贷款,还欠1.8万元。”周老说,那位领导出车祸后,他就不再打算把书推上市场,而是把书赠送给朋友、当地的学校和到访不孤村的客人阅读。欠银行的贷款和利息,只能从他的退休金中一点点还。

  周老抵押房子出书一事,村里人知道后,一些人不理解,但多数人都钦佩他的坚持和勇气。“他出书不是为了钱和名气,主要是为了宣传村子的历史文化。”村民周传东说,他理解周老抵押房子出书的这种做法,所以在后来的出书中,他给周老捐了50元钱。

  得到亲朋好友支持

  “当时我是偷偷把房子抵押的,怕家里人不同意我出书。”周老说,他把镇上的房子抵押后,才将情况告诉了家里人。但通情达理的老伴和儿女不仅没有怪他,还支持他继续创作。从2008年开始至2010年,历时3年时间,周老先后完成了《如歌岁月》和《我是一个精神富翁》两本书稿。由于此前印刷《不孤村的足迹》已花光周老所有的积蓄,儿女的经济条件也并不十分宽裕,于是他打算放弃印刷这两本书。亲朋好友得知此事后,纷纷解囊相助。就这样,2010年,他又顺利印刷了其中的两本书,每本印刷了500册。

  “出书是父亲一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作为儿女我们支持他,这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周老的儿子周传宏说,最近父亲又完成了另一本书稿《真情之“桥”》,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暂时未能印刷。父亲不会打字,他就花了1年多时间,帮助父亲将3本书稿,约60余万字转化成电子文档;有时候自己没空,放假的儿子也主动帮爷爷打字。

(责任编辑:UN602)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